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號電動車賣爆了,今年上半年淨利超過去一年,連帶著經銷商的日子也變好了。然而隨著新國標啟動,產品成本會否激增,企業利潤會否承壓,經銷商們沒有答案。九號的“開掛”能持續多久?整個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增長點又在哪裏?
01、半年賺了過去一年的錢
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北京豐台某小區,一家經營著兩輪電動車的底商還沒有關門的意思。老板張源在店門口忙活著,他手邊是一台剛剛修好、車架還沒來得及安裝的九號“小電驢”。
在安裝的間隙,他還得應付時不時就響起的谘詢電話。
在這裏開店五六年了,今年上半年張源的日子才明顯好了起來。“上半年店裏的銷量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張源估算了下。
沉浸在“豐收”喜悅中的不隻是張源,還有九號公司(以下簡稱“九號”)。
8月1日,九號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財報,公司實現營收117.42億元,同比增長76.1%;歸母淨利潤12.42億元,同比大增108.5%,均創下公司曆史新高。半年淨利潤甚至超過了過去一整年的表現。
從這兩項數據也能看出,九號的盈利能力在持續提升。今年上半年,九號的淨利率為10.6%,較去年年底提升了約3個百分點;毛利率也從2024年年末的28.2%,提升到30.4%。
分業務線來看,九號的盈利並非靠單一業務驅動:今年上半年,九號電動兩輪車業務營收為68.22億元,同比增長101.7%;滑板車業務營收為13.24億元,同比增長28.4%;全地形車業務營收為5.38億元,同比增長6.1%。同期,九號在to B產品直營和其他業務板塊營收,也均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0%以上。
當然,國內的電動兩輪車業務仍然是九號最核心的增長引擎。九號是2019年底才正式進入電動兩輪車行業的,2020年的年銷售規模隻有11.4萬輛,貢獻了4.32億元營收,僅占公司總營收的7.2%。
四年後,九號的電動兩輪車年銷量規模已發展至259.89萬輛,雖然這中間有很多曲折,但也將年營收的貢獻值提高到了72.11億元,占公司總營收比重超過50%。
2025年上半年,九號電動兩輪車銷量達到了239.25萬輛,同比增長99.4%,幾乎要趕上去年全年水平。相應的,這部分業務營收也來到了68.22億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電動兩輪車在公司營收比重已經接近6成。
為什麽九號衝得如此猛?行業人士普遍認為,這與政策調整有著很大關係。
2025年初,國家發改委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電動兩輪車品類也在不同省市開啟了不同程度的補貼。
以北京為例,補貼的申報期為2025年2月8日至12月10日,要求新車發票價格不低於1500元,最高補貼650元。
最關鍵的政策“強心劑”還是2024年底電動自行車行業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GB17761—2024)的發布。新國標對電動自行車的塑料使用量、製動性能、續航裏程等都提出了新要求,2025年9月1日後,不符合新國標的車輛禁止出廠。
在新國標的壓力下,廠商為降低風險,加速清理庫存。一位九號的經銷商告訴《財經天下》,九號幾乎所有產品都掀起品牌補貼,優惠力度不同。比如北京地區,目前賣得比較好的是九號Fz 110和F2z 110 MAX,淘寶和京東官網上的零售價分別為5199元和6399元,終端實際能賣到3899元和5699元。
在“國補+品牌補貼”的推動下,消費者換新車的欲望被激發。
一位江蘇徐州的網友發文稱,今年3月自己趁著國補買了一輛九號Vz MIX,零售價本來要2999元,國補有900元,舊車賣了300元,最後到手價才1799元,相當於打了六折。
再有,電動兩輪車按整車質量、最高車速、電機功率等一係列指標可劃分為電動自行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摩托車三大類。後兩者需要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而公安部修訂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2025年1月1日起,摩托車駕照(D、E證)報考年齡上限從60歲放寬到70歲,釋放了部分老年用戶的需求。
02、為何九號後來居上?
政策利好的不止是九號,近期整個電動兩輪車行業都熱鬧起來。
奧維雲網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動兩輪車銷量為3232.5萬輛,同比增長29.5%。同期,國內主要電動兩輪車品牌銷量都有明顯提升。其中,雅迪、愛瑪增速在40%左右,小牛增速超50%,九號增速達到78.8%,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銷量激增直接帶來了利潤增長。今年二季度,小牛電動扭虧為盈,從上年同期的淨虧損2490萬元增至淨利潤590萬元。雅迪控股也在盈利預告中稱,今年上半年淨利潤不低於16億元,同比增幅至少為55.3%。
從目前“小電驢”的市場格局看,雅迪、愛瑪依然斷層式領先,九號終於躋身第二梯隊的頭部,以7.3%的市場份額,排在台鈴之後,位列第四。
九號在進軍電動兩輪車行業時,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想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當時,電動兩輪車還停留在功能時代,九號高層於是將“智能化”當作突破口。
憑借“智能化”的稀缺性,很快九號在業內嶄露頭角,其差異化優勢也逐漸被放大,甚至影響到了整個行業。艾瑞谘詢《2025年中國兩輪電動車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電池續航與車輛耐用性是消費者購車首要考慮因素,從購車偏好來看,83.7%的消費者會優先選擇有智能化功能的電動兩輪車。
對此,張源體會頗深:“消費者來買車基本不用介紹,九號的‘智能化’標簽已經深入人心了,人家(消費者)對產品比我還了解。”
與此同時,“智能化”也為九號帶來了更高的溢價空間。浙商證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17日,京東所有在售的九號電動兩輪車(含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摩托車)SKU(最小存貨單位)中,4000元以上的高端在售SKU占68%,顯著高於愛瑪的10%。
高溢價帶來了更優的盈利能力,雖然九號的市場份額還遠不及頭部,但其營收和淨利潤的規模已經在不斷逼近。2025年一季度,九號的毛利率為29.7%,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51.12億元和4.56億元,同期,愛瑪的毛利率為19.6%,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62.32億元和6.05億元。
話說回來,在業內首推智能化電動車的,其實是小牛電動。為什麽如今卻被後來居上的九號吊打?
