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這波升值,來得猝不及防又氣勢洶洶。表麵看是市場波動,背後卻像有隻看不見的手在攪動風雲。
當關稅戰受挫,“海湖莊園協議”麵臨破產的情況之下,由美國財長貝森特主導的“賓夕法尼亞計劃”,被德意誌銀行捅了出來。
所謂的賓夕法尼亞計劃具體是怎麽回事?他會對美元乃至人民幣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美債困獸鬥:貝森特的“內循環”救命稻草?
根據媒體報道,德意誌銀行的分析師在剛完成的研究報告裏麵指出,最近美國即將通過的預算法案和多位美聯儲官員意外集體7月份降息的可能性,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件,都指向美國國內的財政和金融正在發生一個巨大的變革。
這種變革的核心目標是美國要減少對外國資本的依賴,並且要通過美國國內的資源稀釋美國財政部巨額赤字和解決美國財政部的融資需求。
或者說,美國財政部正在計劃將美國國債所有權從外國投資者重新分配給美國國內,實施美國國內金融抑製,大力推廣美元穩定幣,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美債發行困難,發行成本高的問題。
在特朗普剛上任的時候,為了解決美債債務上限和發生成本高的問題,特朗普團隊在海湖莊園密謀了一個“海湖莊園協議”,按照特朗普的當初的計劃,等到特朗普上任之後,通過關稅的極限施壓,強迫美債的持有國將手中的美債轉換成100年期的無息債券。
但是關稅戰已經打了接近3個月了,特朗普第二個任期也已經5個月時間過去了,目前除了英國和日本有增持美債之外,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減持美債。
和明顯所謂的“海湖莊園協議”的計劃執行不下去了,美國財政部必須趕在美債違約之前,想出其他辦法,所以德銀爆出的“賓夕法尼亞計劃”就是另外一個緩解美債問題的新想法。
這“賓夕法尼亞計劃”聽著玄乎,核心就倆字:內銷。
華爾街投行、養老基金、甚至是所有的虛擬貨幣的發行方,都必須錨定美元資產。
搭配大力推廣的“美元穩定幣”,擴大美債在美國國內的需求。
人民幣“被動C位”:升值背後的無奈與暗湧
在金融市場穩定幣大火的這幾天,美元指數一直在不斷的走弱,相對應的,人民幣在離岸市場之上也感受到了升值的壓力。
所謂的“賓尼法尼亞計劃”並非沒有漏洞和副作用,讓全球資本最擔心的事情就是美聯儲的獨立性和美債超發的問題。
全球“去美元化”的暗流,早就在地下洶湧奔騰了。如果說這個計劃順利執行,那麽就不是其他國家去美元化,而是美國自己在執行去美元化。
美聯儲獨立的市場地位可以說是美元最後一個可以讓世界信賴美元的基礎。但即使是這樣,這幾年海外央行大們買黃金,囤黃金的動作就沒有停過。
不信任的種子一旦種下,隻會瘋狂生根發芽。 貝森特搞“美債內循環”,等於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家債台高築,優先自保,外人靠邊!這操作,是給“去美元化”這堆幹柴,又潑了一瓢熱油。
人民幣的“被動升值”和“國際化提速”,某種程度上,是被美元自己“推”上去的。 當老大自己開始玩“關門主義”,小弟們自然要另尋出路。
人民幣雖然還沒到能立刻頂上的份兒,但這趨勢,擋不住。美元體係的裂痕,正意外地給人民幣打開一扇窗。
美元“慢性自殺”與人民幣的“長跑考驗”
貝森特的“賓夕法尼亞計劃”,本質是場豪賭。賭美國國內有足夠的“韭菜盤子”接住天量美債;賭美元穩定幣能忽悠住全球;賭世界離了美元就玩不轉。
可現實骨感得很,布雷頓森體係瓦解之後,美元美債之所以還能夠保持全球老大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為美國的軍事霸權。
胡蘿卜加大棒策略中胡蘿卜的引誘是不可缺少的
讓美國財政部主導美元體係,把美聯儲排除在外,好比讓餓了三天的廚子管糧倉,能忍住不偷吃?
通脹這隻老虎,一旦再放出來,可比美債危機嚇人多了! 強行壓低利率、內部消化債務,無異於給美元信用灌慢性毒藥——藥效發作慢,但毒性致命。
反觀人民幣,這場“被動升值”更像一次突如其來的壓力測試。
是機遇,更是警示:國際市場對你的信心在增加,但你自身的金融體係、市場深度、抗風險能力,真能接住這潑天的富貴嗎?
光靠美元“自爆”可不夠,練好內功才是王道。 深化金融市場改革、穩步推進國際化、完善匯率機製...哪一項都不是能“躺贏”的。人民幣想真正成為可靠的“避風港”,還有場馬拉鬆要跑。
這場由美元親手導演的“困獸之鬥”,結局難料。 貝森特的“賓州計劃”能否奏效?人民幣能否在美元自毀傾向帶來的混亂中,真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硬通貨”之路?全球貨幣權力的牌局正在重新洗牌,手裏的籌碼,可要攥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