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訊(特約記者 史追雲)近期,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自7月8日監測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據官方的最新通報,截至7月23日,佛山市5個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3645例,均為輕症病例,主要集中在順德區。同時,澳門已報告接獲2例基孔肯雅熱病例,皆有佛山旅居史。
另據央廣網消息,北京疾控發布預防基孔肯雅熱健康提示稱,北京市偶有境外輸入病例,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病例輸入的風險持續存在。
需要明確的是,基孔肯雅熱並非新發傳染病,其於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亞被發現,後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其是南美洲、非洲、東南亞、南亞等地區。根據世衛組織專家日前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的披露數據,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病毒本地傳播。
在國內,廣東省於2010年首次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由輸入性病例引發的本地蚊媒傳播病例。此後,在部分地區也曾經有類似事件發生,但傳播規模都較小,未發生過大規模的本地傳播。
在傳播媒介方麵,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埃及伊蚊叮咬傳播(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與登革熱傳播媒介高度重合),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環。在7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段蕾蕾強調,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可治,沒有人傳人跡象。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傳染病防控領域首席科學家何劍峰指出,伊蚊主要依靠積水繁殖後代,因此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是要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公眾無需恐慌。
▌消殺驅蚊、檢測診斷相關上市公司受關注
基孔肯雅熱屬於一種自限性疾病,目前國內尚未有針對性疫苗問世,也無特效治療藥物,臨床幹預主要以對症治療為主,比如使用退燒、緩解疼痛的藥物等。由此,防控工作成為阻斷病毒傳播的核心抓手:一方麵需通過早期檢測快速識別病例,另一方麵又需強化蚊蟲消殺切斷傳播鏈條。這一現實需求直接推動相關防控產品的市場關注度攀升,並進一步延伸至資本市場。
其中,消殺驅蚊類企業因承擔環境防控核心角色,檢測診斷類企業因關聯病例篩查關鍵環節,相關概念股已成為二級市場的聚焦點。
在上證e互動平台上,已有不少投資者針對消殺驅蚊、檢測診斷等概念領域的上市公司積極提問,問題涵蓋產品研發進展、訂單需求變化、產能調配規劃等與市場熱度密切相關的內容。
在蚊蟲防控需求的催生下,“驅蚊概念”相關個股近期持續走強,包括潤本股份、彩虹集團、上海家化均迎來不同幅度的股價上漲。
在檢測試劑方麵,基孔肯雅病毒的檢測方法包括血清學檢查、核酸檢測、病毒分離等方法。有企業人士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的采訪時指出,基孔肯雅熱病毒在感染初期與登革熱等其他蚊媒傳播病毒症狀較為相似,易出現混淆,但利用常規血清學檢查時,不同病毒之間會出現抗原性交叉,意味著檢查結果準確度有限,可能需要專業人員多次試驗詳細分析進行確認。
相較之下,核酸檢測中采用的熒光PCR技術,能夠精準鎖定基孔肯雅熱病毒的專屬基因片段,直接實現對病毒的特異性檢測,特異性更強、準確性更高;而且核酸檢測的靈敏度往往更高,可相對應縮短發現病毒的窗口期,更早發現避免延誤病情,因此檢測的及時性與可靠性優勢更突出。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上市企業先後官宣在國內推出了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包括達安基因、仁度生物、之江生物、萬孚生物等。其中,奧泰生物等企業的相關產品目前則主要麵向海外市場。
《科創板日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萬孚生物證券部時,其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相關產品的銷售量目前尚未因廣東的疫情出現激增。
相較於檢測試劑領域企業的一眾布局,在藥物和疫苗研發方麵,國內企業涉足還有限。此前,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提及,君實生物有一款抗基孔肯雅熱小分子藥物已進入Ⅰ期臨床,且對病毒複製的抑製率達到95%。《科創板日報》記者就此信息向君實生物致電求證,該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信息有誤,並表示暫不了解其他相關產品的臨床進展情況。
全球範圍內,已有兩款基孔肯雅熱疫苗獲批上市。其中,法國Valneva公司研發的單劑量減毒活疫苗IXCHIQ於2023年11月獲美國FDA批準,適用於18歲以上高風險人群,係全球首個該疾病預防性醫療產品。另外一款則是由Bavarian Nordic公司研發的重組基孔肯雅疫苗Vimkunya,該產品已在今年初獲得美國FDA批準,適用於12歲及以上人群。
不過,據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顧金保表示,今年5月,因IXCHIQ在65歲及以上人群中出現了多起嚴重不良反應案例,引發了多國監管機構的密切關注,部分國家已經暫停該疫苗在老年人中的使用,並啟動了進一步的安全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