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無印良品”,到底誰抄誰?

持續24年的無印良品商標爭奪案再起波瀾。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做出裁定,維持了中國企業“無印良品”商標的合法有效注冊狀態。

近年來,“無印良品”因其較為獨特的風格備受消費者推崇。但鮮有人知曉,這種門店其實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分屬兩家獨立的公司。

其中一家是日本的株式會社良品計畫(下稱良品計畫),另一家是國內企業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北京棉田”)。

此次行政訴訟案雖在商標確權上作出定論,但兩家公司的諸多紛爭是否就此偃旗息鼓尚無定論。

北京的MUJI無印良品門店與無印良品Natural Mill門店。左圖源:視覺中國;右圖攝影:中國新聞周刊 梁婷婷

持續二十多年的商標爭奪戰

此次訴爭商標為第1561046號24類的“無印良品”商標,商品範圍包括毛巾、棉織品、地巾、枕巾等,目前屬於北京棉田。

此次訴訟中,良品計畫指稱北京棉田對該商標的申請注冊,構成“以欺騙或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商標”,以及“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等,其最終訴求是宣告該商標無效。

但良品計畫主張的這些觀點均被最高人民法院以“不能證明”“缺乏事實依據”等予以駁回,並進而駁回其再審申請。這也意味著良品計畫在這場商標爭奪中再次受挫。

良品計畫於1980年在日本成立,其品牌“無印良品”是指“沒有名字的優良商品”,1991年在中國香港開設中國第一家門店,之後在中國以OEM(代工生產)的方式委托生產商品。

2005年良品計畫中國大陸首家店鋪開業,至今年6月已開設了共414家門店,覆蓋中國大陸的81個城市。

北京棉田成立於2000年,目前對外共投資12家公司,均成立於2011年之後。其中,6家公司名稱中帶有“無印良品”或“無印”字樣。

據北京棉田董事長馬濤公開介紹,目前北京棉田持有的無印良品品牌主要經營家紡領域,在互聯網有將近300家門店,線下門店有200多家,2024年在家紡領域有40億元的商業規模。

此次引發訴爭的“無印良品”商標,其最早由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目前已注銷)於2000年4月6日提出申請,次年獲核準注冊,直到2004年轉讓給現在的主人北京棉田。

當時良品計畫在海外經營“無印良品”品牌多年,正欲向大陸擴展商業版圖,這一商標注冊申請動態引發其高度關注。2001年4月26日,良品計畫針對該商標提出異議申請,自此拉開雙方商標爭奪戰的大幕。

三年之後的2004年,商標局作出裁定,對該商標的申請注冊予以核準。良品計畫自然不服,繼續向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下稱“國家商評委”)提出異議複審申請,但依然未能改變結果。

之後的多年中,良品計畫發起多輪行政訴訟,試圖推翻上訴裁定,但均遭到法院駁回。據其中一份判決書,法院認定良品計畫提供的證據隻能證明2000年4月6日之前“無印良品”商標在日本、中國香港地區等地宣傳使用及知名度情況,並不能證明該商標在中國大陸境內相關商品上的實際使用情況,並具有一定影響。

另一方麵,良品計畫試圖以“連續三年不使用”為由申請撤銷該商標。但這一進程也不順利,經曆了國家商評委、行政訴訟兩個階段,這一撤銷訴求最終沒能實現。

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北京棉田有1000多條商標信息,其中有681項為“已注冊”狀態。這些注冊商標中,“無印良品”字樣的商標均集中在第24國際分類下。

在第24國際分類下,良品計畫2007年至今共6次以“無印良品”提出申請,但均未能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良品計畫在此前行政訴訟中,一度指稱北京棉田曾向其高價轉讓該訴爭商標未果,試圖以此證明北京棉田占有該商標帶有一定惡意。

中國新聞周刊聯係良品計畫試圖了解該事件詳情,但對方對此未做有效回應。後又多次撥打北京棉田公開電話,但無人接聽。

商標確權背後的真實商戰

這一時期的北京棉田也在針對良品計畫擁有的商標采取行動。

相關資料顯示,北京棉田曾以“連續三年不使用”為由,針對良品計畫持有的第4471276號(國際分類36)、第4471277號(國際分類35)“無印良品”提起商標權撤銷程序。

