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98歲(虛歲)大壽的李嘉誠最近動靜可不小,賣賣賣不停。
不過前腳剛被爆出擬出售深水灣“婚房老宅”,被外界猜測似乎想要跑路,後腳長子李澤钜就著急進行否認。
但有趣的是,其對於長江實業正在以4折甩貨大灣區400套房源,最低僅40萬的消息,卻隻字未提。
要知道,李澤钜剛被踢出中國香港特首顧問團不久,如今港口事件又鬧得沸沸揚揚,一邊否認,一邊又馬不停蹄的出手房源,背後又在打什麽算盤?
據悉,李嘉誠此次以“骨折價”拋售的房產主要涉及惠州瀧珀花園、中山瀧珀花園、廣州逸翠莊園及東莞海逸豪庭四個項目,共計400套房源。這些房源售價從最低40萬到最高800萬不等,預計可套現近10億元。
表麵上看這是一次“抄底促銷”,實則這些房源都是其早年通過低價囤地、長周期開發的存量項目,開發成本極低。
“老盤新賣”也並非第一次,2001年,他花30億元在上海陸家嘴買了一塊地皮,任由土地閑置16年,最終以200億元高價轉手;2004年,其旗下和記黃埔以21.35億元拿下成都南城都匯項目後,同樣采取囤地策略,待16年後周邊商業配套成熟、土地價值飆升時,以78億元的天價出售……
這種手段雖帶來高額利潤,但也因對區域發展不利而招來不少批評。畢竟,縱觀李嘉誠的商業生涯,他的每一步都可謂是借著時代紅利向上走。
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正經曆從轉口港向輕工業基地轉型,歐美市場對塑膠製品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借此很快打開市場,短短三年間,累積了幾千萬港元的財富。
到70年代,他又抓住土地批租製度的機遇,首創“分層出售、分期付款”模式,改變香港房地產格局;再到80年代,他趁怡和洋行資金鏈緊張之際,蛇吞象收購和記黃埔,由此掌控了香港的港口、電力、零售等民生命脈產業,以至於民間流傳:“香港人一生逃不開三件事——出生、死亡,以及李嘉誠。”
李嘉誠如今想盡快套現國內資產,一方麵可能是在房地產行業的布局同樣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麵或許是在港口事件上跌了跟頭。
今年3月初,長和集團稱,決定將包括巴拿馬運河在內的43個全球港口的控股權,以228億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公司貝萊德。
作為“世界咽喉”的巴拿馬運河,連接著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我國21%的航運依賴此航線。
兩度當選的特朗普,曾多次公開表示對巴拿馬運河的覬覦。倘若貝萊德成功接盤,美無疑將進一步鞏固全球航運主導地位,屆時可能對我國航運實施各種打壓手段。
戰略風險如此明顯,李嘉誠仍執意完成這筆交易。麵對網友的“口誅筆伐”,《大公報》多次炮轟其“助紂為虐”,他也隻是風輕雲淡地回應,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這一事件最終導致李嘉誠家族在華業務遭遇重創:長子李澤钜被移出香港特首顧問團,次子李澤楷旗下富衛保險進軍內地市場的計劃也陷入停滯。
最新消息顯示,98歲的李嘉誠終於低頭了,在特區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介入後,決定暫停與貝萊德的交易,轉而向我國央企發出合作邀約。
值得關注的是,從5月交易被查起,李嘉誠就開始拋售國內資產,此前,其剛以五折價格拋售北京禦翠園項目。如果說單個項目出售尚可解釋為資金周轉需要,那麽這一係列低價拋售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商業運作範疇。
而截至目前,長江和記在中國香港和內地的收入僅占7%和5%。或許,大家猜的沒有錯,李嘉誠家族可能正在為“逃”出中國市場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