圖源:視覺中國
編者按: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的日子。45載砥礪前行,在時代浪潮中,深圳一路丈量奮進,長成今日國際大都市:金融版圖從零起步,深市上市公司已超2800家;摩天樓宇拔地而起,599米刷新城市高度;通信技術從2G躍向6G,一路領跑……深圳的發展留下了眾多跨越行業的刻度。時代財經、時代周報推出《深圳刻度》係列報道,記錄這座城市的進化維度。
站在深圳南山粵海街道的高處俯瞰,百度國際大廈與騰訊濱海大廈比鄰而居,小米深圳國際總部和字節跳動的景湖大廈隔街相望。
很難想象,45年前,腳下這片被稱作“粵海”的土地,還隻是一片荒涼的灘塗。如今已掛出103家上市公司的門牌號,誕生10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獨角獸企業,以每平方公裏超200億元的產值,成為深圳經濟特區最濃縮的奇跡樣本。
在這裏,中興通訊(000063.SZ;00763.HK)創始人侯為貴帶著技術人員進行數字交換機的研發;華為走過了創業時的懵懂期,進入高速發展期;李西廷帶領邁瑞醫療(300760.SZ)研發出中國第一台自主研發的多參數監護;騰訊(00700.HK)QQ在這裏長成龐大的社交帝國……如今,又一批知名的初創企業如眾擎機器人、元象科技、睿心醫療等,正在續寫新故事。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所長劉祥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總結:“粵海街道的發展,其實就是深圳發展的一個縮影,它的每一步都和深圳特區的改革進程緊密相連。深圳特區成立45年來,粵海街道大致走過了四個關鍵階段——(1980年-1992年)“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試驗田;(1992年-2008年)高新技術企業的主陣地;(2009年-2021年)國家科技創新的引領區;(2021年至今)全球科技創新的策劃地。”
“2021年,深圳被賦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使命。粵海街道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作用更加突出,肩負起了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劉祥說。
粵海街道 圖源:高德地圖
巨頭紮根“往事”——拓荒者精神
粵海街道東起沙河西路,西接南海大道,南至東濱路,北到北環路,這片僅14.24平方公裏的土地,見證了這個由“三來一補”起步的城市,從深圳加工到深圳製造再到深圳創新的45年產業升級史。
最早,粵海街道因境內有地處粵海之濱的粵海門村而得名。這是一個處在海濱窪地的村子,一下雨就成澤國,村子東南麵約2千米就是深圳灣。
1985年,中國內地第一個高科技園區——深圳科技工業園成立。當時,受到美國矽穀的啟發,深圳市委、市政府找到中國科學院,決定各自投資1000萬元,合辦科技園,總規劃麵積3.2平方公裏。這是粵海街道科技敘事的起點,也是深圳科技產業發展的起點。
1990年,深圳南山區成立,次年劃分片區,科技園的位置正好落在了粵海街道轄區。當時粵海街道轄區內隻有科技工業園、深圳大學和南海石油深圳開發服務總公司(南油集團的前身)。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深圳明確了“高新技術產業立市”的戰略,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粵海街道也迎來自己的上升曲線,以製造業起步的深圳在這裏開始了轉型探索。
最早一批來粵海街道的就有侯為貴,當時中興通訊以電話機加工訂單起家,而後成功攻克數字程控交換機,開啟中興通訊的科技征途;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把華為從南油大廈搬到粵海街道管轄的深圳科技工業園深意工業大廈,在這租下兩層辦公室,潛心搞研發。如今這兩家從粵海街道破土而出的企業,已如參天巨木深植全球通信產業。
“可以說,中興是和粵海街道一同成長起來的。中興親曆並參與了這片土地的蛻變:見證荒地之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樓,目睹無數企業從粵海的科技園起步,走向世界。粵海也見證了中興通訊從一家來料加工小廠一步步成長為信息與通信行業領軍企業,見證了中興參與並推動中國信息通信產業從2G跟隨、3G突破、4G並跑到5G領跑的曆史性跨越。粵海所代表的“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精神,早已融入中興的發展基因。”中興通訊方麵向時代財經表示。
1996年是關鍵的一年,深圳灣畔的創新種子——以深圳科技工業園為基礎的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稱“高新區”)獲批成立。這片規劃麵積11.52平方公裏的園區,像一粒火種,再次點燃了粵海街道的創新激情。此後,軟件園、國家IC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以及多個創業孵化器也在十幾年間相繼成立,新一批骨幹企業的創業史詩在此交織沸騰。
