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不行了,茅台還能抄底嗎?

很多人的後悔大抵可以歸因為兩點:過於輕易的放棄和過於頑固的堅持。

這句話既適合人生,也適合賬戶裏的白酒股,尤其是茅台。

白酒因為持續的業績不振,已被很多投資人放棄。二季度,主動基金白酒持倉環比劇降1.96個百分點至3.98%,配置係數亦滑落至曆史均值下方。

但茅台作為白酒股核心資產,依然是市場多頭與空頭博弈、爭論的焦點。

被視為“白酒旗手”的四大頂流基金經理操作分化,二季度,蕭楠、劉彥春減持茅台,張坤、焦巍則逆勢加倉。

以前,基金經理質疑茅台是性價比不高的事,從曆史上發生過的三次白酒危機看,抄底茅台的勝率是百分之百,且回報有時達到數十倍。

本次基金經理在投資茅台中出現分歧,是因為茅台本次危機與曆史不同。

之前三次危機,白酒隻是周期問題,行業低穀後總有基建、地產救場。但這次白酒沒有救世主,消費遇冷疊加基建、地產告別大擴張後,白酒行業確定會下滑、萎縮。

在白酒確定萎縮的情況下,茅台還能抄底嗎?

分析兩者的需求變化會發現,白酒麵臨的是持續下行問題,茅台遇到的更像是周期問題。

/ 01 /

茅台的第四次危機與前幾次有何不同?

曆史經驗表明,抄底茅台可能是A股勝率最高、回報最高的投資範式。這次會不會是例外?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回顧茅台發展,大概每10年都會經曆一次危機。

第一次危機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疊加山西毒酒事件,行業一片慘淡,茅台趁機完成了市場化改製,建立了經銷商體係,給後來的高速發展埋下伏筆。

第二次則是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重創茅台股價,但隨後迎來了四萬億刺激計劃,茅台消費直接起飛,超越五糧液登頂中國白酒第一的寶座。

第三次是在2012年,塑化劑和八項規定雙殺茅台,但在底部徘徊了三年後,飛天茅台越賣越貴,零售價連續突破2000和3000的大關,開啟了醬香科技時代。

上麵三次危機中,茅台股價跌幅在30%-60%,但每次渡劫成功後,茅台都會迎來一波業績與股價的飛升,且回報驚人。

尤其是第三次危機,投資人如果在2012年低點買入茅台,持有到2021年,最高回報能有25倍。

三落三起後,茅台來到了第四次低穀。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地產、消費陸續退潮疊加政策給白酒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茅台估值一跌再跌,近四年已從高點下跌近4成。

回顧茅台本輪下跌,與之前三輪明顯不同,之前茅台大多調整一年,但這次已下跌四年。

下跌時間更長,是因為茅台本輪危機與之前曆次危機有本質不同。之前茅台下跌更多因為白酒周期,而這次遇到的是白酒持續性的行業萎縮。

之前每次白酒危機,行業都能找到增長接力棒。

例如,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國內經濟迅速重回高增長,08年金融危機,4萬億基建帶來白酒消費場景,12年八項規定後,地產接力白酒消費。

但這次白酒消費沒有接力棒,當消費遇冷,基建、地產告別大擴張後,已經很難有新場景刺激白酒行業重回增長。

行業業績也正大幅下滑。目前6家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的酒企,兩家由盈轉虧,三家淨利潤下滑在50%以上。

當行業從周期性問題變成持續性萎縮,跌下來的茅台還是機會嗎?

