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預訂漲38%,為什麽文旅還是不賺錢?

“過去最多人一年計劃旅行1—2次(42.6%),如今最多人計劃旅行3—4次(39.5%),而打算旅行5—6次、甚至7次及以上的人群比例在今年都有所提升。”

暑期過半,家長們開始盤算著“神獸”出籠的第二階段,放眼社交平台,靈感倒是不少。

2025年最流行的幾大暑期新解鎖方式,莫過以下三種:

“8歲小孩姐200元勇闖義烏商貿城。”

“帶娃進宮吃飯,再去買條‘文物同款項鏈’。”

“人在‘窩囊’漂,又菜又愛玩。”

具體而言,如果想要親子遊,可以帶娃去義烏、去產業帶“開天眼”;如果想感受下公子王孫的生活,可以來一場宮廷盛宴,同步買些“黃金平替”;如果想尋求刺激但又別太刺激,“躺平式漂流”也能滿足你。

圖源:小紅書

來自美團旅行的數據顯示,今年暑期整體文旅預訂增速同比上漲近38%。根據國鐵集團和航班管家信息,今年暑運預計發送旅客9.53億人次,同比增長5.8%;民航整體旅客運輸量預計達1.5億人次(僅境內航司承運數據),同比增長5.4%。

這波熱潮裏,最猛的主力軍就是親子家庭。綜合攜程、飛豬等平台數據,今年暑期親子遊占比超60%創曆史新高,避暑遊、研學遊訂單同比增長超70%。

都說盡管“少子化”漸成趨勢,但人們花在孩子身上的錢也越來越多了,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借著這份熱鬧,用硬核數據+鮮活案例,深扒下2025年暑期文旅的新玩法和新“錢”景。

暑期文旅花式“整活”

更細致地看暑期的花式遊玩攻略,會發現消費者尤其是家長們的“目的性”很強。

有的是沉浸式體驗,如吃宮廷盛宴,戴文物首飾。

影視劇裏的“重生之我來到盛唐當公主”“昏君不早朝”,如今人均花700元就能體驗了。

以杭州的“宮宴”為例,餐廳以宋代建築為主搭配江南園林場景,身著漢服的“侍女”提著“禦膳”上前,品金樽玉酒配青瓷小盅裏的佳肴,聽典故賞歌舞,真有種《京都夢華錄》照進現實的恍惚感。

杭州宮宴成為眾多遊客打卡地

有數據顯示,杭州宮宴的日均翻台率可以達到420%,每桌平均拍照37次,其中,海外遊客占比高達23%。

再往大了看,截至2024年底,全國專門做沉浸式餐飲的項目共計117個,人們為這種體驗掏出的錢,達到了10.82億元。細看賬本,2019—2023年間,這類新奇館子數量增長超300%,市場規模也增長近270%。

這場宮廷盛宴已然超越傳統的餐飲,成為文化饗宴和情緒錨點。

不過,如果說宮廷盛宴是難得享受,那麽“文物飾品”是這屆遊客日常給自己身份加持的重要裝備。

國家博物館的李靜訓同款項鏈、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手鐲,揚州博物館慈禧壽字鏡的項鏈手鏈……披著18K金外衣,價格卻隻要百元檔,年輕人們在逛博物館的同時,把文創首飾追捧成了黃金平替。

圖源:小紅書

有的則希望孩子們從小就“開眼看真正的中國”。

吉利的汽車工廠、宇樹科技的展廳、蜜雪冰城的夢工廠、特種飛機總裝車間……這些硬核工業景點,硬是被年輕人逛出了“迪士尼平替”的架勢。小紅書提供的數據顯示,近一年在旅遊類目下,包含關鍵詞“工廠”的搜索人數同比上漲171%。

除了科技與狠活,還有“宇宙中心”義烏,這裏被家長們視作“巨型世界超市+舌尖上的聯合國”,而且帶娃沉浸式體驗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商業氛圍,不失為一次生動的“社會大課堂”。

公開數據顯示,自6月底起,義烏國際商貿城遊客數量激增,市場內玩具、禮品、體育用品等產品交易活躍,親子活動熱度不斷攀升。

名山大川也不再隻是自然風景的打卡地,黃山景區推出的“家庭科考護照”係統,結合地理定位技術生成專屬研學路線,使多孩家庭平均停留時長從1.8天延長至3.5天

......

