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和觀醫療,作者:和光觀察,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題圖來自:AI生成
2025 年 8 月 1 日,特朗普政府向艾伯維、禮來、輝瑞、默沙東等 17 家全球頂級製藥企業發出公開信,要求其在 60 天內提交降低美國藥品價格的具體方案,核心是執行“最惠國價格”政策——即美國藥品價格需錨定其他發達國家的最低售價[1]。
此舉源於美國處方藥價格顯著高於全球水平,據蘭德公司數據,美國處方藥均價為其他發達國家的 2—3 倍,部分創新藥(如 PD-1 抑製劑)價格甚至是中國市場的 10 倍[2]。政策要求包括:強製藥企向美國醫療補助計劃提供“最惠國價格”、與政府簽訂價格鎖定合同、重新談判海外價格以“回流利潤”、推動直銷模式以透明化價格[3]。美國藥品研究和製造企業協會(PhRMA)隨即批評該政策“將削弱美國創新能力”[4]。
跨國藥企的應對策略
麵對價格管控壓力,跨國藥企(如強生、輝瑞、默克等)需通過多維策略平衡利潤與合規性,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麵:
1. 全球價格策略調整
為應對美國降價要求,藥企可能采取“美國市場降價+其他市場提價”的平衡策略。例如,阿斯利康已宣布下調部分在美藥品價格,禮來、諾和諾德則嚐試繞過藥品福利管理者(PBM)直接向醫療機構銷售,以壓縮中間成本[5]。
但為彌補利潤損失,藥企可能提高中國等新興市場價格:目前美國 PD-1 藥物年治療費用約 116 萬元,為中國市場的 10 倍,若價格體係調整,中國患者用藥成本或顯著上升[2]。對於專利期內的創新藥(如默沙東 Keytruda),藥企可能通過“藥品捆綁銷售”維持利潤,即降價藥品與未降價藥品打包供應[6]。
2. 全球成本策略優化
成本壓縮成為核心目標,中國市場的低成本優勢成為關鍵抓手。中國生物藥研發成本僅為美國的 1/5—1/10,合同研發生產(CDMO)能力已占據全球 20% 以上產能[7]。例如,輝瑞與博騰股份、凱萊英簽訂超 10 億美元 CDMO 訂單,將部分生物藥生產轉移至中國,單藥生產成本可降低 30%[8];藥明生物與德國 InflaRx 合作生產新冠藥物韋洛利單抗,僅用 6 個月完成原液生產,效率較美國本土提升 50%[9]。
3. 全球合作策略轉型
技術轉移與本土化生產:跨國藥企將非核心技術(如生物類似藥生產工藝)向中國轉移,通過合資建廠規避關稅並降低成本。例如,輝瑞與中國生物藥企業合作建設 PD-1 抑製劑生產基地,既規避 3%—6% 的進口關稅,又利用中國自貿區稅收優惠進一步壓縮成本[10];石藥集團與韓國 Celltrion 成立合資公司,引入英夫利西單抗、利妥昔單抗生產技術(此前僅由強生、默克掌握),成為其全球供應鏈合作夥伴,年獲約 5 億美元代工訂單[11]。
供應鏈多元化:為對衝美國對華原料藥加征 145% 關稅的風險,部分藥企將采購轉向印度、東南亞。例如,強生在印度建設頭孢類原料藥工廠,將中國采購占比從 60% 降至 40%,但仍保留中國作為 “主力供應商”(因中國原料藥質量標準與產能全球領先)[12]。
中國藥企則通過“跟隨布局”應對,如華海藥業在印度建廠後,繼續為默克、禮來供應符合美國標準的原料藥,2024 年海外收入占比反而從 45% 提升至 58%[13]。
4. 法務與政策博弈
行業協會與藥企通過法律與政治途徑抵製政策。PhRMA 計劃聯合企業向 WTO 申訴,認為美國“最惠國價格”要求違反非歧視原則(類似 2023 年美國因芬太尼問題對華加征關稅被訴案例)[14];同時遊說國會,強調“外國價格管控將導致美國每年減少 100 億美元研發投入”,呼籲政府優先管控 PBM 而非直接幹預藥價[4]。
對中國企業的機會與挑戰
1. 核心機遇
本土替代加速:中國生物類似藥已形成價格優勢,如國產二價 HPV 疫苗政府采購價跌破百元,而默沙東四價疫苗價格仍超千元。若跨國藥企在中國提價,智飛生物、萬泰生物等企業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15]。
CDMO 業務擴張:中國 CDMO 企業承接跨國藥企產能轉移,2025 年上半年藥明生物 CDMO 收入同比增長 144%,新增 ADC 項目 17 個;泰德醫藥(港股 02269)新增 CDMO 項目 332 個,成為全球第三大多肽 CRDMO 服務商[16]。
創新藥出海突破:中國藥企通過 License out(對外授權)獲取資金,2025 年上半年首付款總額達 23.29 億美元,如翰森製藥與 Regeneron 達成 GLP-1/GIP 雙抗授權協議,首付款 12.5 億美元創紀錄[17]。
2. 主要挑戰
進口藥漲價風險:罕見病藥物受影響顯著,如諾西那生鈉在美國售價 87.5 萬元/支,為中國的 26 倍,若價格調整,中國患者負擔將加重[2]。
供應鏈轉移壓力:美國對中國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原料藥加征 145% 關稅,部分訂單轉向印度(同類產品關稅僅 26%—46%),衝擊中國原料藥企業[12]。
哪些中國企業可能獲益?
1. 利好領域及代表企業
生物類似藥:複宏漢霖(02696.HK)的漢曲優®(曲妥珠單抗)2024 年收入超 6 億元,全球商業化加速;安科生物(300009.SZ)的曲妥珠單抗仿製藥 2024 年收入破億[15]。
CDMO 板塊:藥明生物(02269.HK)為全球生物藥 CDMO 龍頭,東曜藥業(01875.HK)ADC 項目收入占比 88%,轉型後扭虧為盈[16]。
創新藥出海:恒瑞醫藥(600276.SH)與默沙東達成 120 億美元合作,百濟神州(06160.HK)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增長 105%[17]。
2. 風險提示
規避依賴美國市場且未布局海外產能的原料藥企業,而可關注華海藥業(600521.SZ)等已在印度、東南亞設廠的企業;警惕依賴美國高端設備的醫療器械企業,關注邁瑞醫療(300760.SZ)等國產替代龍頭[1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