從深圳起家的國內鍾表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飛亞達(000026.SZ)2004年從福田搬至粵海街道,其自建的飛亞達科技大廈就坐落於粵海街道高新區社區高新南一道2號。“當時員工們都特別興奮,新辦公樓空間寬敞明亮,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工作氛圍也更舒適高效。”一名飛亞達老員工向時代財經回憶道,“飛亞達科技大廈剛建成時,周邊還比較空曠,能看到大片待開發的土地。之後幾十年間,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無數創新企業在此誕生。曾經略顯冷清的街道變得車水馬龍、燈火通明。”
談及在粵海街道落戶的原因,飛亞達方麵向時代財經回顧道,“粵海街道靠近深圳灣,與香港隔海相望,這在地理上為我們早期引進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精密製造技術、管理經驗以及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香港的鍾表業當時在全球舉足輕重,這種地緣優勢對我們的學習和交流至關重要。”
馬化騰1998年與四位夥伴在深圳開啟騰訊的奮鬥史。次年2月,OICQ(QQ前身)橫空出世——這隻小企鵝以簡易操作擊穿社交壁壘,帶動用戶瘋漲。2000年,騰訊推出“移動QQ”打通手機端,2001年,“騰訊QQ”在線用戶突破100萬人。大約8年後,2009年,騰訊第一座自建寫字樓騰訊大廈在粵海街道落成,在粵海街道就此“紮根”。2017年,騰訊第二座自建樓暨全球新總部——騰訊濱海大廈落成,成為深圳天際線新坐標。
騰訊濱海大廈 時代財經攝
騰訊大廈落成的次年,2010年,大族激光科技中心在其旁邊建成,成為大族激光(002008.SZ)全球核心研發基地;創維半導體設計大廈也在這一年於粵海街道高新南區奠基,其在幾年後成為大疆的居所,後來大疆自建“天空之城”大樓後搬離。
幾乎在同一時期,2011年,位於粵海街道後海總部基地的深圳阿裏中心開工建設,這裏而後成為阿裏巴巴(BABA.NYSE;09988.HK) 跨境業務重要基地;2012年,扮演著百度(BIDU.NASDAQ;09888.HK)華南總部和深圳研發中心角色的百度國際大廈在高新區奠基。
而大約5年前“拿地”的字節跳動、小米集團如今也已相繼在粵海街道“紮根”。今年7月,外觀酷似“魔方盒子”的小米深圳國際總部正式開園,字節跳動的深圳景湖大廈也正式啟用,粵海街道又亮起兩座嶄新地標。
大廠身邊“長”新芽——薪火相傳的創業夢
隨著科技巨頭們相繼在此紮根,粵海街道的創新磁場開始迸發驚人能量。光啟技術(002625.SZ)、明微電子(688699.SH)、四方精創(300468.SZ)等越來越多的上市企業齊聚於此。原本散落在其他深圳各區的高新技術公司也逐漸被吸引過來,產生群聚效應。
據粵海街道辦向時代財經介紹,目前粵海街道已有產業園區(樓宇)202個,這些樓宇裏高密度地分布著209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8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家上市公司、10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8家獨角獸公司。相當於,每平方公裏土地“長出”超過7家上市公司。
數萬家大大小小的企業匯聚成多個優勢產業集群,包括以中國電子、中興通訊為代表的電子信息技術與通信產業集群,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和數字產業集群,以邁瑞醫療為代表的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等。
據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估算,2024年,粵海街道用占全市0.7%的土地,貢獻了12%的GDP,每平方公裏產值超過200億元,成了全球創新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在風起雲湧的創業浪潮中,眾多創業者出身於騰訊、華為、中興等大廠,他們選擇摘下“工牌”,脫離既定的軌道,去照亮未知的疆域。
元象XVERSE的創始人姚星就是一位勇敢的“離軌者”。
2004年,騰訊創立僅6年,姚星便加入了馬化騰麾下,在騰訊度過16年光陰。那時AI熱潮尚未到來,姚星曾領導研發了騰訊的存儲係統、搜索引擎和雲平台,曆任架構平台部總經理、基礎架構部總經理、搜索技術部總經理。2016年4月,騰訊AI Lab成立,姚星被任命為負責人,成為騰訊原創科研的掌舵者。
2020年底,全真互聯網的概念誕生,這一概念希望讓手機、電腦等終端的線上交互變得跟真實世界互動一樣有實感。
就在這個構想提出後不久,2020年11月,一家名為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元象科技”)的企業在深圳市軟件產業基地注冊成立,法定代表人正是姚星。