/ 02 /

真實需求或許並未減少

投資茅台有一個公開的秘密:茅台股價與飛天茅台的批發價高度相關。所以在陸家嘴,大家都是照著飛茅的零售價來炒茅台的股票。

股價與飛茅批發價高度相關也不難理解。

飛茅的批發價(指經銷商給零售商/終端渠道的價格)與經銷商成本價之間的差額就是茅台的護城河。

這個護城河能持續吸引經銷商給茅台業績抬架子,所以茅台每年的業績也非常穩,增長隻需管理層按計算器。這也是投資茅台不能像其他企業一樣看業績的原因。

批發價就成了觀察茅台業績的前瞻性指標。批發價一旦低於拿貨成本,經銷商無利可圖,暫停接貨,茅台就會業績不穩。

明賬上看,飛茅1169元/瓶的出廠價是經銷商的拿貨成本。但實際操作中,飛茅類似愛馬仕需要配貨,采購飛茅需要搭配不好賣的茅台係列酒做添頭。

在極端假設下,係列酒全當添頭配給經銷商,且係列酒一瓶也賣不動。這時候,經銷商采購飛茅的實際成本是1851.5元/瓶。

當然這種極端假設很難發生,經銷商實際成本肯定遠低於1851元,對比現在飛茅批發價,茅台的批價護城河還很深。

關鍵是,飛茅批發價後續的走勢。

影響價格的無非供需兩個因素。供給方麵,飛茅每年放量相對固定,影響價格的主要是需求。

考慮到茅台產量隻占行業的2.5%,且在一個6億人月收入低於1000塊錢的國度,兩三千塊錢一瓶酒注定是極少數人才能喝得起的。

國內高淨值人群並未受到影響。根據胡潤數據,2024年中國600萬以上淨資產家庭數量要多於2018年。

這也與招行的數據相吻合。在招行體係裏,存款超過50萬就能成為金葵花用戶。從2018年到2024年,招行金葵花客戶從236萬翻倍到523.6萬。

更關鍵的是,金葵花在招行客戶的比例不到3%,但資產占到了招行所有零售客戶的82%,比2018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說直接點就是,有錢人變得越來越有錢。

而這部分越來越有錢的高淨值人群不會因為“飛天茅台”價格是“汾20”的四倍就購買“汾20”。換句話說,隻要高淨值人群的數量和財富還在增長,茅台的真實需求就能有保障。

既然真實需求沒有大幅度減少,供給也相對穩定,那飛天茅台的批發價為什麽在去年淡季以及今年5月出現兩次快速下跌呢?

這要從茅台銷售體係變化所延伸出的新利益群體說起。

/ 03 /

茅台遇到的隻是周期問題

飛天茅台的價格漲跌和社會財富相關,批發價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強綁定關係。

大多數情況下,飛茅批價始終圍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波動。酒價遠高於人均收入水平時,就會下降;酒價遠低於人均收入水平時,就會上升。

通過飛茅批發價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關係,可以區分出一段時間內,茅台消費是投機需求還是真實的消費需求。

正常情況下,茅台批發價應該和人均收入保持同步溫和上漲。例如在上一輪白酒上行周期中,飛天茅台價格在2015年的900元左右觸底反彈,批價約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2”的67%。

但2018年-2021年,飛天茅台批發價劃出了45度至60度的加速上行走勢,一度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2”的兩倍。在飛天茅台投放量沒有減少的情況下,說明貴州茅台的總需求量大幅增加。

但這一時期GDP增速放緩,人均收入緩慢增長,並沒有茅台需求大幅增加的宏觀條件。在正常消費需求未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總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說明投機性需求發生了大幅的增加。即,2018年至2021年的飛茅牛市主要是由投機需求大幅增加引起。

為什麽這段時間茅台投機需求大幅增加?和茅台渠道改革中出現的新利益群體有關。

2018年之後,茅台一直在很溫和的發力直營,去分經銷商蛋糕。茅台在線下渠道上不和經銷商搶生意,其線下總共隻有42家自營店,給到的飛天茅台配額隻有經銷商的0.1%。

但在傳統渠道之外,茅台就凶猛多了。

一方麵茅台直接和電商平台、大型商超(山姆、開市客等)合作賣酒,茅台給他們出廠價1399元/瓶,它們一般賣給消費者1499元/瓶,目前能占到茅台銷售量的15%。

另一方麵,茅台通過自營電商i茅台以及大企業團購賣酒,銷量占比也到了15%。如果再算上,茅台為扶持貴州文旅,向貴州當地文旅放出的平價茅台份額,那茅台直營銷量已接近45%。

直營改革中,茅台產生了新利益群體:黃牛。2018年之前,網上、商超搶茅台的機會很少,但隨著茅台直營改革,能搶平價茅台的機會越來越多,之前每搶一瓶,就意味千元以上的差價利潤。

和很多人的預期相反,直營不僅沒有扼製黃牛,反而養大了黃牛。

黃牛不僅已經形成了專業化的利益組織鏈條,甚至已經能影響到茅台批價。去年茅台批發價的快速下跌正源於“黃茅起義”,今年禁酒令威懾下,扛不住的也是拿貨成本高的黃牛。

不過,黃牛的投機需求雖然會影響批價,但可以靠經營手段解決。

例如,茅台可以通過控渠道、市場出清等方式解決投機需求。從近兩次批價下滑後又快速穩住看,茅台也有能力處理這部分投機需求。

盡管茅台何時能走出投機需求影響還很難確定,但正如張坤所言,‘判斷什麽發生’比‘判斷什麽時候發生’要重要得多。

說白了,隻要茅台的奢侈品地位沒有改變,真實需求也並未受到大衝擊,那茅台遇到的隻是周期問題,而不是趨勢問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