還有的,便是“開眼看世界”,如極限60h出國遊。

同樣的60小時(周五下班→周一搬磚),有人選擇宅家“躺平”,而硬核玩家們則上演著:上海→瀨戶內海騎行、杭州→濟州島看海、北京→海參崴炫帝王蟹等特種兵出國遊。

北上廣的弄潮兒們,將其奉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縱觀世界地圖,能成為周末遊熱門目的地的國家大多都有3個特點——通勤在6小時以內、市內交通發達、景點集中。

藝恩情報顯示,2025年出境短線遊的“頂流”依然是港澳、新加坡、東京這些老牌選手。但真正的黑馬是它們——越南富國島因性價比高增速達746%;柬埔寨金邊居其後,增速達665%。

排在第三的亞庇,則是新晉網紅旅遊城市,這個馬來西亞的寶藏小島,中文暢通無阻。北京甚至為亞庇新開了一條5小時直飛航線,周六0點出發,早上5點30抵達。

相比家長們的“功利”,年輕人在今年暑假繼續主打“鬆弛感”,追求起了窩囊旅遊三件套。

這裏所說的三件套,分別指的是窩囊爬山、窩囊漂流和窩囊蹦極。

再具體點,是坐個自動扶梯就能“無痛爬山”,漂流隻要“躺平”就可以“窩在山水裏,神遊天地間”,蹦極也不再是自由落體的驚叫現場,而是緩緩勻速下滑的過程。

圖源:小紅書

有數據顯示,浙江安吉某景區在推出減速版蹦極後,嚐試蹦極的遊客數量翻了五六倍。桂林興安縣貓兒山景區的“窩囊漂”入夏以來熱度攀升,預計今年項目營收有望達到去年的3倍。

從前幾年的特種兵旅遊到去年的躺平式旅遊,再到今年的窩囊版旅遊,年輕人們在刺激與舒適中找到微妙平衡。

《2025中國青年旅遊觀察報告》顯示,“沉浸式慢遊”以55.3%的占比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旅遊方式。

不過,若要論“慢遊”的徹底,還有“海上烏托邦”——暑期郵輪。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我國暑期郵輪產品預訂量同比大漲超60%,家庭親子、畢業學子、銀發族出遊共同推高了這波登船的熱潮。其中海外長線郵輪產品表現尤為亮眼,預訂量同比增長120%。

暑期文旅的三大趨勢

花式文旅的背後,我們總結出了三大趨勢。

??一是,“一切為了消費”。

暑期文旅的亮眼表現,可以說是當前“促消費”主基調的生動注腳。

今年3月,商務部宣布將圍繞文化、旅遊、養老等領域,牽頭實施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在本次暑期消費季期間,根據文旅部信息,各地將舉辦超4300項約3.9萬場次文旅消費活動,發放超5.7億元消費補貼。

??二是,文旅消費奏響“高頻化、碎片化、社交化”三重奏。

根據DT商業觀察的調研數據,過去最多人計劃旅行1—2次(42.6%),如今則是最多人計劃旅行3—4次(39.5%),而打算旅行5—6次、甚至7次及以上的人群比例在今年都有所提升。

周末溜達、出差順帶玩、周邊“微度假”成了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而且這些高頻又零碎的旅行,妥妥成為他們種草分享、打卡曬圈的素材。反過來,這種社交需求又瘋狂“投喂”文旅產品創新,讓高頻出行變得更嗨、更卷。

??三是,文旅生意的邏輯“換劇本”了。

一方麵,年輕人在哪裏,文旅的新增長點就在哪裏。一個個小城的爆火帶動年輕人的“奔縣”熱潮,他們不僅成為縣域旅遊的主力軍,也在成為縣城特色消費的創造者,主題街區、創意集市、戶外運動基地、鄉村民宿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美團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縣城咖啡、鮮花、麗人、寵物消費市場火熱。今年以來縣域新開業餐飲、文化娛樂、生活休閑商戶數同比增長46.6%、27%和58%。

