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國補”來了,補給誰,怎麽補?

“不設煩瑣的門檻、不搞複雜操作,力求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和服務業經營主體經營所需。”

8月12日,財政部聯合多部門發布消費支持政策,包括《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以財政貼息方式支持提振消費。這一舉措被解讀為金融領域的“國補”。

早在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實施貼息”,明確要通過財政金融聯動,降低居民和企業融資成本。8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等多部門對貼息政策進行了權威解讀,確保政策第一時間落地見效。

真金白銀的金融“國補”,普通人應該怎麽用?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圖/圖蟲創意

補給誰、怎麽補?

值得注意的是,從全國範圍來看,這是我國首次在中央層麵實施個人消費貸和服務業經營貸財政貼息政策。

貼息,指的是財政資金為金融機構提供利息補貼,降低貸款成本,從而引導資金流向特定領域。從政策定位來看,該貼息政策被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稱為“消費貸款領域的‘國補’”。

簡單理解,這相當於國家為符合條件的消費者按照一定比例“補貼”了一部分利息。

個人消費貸方麵,政策對特定消費主體和消費貸款實施定向降息。個人消費貸款資金必須實際用於消費的部分才能享受相應的貼息。

具體來看,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居民單筆消費額度在5萬元以下的將享受1%的貼息標準,超過5萬元的也按照5萬元予以貼息,而且單筆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達到1000元。

其中單筆5萬元以上的消費貼息,限定在八大重點領域: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遊、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另外,每名借款人在一家銀行可享受的全部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為3000元。

以大家熟悉的車貸舉例。假設消費者申請10萬元3年期消費貸款用於購車,合同利率3%,按政策,單筆5萬元以上消費以5萬元為貼息本金上限,年貼息比例1%(未超合同利率50%的1.5%),則每年可獲500元“貼息”,3年累計1500元。

其中中央財政承擔1350元(90%)、省級財政150元(10%),這部分直接從利息中扣除;原本10萬元貸款3年總利息9000元,貼息後實際支付7500元,相當於實際利率降至2.5%。

經營貸方麵,明確對經辦銀行向服務業經營主體發放的貸款,由財政部門按貸款本金向經營主體貼息,單戶享受貼息的貸款規模最高可達100萬元。

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同樣立足於消費,聚焦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娛樂、旅遊、體育等8類主要消費服務領域。對發放時間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的貸款,貼息1年,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企業單戶貼息1萬元封頂。

本輪金融“國補”在操作上足夠簡單方便。借款人或經營主體“零材料”“零跑腿”,銀行係統自動扣減或返還——借款人可通過短信、手機App等方式知曉享受財政貼息的具體情況,不需要額外操作。

風險控製方麵,銀行等金融機構會監管資金流向確保用於消費,不得流入房地產、股市、理財等領域。銀行需通過交易流水核查、商戶回單留存等方式,確保資金用途合規。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與過往政策相比,此次金融“國補”的創新體現在多個方麵:一是“財政+金融”雙輪驅動,首次由財政資金直接補貼居民消費信貸利息,以較小財政投入撬動萬億級信貸增量;二是精準滴灌防套利,僅限可被貸款賬戶識別的真實消費場景(排除信用卡、投資及購房),確保資金流向實體消費;三是供需協同設計,與服務業企業貼息政策形成閉環,既降低居民消費成本,又緩解服務業融資壓力。

發揮多大作用?

金融“國補”,其實適逢其時。

在受訪專家看來,本次“史無前例”的金融“國補”的核心背景正源於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戰略部署。

官方數據披露,截至2025年6月末,不含個人住房貸款的全國住戶消費貸款餘額21.2萬億元。消費貸在住戶貸款中權重僅次於房貸,已從“零售金融的小配角”成長為與房貸並立的“獨立大類資產”。

消費貸不僅是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關鍵齒輪”,也滲透進普通人的日常決策。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025年《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顯示,“90後”負債率高達78.3%,平均負債12.1萬元,其中房貸占56.7%、消費貸款占32.1%,其餘為經營性貸款與教育貸款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強調“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國家多個部門也在今年出台了一係列提振消費的政策舉措。金融支持被視為關鍵抓手之一,與消費行為緊密關聯的消費貸自然成為政策的主角。

