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香港海港城的保險公司快被擠爆了!
為了趕在7月1日前鎖定7%的儲蓄險收益,大量內地客戶頂著炎炎夏日赴港簽約保單。
(照片拍攝於6月28日,地點:香港海港城)
有保司數據顯示,6月單月內地客戶投保量同比暴漲370%,連中環寫字樓的打印店都忙著趕印保單合同。
隨著7月1日香港保監局《分紅保單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的落地實施,港元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降至6%,非港元(美元/人民幣)上限降至6.5%。
這一政策調整讓很多客戶陷入了糾結。
7%沒了,港險是不是突然不香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保監局政策調整的核心在於規範市場預期,保護投資者權益。
此前,香港很多保司為爭奪客戶,演示利率不斷攀升,部分產品甚至達到7.2%-7.3%的水平,很容易誤導消費者。
但是,演示利率本質上是預期收益,並非實際回報。
如果投保人將7%誤判為保證收益,未來可能麵臨實際收益縮水。
香港儲蓄險的收益由兩部分構成:保證收益和非保證分紅。
保證收益相當於收益托底,會寫在合同裏,一定可以實現,但通常較低;非保證分紅較為依賴保險公司投資行為,一般在投保時需參考過往分紅實現率來抉擇。
假設某產品的保證收益為1%,在7%的演示利率下,剩下6%需通過投資分紅的方式實現。雖然頭部保司曆史分紅實現率達 94%-100%,但 2023年市場波動時,某保司分紅實現率曾跌到90%。
更關鍵的是,7%的複利,通常需要持有一定時間才能實現。
如果將7%視為保證收益,忽視持有時間和提取規則影響,那麽未來有可能不及預期。
所以,新規後的港險其實更值得理性看待。
香港保監局禁止在銷售時誇大預期,但是允許保險公司派發高於上限的紅利。
演示利率上限調整並不直接影響實際收益。
當前,30年期美債收益率處於4.8%左右的曆史高位。當前美債高息環境下,即便演示利率下調至6.5%,實際收益仍可能優於曆史平均水平。
這意味著,新規下的產品仍具較強競爭力。
香港保險的核心價值在於“長期複利+全球配置+貨幣對衝”。
拉長周期來看,配置時點的影響遠遠小於持有時間。對於養老、子女教育、財富傳承等長期的規劃,越早配置越能享受複利紅利。
內地保險公司投資境外比例非常受限,香港保司可全球化投資,所以在國內利率持續下調的背景下,投資港險仍能分享全球紅利。
比如 2023 年黑石集團拋售英國物流地產時,香港保司趁機低價接盤,如今租金回報率達7.2%。
此外,持有多幣種保單也可對衝人民幣貶值風險。
香港保險的利率調整,本質上是市場從“營銷驅動”向“價值驅動”的轉型。
7月1日的新政策實施並非終點,而是理性配置的新起點。
對於投資者而言,重要的不是追逐7%的“最後窗口期”,而是思考:
這筆資金是否能鎖定10年以上?
是否理解保證收益與非保證收益的區別?
是否願意為長期複利犧牲短期流動性?
真正的資產配置,從來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需要耐力與智慧的馬拉鬆。
財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風險與收益的平衡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確定性。
如果你已經清楚港險背後的邏輯,當前美債利率高位、產品收益結構優化的雙重窗口期,正是入場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