“創業之初希望通過全真互聯這種虛擬仿真的技術去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所以我們先從元宇宙作為一個切入口,創立了元象這個團隊,我們使命和願景是為每個人構建一個真實且智能的數字世界,通過AI+3D構建真實和智能的數字事件。”元象科技副總裁孔博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
在今年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 50評選中,元象是廣東省唯二上榜的通用大模型企業。憑借人工智能領域的傑出成績,元象也連續三年入圍胡潤全球獨角獸企業榜,且排名逐年上升。
元象科技注冊地址選在距離騰訊大廈僅3公裏遠的深圳市軟件產業基地。孔博說,“選擇在粵海街道‘安營紮寨’,一方麵是因為粵海街道構建了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產業應用的完整創新鏈條,這裏匯聚了很多科創企業,科創氛圍很濃厚;另一方麵我們初創團隊也大多來自騰訊,粵海街道是騰訊等科技巨頭的聚集地,在這裏比較有歸屬感。”
劉祥向時代財經分析:“科技巨頭本身就像一個強大的‘人才蓄水池’,它們憑借自身的平台、資源和品牌,吸引了大量有專業技能、行業經驗和創新思維的人才。很多青年創業者在這裏積累了技術、管理經驗和對行業的理解,為自己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巨頭構建的行業生態也培養了一批熟悉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成了青年創業的重要人力資源。”
“一方麵,巨頭企業為青年創業項目輸送了很多有實戰經驗的人才;另一方麵,有潛力的青年創業項目也能吸引巨頭企業的人才加入,這種雙向流動讓人才資源得到了更合理的配置。”劉祥說。
“來了都是深圳人”——新故事的起點
除了大廠的各派係之外,海歸是另一個重要的創業者群體。粵海街道有留學生創業園和留學生創業大廈,這裏匯聚了大量的海外人才回來創業和就業。到2023年,留學生創業園孵化企業已累計超過800家。
深圳睿心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睿心醫療”)三位創始人鄭淩霄、蘭宏誌和馬駿的創業故事便是在這裏開啟。
2016年,留學生創業大廈二期建成的這一年,大洋彼岸一個尋常的夜晚,蘭宏誌被鄭淩霄突如其來的一個想法打動。鄭淩霄告訴蘭宏誌,隨著AI人工智能算法的發展,他想把醫學影像AI技術帶回國繼續研究,打造國內心血管智能診療平台。當晚,這對年輕人徹夜長談,思想火花在二人的腦海中點燃。
彼時,蘭宏誌還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心血管仿真實驗室技術負責人,鄭淩霄正在底特律從事力學仿真的工作。他們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馬駿,屆時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研發負責人,負責開發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和影像引導手術算法。
那一晚後,回國的念頭在他們心中反複激蕩,於是在一年多的準備後,三人毅然決然踏上回國的旅程,在粵海街道留學生創業大廈開始了他們從0到1的創業生涯。
2017年,睿心醫療應勢而生,兩年後,公司憑借睿心分數(RuiXin-FFR)項目獲得A輪融資。2020年3月,睿心分數成為首批進入AI三類證創新審批通道的智能醫療影像產品;同年6月和2021年1月,睿心醫療完成了A+輪和B輪的融資。2021年4月,睿心分數(RuiXin-FFR)獲批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三類證,正式上市,也是在這一年,睿心醫療開始在硬件上發力,研發並推出全國首個診療一體化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
蘭宏誌至今仍記得這些令人激動的時刻:創業初期,公司資金不足,在留學生創業大廈一期租下第一間辦公室,“當時最多隻能容納十幾個人”。獲得第一輪融資後,公司開始擴招員工,在9樓、11樓、14樓又租了三間。後麵隨著員工不斷增多,融資規模擴大,公司轉去留學生創業大廈二期,在那裏租下麵積超1200平的一整層辦公室。目前公司員工已有100多人。
而這樣夢想實現場景,在粵海街道的每一天都在上演。在這片14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放棄大廠高薪毅然創業的“離軌者”,有懷揣夢想從海外歸來的追夢者,也有每天擠地鐵上下班、為理想拚搏的普通打工人。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但相似的,是深圳人骨子裏那股敢闖敢拚的勁兒。
他們來到深圳,來到粵海街道,“來了就是深圳人”——他們在這片土地紮根、奮鬥、築夢,在粵海街道拿到一個門牌號,粵海街道的招牌也因奮鬥於此的人而一次次被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