通過《財經天下》對兩個品牌經銷商的走訪,其中一個答案就在經銷網絡裏。
一位河北地區同時經營台鈴和小牛電動的經銷商告訴《財經天下》,同樣是廠家做品牌補貼活動,賣一輛台鈴能賺100多元,而小牛的活動,一輛車隻能掙幾十元。並且,小牛對線上、線下渠道的價格管理也做不到統一透明,用戶可以線上下單,價格比線下還便宜。
劉宇在今年618期間,在抖音直播間花了3594元團購了一張小牛MT的優惠券,他曾在小牛的線下門店問過,當時老板給出的價格是3800元。最後,劉宇選擇了線上下單,線下提車的方式,省下了206元。
這種操作,消費者是享受了實惠,經銷商吃虧了。“按照線上下單,線下提車的模式,最後一輛小牛我們也隻能掙十幾塊錢。”上述經銷商抱怨道。
相較而言,九號對不同渠道的價格管控比較嚴格。以Fz 110這款車為例,該車在九號京東官方旗艦店北京地區提車到手價為3899元,在美團上的團購價格為3499元。
“如果在京東下單到線下提車,不需要再付其他費用,如果在美團下單,就需要再交400元的服務費。”張源稱。
當被問到品牌補貼活動是否會影響經銷商的盈利情況時,張源覺得沒影響,“品牌補貼是廠家出錢,跟經銷商沒關係。品牌補貼要是讓經銷商虧錢,那誰幹啊?”張源稱,無論是否大促,九號單台車都能讓他掙到200元左右。
管理的粗放,消散了小牛經銷商的熱情,將更多的消費者“推”向了九號。根據兩家公司的財報粗略估算,今年上半年,九號門店平均銷量約為275輛;同期小牛國內門店平均銷量為117輛。
截至2025年6月30日,九號在中國區的電動兩輪車專賣門店超8700家,同期小牛電動的國內門店數量隻有4304家。《財經天下》了解到,2026年九號的目標是達到萬店規模。
03、銷量狂飆過後
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數據,2024年我國電動兩輪車保有量超4億台,受新國標、自然替換、以舊換新政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等因素的影響,電動兩輪車似乎還有增長空間。如何獲得增量,是電動兩輪車企業下一階段的課題。
在國內市場,九號采用直營與代理分銷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對於增量,管理層不再寄希望於門店密度。九號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高祿峰透露,在達到萬店規模後,公司將會轉向單店升級,以避免門店密度過大帶來品牌內耗。
九號確實暫停了部分一線城市的擴張。近日,《財經天下》致電九號客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整個北京市沒有加盟需求,原因是公司認為北京地區的門店已經飽和,“僅豐台區門店就已經超過了40家”。
現在的九號開始進軍下沉市場,也把更遠的目光放在了海外。
九號的電動平衡車和電動滑板車、全地形車業務以及服務機器人業務主要針對的是歐美、澳新等海外主流市場。今年上半年,九號海外市場貢獻的營收為44.22億元,占營收比重達到了37.7%。
九號在海外市場取得的成績,離不開當年那場“蛇吞象”式的收購。
賽格威曾是全球電動平衡車和電動滑板車的龍頭企業。2015年,九號對其全資收購。這次交易,九號不僅獲得了賽格威積累十餘年的核心技術專利,也接手了該公司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的銷售渠道。
“同時公司也非常了解業務所在地用戶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並能與當地供應商及零售企業保持很好的對接,這是很多出海企業前期較難實現的。”九號公司董秘徐鵬表示。
有了賽格威的助力,高祿峰將東南亞視為九號的下一個戰場。
東南亞國家城市短途出行距離普遍集中在10~20公裏之間,摩托車是當地居民日常主力交通工具。比如在柬埔寨、印尼、老撾、緬甸幾個國家,摩托車占整個機動車注冊量的比例都超過了70%。
相比之下,當前東南亞電動兩輪車滲透率仍不足5%。而且,東南亞主流公路燃油摩托車和踏板摩托車均價為4000美元和1300美元,中國品牌的電動兩輪車非常符合當地消費水平。
從長期發展來看,高祿峰希望九號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在30%~40%,歐洲和美國市場各占30%,其他區域占比10%~15%。
理想很豐滿,但海外擴張帶來的隱性風險也值得注意。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產能輸出”,而是對供應鏈、合規、文化理解的極限壓力測試。
對九號經銷商們而言,談論海外市場還是太遠了,他們更關注眼前。新國標的實施放大了九號的優勢,也給“小電驢”企業帶來一定壓力。
新國標明確要求,電動自行車使用塑料的總質量不應超過整車質量的5.5%,強化非金屬材料防火阻燃性能要求。目前市麵上常見的塑料殼子車,今年9月1日以後都不能出廠了。
然而,目前經銷商們賣的還是舊國標的車,符合新國標的車長什麽樣很多經銷商並不知道。根據上述要求,適配新國標的電動兩輪車的成本一定會上升。
如此一來,產品會不會漲價,漲價後會不會影響銷量?經銷商的利潤會不會被壓縮?在新政策推動下的行業狂歡能持續多久?這些疑問,包括張源在內的許多經銷商都沒有答案。
雖然上半年日子好過了,但一位加盟九號的小店主告訴《財經天下》,他想勸一勸那些看到別人賺錢就想入場的投資客:“現在並不是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