與直接的財政補貼不同,此次兩項貼息政策推動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協同發力,充分發揮公共資金的引導作用。

具體到設計層麵,薛洪言認為資金效率優先原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用1%的貼息撬動杠杆,但設總額封頂,可以實現用有限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真實消費。從此前試點的效果看,對3萬—10萬元中等額度消費貸(如購車、家裝)的實際利率下降15%—30%將產生顯著刺激。

這被視為精準“滴灌”——充分體現了政策精準補貼、降低借貸成本、防控風險的多重好處。

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教授陸岷峰評價,技術監管與市場化授信的結合,標誌著消費刺激政策進入精準化、可持續的新階段。這種“精準滴灌+全流程監管”模式,標誌著消費刺激政策從粗放補貼轉向機製化調控,有望成為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支點。

更重要的是,金融“國補”撬動起的利好是全麵而廣泛的。根據官方測算,中央財政每拿出1元貼息,約可撬動100元新增貸款,具有明顯的放大效應。

“短期看,1%的貼息率通過三維作用機製激活市場:一是價格效應,使3萬—10萬元消費貸實際利率下降0.4—1.2個百分點,預計釋放約3000億元消費潛力;二是乘數效應,重點領域貼息更可帶動新增消費;三是就業效應,文旅等服務消費增長將創造大量崗位。”陸岷峰進一步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

薛洪言補充,消費貸貼息在短期通過降低信貸成本釋放耐用品消費需求,而長期來看可以帶動製造業生產複蘇,進而提升企業營收與就業,形成“消費升級—產業複蘇—收入增長”循環。這種“降成本、擴需求、穩就業”的鏈條,可使消費對GDP貢獻率提升。

分化即將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看,不是所有銀行都在本次金融“國補”的名單裏。

目前能參與金融“國補”的,隻有23家金融機構——6家國有大行、12家股份製銀行、1家民營銀行、4家消費金融公司。地方銀行均未入局。

《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發布後,入圍金融機構紛紛發布關於落實個人消費貸款實施貼息的公告,並表示,將有序開展個人消費貸款貼息相關工作,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自2025年9月1日起,針對符合政策條件的個人消費貸款開展財政貼息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關注到,現在多數銀行對於優質客戶的消費貸利率可以做到3%左右。而在貼息的作用下,消費貸的實際利率可以做到更低。正如前文舉例的車貸,在一定情況下實際利率將從3%降低到2.5%。

這意味著,財政貼息名單的“圈定”範圍,將直接影響消費貸客戶流向。金融“國補”的落地,即將在消費貸領域掀起新一輪“搶客大戰”。

過去幾年,個人消費貸業務已成為銀行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與傳統貸款相比,消費貸審批快、抵押門檻低(純信用為主)。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規定,消費貸適用於最高不超過75%的風險權重,低於一般公司貸款100%的風險權重,資本占用更低。作為“輕資本、高杠杆”的優質資產,消費貸是銀行在資本約束下做大規模、提升盈利的“首選賽道”。

從行業格局來看,根據2024年年報數據,郵儲銀行以6139億元個人消費貸款餘額位居全國第一,比排名第二的建設銀行高出近680億元。股份行方麵,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憑借渠道與產品組合優勢,也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

而在激烈競爭下,一些城商行的消費貸業務甚至優於國有大行與股份行。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寧波銀行以3575億元的個人消費貸款餘額超過交通銀行(3303億元)。此外,江蘇銀行(3299億元)、北京銀行(2068億元)、南京銀行(2038億元)也高於浦發銀行(1994億元)、光大銀行(1979億元)、浙商銀行(1174億元)等多家全國性股份製銀行。

行業的共識之處在於,為了抓住消費貸這個“帶補貼的流量入口”,銀行不應該僅僅依靠拚利率獲客,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具體的場景與更精細化的服務。

除此之外,對於銀行來說同樣重要的是要平衡規模衝刺和風險控製之間的關係。畢竟業績規模的增長,要建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之下。這些也都是金融“國補”背景之下,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麵臨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為期一年、貼息力度1%的金融“國補”,可能是一個開始。

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亦表示,貼息政策到期後,還會開展效果評估:“研究視情況延長政策的期限,或擴大支持範圍和調整貸款經辦機構的範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