但其訴求同樣未得到滿足。國家知識產權局最終僅對這兩項商標在部分服務中的注冊予以撤銷,在其餘核定服務上予以維持。這兩項商標依然保留在良品計畫手中。

天眼查信息顯示,良品計畫目前有875條商標信息,其中顯示為“已注冊”的有626條。其已注冊的商標中,包括96個“無印良品”商標,除第24國際分類外,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國際分類。

換言之,“無印良品”商標經曆了兩家公司幾番交手,已經形成這樣一種格局:北京棉田獨占第24國際分類,可用於毛巾、棉織品、地巾、枕巾等產品;而良品計畫在這一分類之外的其他領域,享有廣泛的商標權。

中國裁判文書網今年5月披露的一份判決書顯示,2022年,良品計畫一方以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等為由,對北京棉田及其旗下兩家公司、某購物廣場發起民事訴訟。

該案中,良品計畫持有的第35分類下第4471277號商標權成為認定幾家被告構成不正當競爭的關鍵。

法院認為,北京棉田旗下兩家帶有“無印良品”字號的公司,使用“無印良品”字號對外進行招商加盟,在開設的線上、線下店鋪提供的零售服務中大量不規範使用“無印良品”標識等行為,容易使相關公眾誤認為其與良品計畫存在特定聯係造成混淆。

以及結合北京棉田一方在2000—2019年期間圍繞“無印”“良品”“企劃”等關鍵詞申請了大量商標,還將時事熱點中的關鍵詞“每日優選”“江南STYLE”申請商標的行為等,法院據此認為北京棉田旗下兩家公司將“無印良品”作為企業字號使用的目的,更多的是為攀附當時已有一定影響力的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的企業字號,和“無印良品”零售服務名稱的知名度。

最終,法院判決北京棉田旗下涉訴兩家帶有“無印良品”字號的公司改名,之後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更名為北京棉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更名為北京無印工坊科技有限公司。

而這類案子不過是兩家公司“恩怨”的冰山一角。以雙方公司名稱為關鍵字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聯合搜索,收錄的裁判文書共有57篇,時間跨度從2014年至今,這些訴訟案由多集中於商標行政授權確權、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等糾紛,雙方在諸案中的身份互有控辯。

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

兩家公司激烈商戰背後,受損最大的無疑是無辜的消費者群體。

由於二者的店鋪裝潢風格、服務形象、銷售品類、網店logo等高度雷同,不少消費者對其難以區分。在網絡社交媒體上,對雙方的抱怨聲屢見不鮮,“到底是日本品牌還是中國品牌”“誰是正品誰是盜版”“傻傻分不清”……

針對此次“無印良品”商標訴爭,北京棉田委托訴訟代理人、北京煒衡律所合夥人麗芳向媒體表示:“(現在)店鋪的名稱但凡全是中文‘無印良品’的,不管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北京)棉田。為了增加區分度,部分線下店加Nature Mill的英文……日本公司(指良品計畫)隻能使用MUJI,不能夠單獨使用無印良品,這是現有的秩序。”

良品計畫代理律師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戈侃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除第24類商品之外,良品計畫在中國使用‘無印良品’商標不受影響。良品計畫及其關聯公司在中國線上線下門店均使用‘MUJI無印良品’作為店鋪名稱、招牌,也請消費者予以識別。”

從消費者的利益立場出發,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吳昕棟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表示,從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民法典等法律規定的角度看,兩家公司均承擔著避免混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義務。

具體而言,北京棉田作為第24類“無印良品”商標權利人,應嚴格在核定商品範圍內規範使用,不得超出毛巾、棉織品等類別,不得使用容易引起消費者誤解的詞匯等,避免利用近似性攀附商譽,在線上線下店鋪、商品包裝及宣傳資料等方麵,明確標識其“無印良品”品牌與日本良品計畫“MUJI無印良品”的區別。

而良品計畫在第24類商品上無“無印良品”商標權,使用時需通過“MUJI 無印良品”等組合標識明確區分,在商品包裝、門店及電商頁麵顯著標注品牌來源,主動說明與北京棉田商標的區別。

吳昕棟強調,二者均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通過清晰標識、主動提示等方式劃清界限,這既是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要求,也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核心義務。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