比如陝西秦嶺南麓的小縣城,90後女孩王路開了家鄉的第三家花店,如今已成為當地外賣鮮花品類的銷量第一。

另一方麵,一切的小細節都值得關注。當“出圈”幾乎成為各地文旅管理部門的硬性任務,文旅服務應該回到“初心”找答案:一段懷舊音樂、一縷現炒鍋氣、一家寶藏小店、一個轉角風景……

而這一切,也照出了文旅行業劇烈洗牌的真實圖景。

整體上看,國內遊呈現出出遊人次和出遊花費均雙位數增長趨勢。

根據今年5月文旅統計公報最新數據,2024年,國內居民出遊56.2億人次,同比增長14.8%;國內居民出遊總花費5.8萬億元,同比增長17.1%。

在GDP增速5%左右的大背景下,增速接近20%的文旅作為體驗型消費的主力,是居民支出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

然而,如此繁榮景象下,相關的行業卻沒有賺到錢。

市場熱鬧,賬麵冷

以摩根士丹利最新數據為例,中國酒店的平均客房收益在今年暑期第一周(6月29日—7月5日)同比下降了8%,其中入住率下滑為主要影響因素。

一家做青甘環線小團定製的旅行社對媒體表示:“今年每天敦煌莫高窟的遊客都是7萬人打底,明明遊客數在上漲,但合作的酒店280元一晚都沒人住,去年這時候最便宜都要650元,我們也是在苦撐接單。”

而實際上,瓜分了本該屬於酒店那張床的,是床車、帳篷、營地,甚至是海底撈等位沙發、足浴店按摩床。年輕人們一邊預訂前反複比價,且臨時調整訂單比例達15%—20%;一邊在景區自帶洗漱用品、露營設備,支起帳篷。

雲南石屏:房車營地

總的來說,國內居民的旅遊需求雖然增加了,但他們在“住哪兒”和“打包遊”這兩件事上的預算,卻是越勒越緊。

這直觀的體現在消費數據上。根據國家旅業網數據,自去年五一假期起,遊客的人均日消費額在連續7個小長假實現同比增長後,到了今年端午假期,數據首次出現同比下滑。

而且這件事早在2024年,也已有征兆。

截至2024年,全國旅行社數量飆升到64616家,一年就增加了8341家,相當於平均每天都有20多家旅行社誕生。這一年,旅行社行業的營業收入也確實猛增了27%,達到5657.7億元,比2023年多出整整1215億,但總利潤隻比2023年漲了不到1.1%。

進一步換算下來,2023年,平均每家旅行社還能賺66423元;到了2024年,這數字就縮水到58510元,相當於每家平均少賺了近8000元,平均利潤直接“瘦身”11.9%。

這樣的賬本,在酒店業上更為突出。

2024年底,全國共有7716家星級飯店,比2023年少了將近500家,並且伴隨著出租率和平均客房收益的不斷下滑。與此同時,大型連鎖酒店依然在擴張。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不少酒店的新開業客房數少則上萬,多則十餘萬。

而擴張的酒店客房數,疊加消費者價格敏感度提升、旅行規劃改變、禁酒令、非必要不出差等現實因素,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酒店業的內卷。

更何況,今年暑期這個看起來沒錢賺的酒旅行業又迎來了新的“分羹者”,京東、阿裏、抖音、美團等平台紛紛把外賣戰場的火,燒到了酒旅市場。

這幾乎是當下所有行業都麵臨的情形,內卷與外卷交織,激烈背後是新的火花:當旅行從奢侈消費變為高頻日常,從完整儀式變為碎片體驗,從私人享受變為社交表演,商業創新的電梯已然啟動。

隨著旅行以更輕盈的姿態融入人們日常,每一次出行都或將是對生活可能性的重新丈量,並帶給商業世界以新的啟發。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