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財經圈,被一個90後股友的操作酸到了。人家手裏捏著5萬股銀行股,今年分紅直接到賬10個W!這位大佬原話:“比收租還爽”。狠狠羨慕了,這完全可以提前養老了吧……
截至7月16日,A股已經有6隻銀行股年內漲幅超30%,33隻漲幅超10%,中證銀行指數上周四還創了十幾年新高,銀行AH(全)的年內收益比中證指數全收益還高了將近6%!
雖然這兩天稍微回調了點,但截至7月16日,還有25家銀行股息率穩穩站在4%以上,華夏、平安、南京、交行這些甚至超過4.5%!想想現在存款利息、十年國債收益率才多少?4%+的銀行股息它不香嗎?
而且7月是銀行發錢大月,工行、農行、招行這些巨頭們都在哐哐發紅包。隨便舉個栗子:寧波銀行,1萬股就能拿9000塊分紅!真金白銀落袋,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回報。那位分紅10萬的90後,就是安心持股吃息的典型代表。
最近雖然有個別大股東比如國壽、華宇,趁著銀行新高減持了點。但不管是獲利了結還是低吸進場都屬於正常的市場分歧,並不改變銀行整體低估、高息的底層邏輯。
是的,即便大漲之後,絕大部分銀行股還在“破淨”(股價低於淨資產),像蘭州、鄭州、華夏這些PB還不到0.5倍,估值修複空間感覺還在。
現在大環境利率下行,找穩健高息資產太難了。銀行股的高股息、相對穩定性成了大資金(尤其是險資)的“心頭好”。最近險資長投新規也已發布,在利差損的挑戰下險資隻能通過銀行這樣的高股息權益投資提高長期資產收益率,大錢長錢都會對板塊形成支撐。
那位分紅10萬的朋友心態就很好:雖然漲了也心慌,但一算賬,4%的股息率依然“值得珍惜”,不僅沒跑,還打算拿分紅繼續“複投”!,這就是長期主義的魅力啊。
銀行股最近這波行情,確實讓很多人重新審視它的價值。目前銀行AH優選ETF(517900)跟蹤銀行AH,是目前市場中唯一跨A+H兩地的銀行類ETF,今年的年內收益已經超過25%。
這個ETF回調期間一直在獲資金買入,最近10個交易日連續保持淨流入累計2.28億,兩個月內吸金將近7億!
銀行的“高息紅利”邏輯沒變,估值也不算貴。追求穩健收益、看好紅利策略的朋友都知道:每一次像樣的回調,可能都是重新審視和考慮“上車”的時機。
作者:ETF金鏟子
風險提示:文中提及的指數成份股僅作展示,個股描述不作為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隻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