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第一股”跳閘了

文/每日資本論

常州的梅雨季節又悶又熱,但對於“光伏第一股”來說,比天氣更糟心的還有打不完的官司。

6月25日,億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億晶光電)發布《關於子公司累計訴訟情況的公告》顯示,自5月31日披露《億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子公司累計訴訟、仲裁情況的公告》以來,公司新增訴訟案件共4起,涉案金額合計4997.93萬元目前,公司總計陷入15起未結案的案件,且均是作為被告/被申請方,涉案金額約1億元。

更為不妙的是,一個月前,億晶光電公告稱,控股股東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唯之能源)持有的公司2億股無限售流通股將被司法拍賣。該部分占控股股東所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為100%,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6.90%。若本次司法拍賣成功,唯之能源將不再持有公司股份,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製人將發生變化。

這些冰冷的消息背後,是一家曾被譽為“A股光伏第一股”的企業正在債務泥潭中掙紮的現實。

2024年,億晶光電營收34.78億元,同比腰斬;淨利潤巨虧20.9億元,同比暴跌3192.48%。2025年一季度,其營收6.08億元,同比下跌39.5%,淨利潤虧損5314.27萬元,同比增長74.81%。截至一季度末,億晶光電貨幣資金10.49億元,同比減少31.73%;有息負債增至25.52億元,流動比率僅0.99,償債壓力凸顯;資產負債率高達92.8%,短期償債風險加劇。

股民們用腳也對億晶光電做出了投票。2023年2月22日,億晶光電股價在摸高9元/股後,開始持續下行。2024年8月28日股價下探至2.12元/股,近期持續在3元以下徘徊。

難怪部分投資者在股吧裏發問:“什麽時候拍賣?誰來接手?”還有的投資者則表示,“炒光伏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億晶光電的前身是常州億晶,2011年常州億晶借殼海通集團上市成功,成為了中國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專業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商,算是最早的光伏概念股,業界賦予其“A股光伏第一股”稱號,股票更名為“億晶光電”。

為完成借殼,荀建華簽下了嚴苛的對賭協議:2010-2013年淨利潤需分別達到3.04億、3.49億、3.67億和3.39億元。但歐美“雙反”風暴讓中國光伏業遭遇寒冬,億晶光電2012年巨虧6.88億元,對賭失敗。創始人不得不轉讓股份補償損失,控製權根基開始動搖。

2017年,深陷困境的荀建華將20%股權以30億元價格轉讓給深圳地產商勤誠達投資。2019年5月,股權過戶完成,勤誠達持股21.65%,古耀明成為實控人,億晶光電正式告別“荀建華時代”。

控製權變更未能扭轉業績頹勢。2019-2021年間,公司連續三年虧損,總額超15億元。2022年行業回暖,公司營收首次接近百億大關,同比大增141%,淨利潤1.27億元實現扭虧。但表麵的複蘇掩蓋不了深層次問題:負債總額89.62億元,創曆史新高,;資產負債率達75.35%,也達到了除2024年巨虧以外的新高。

危機在2024年全麵爆發,網上有不少報道,這裏就不再贅述了。不過,對於億晶光電的墜落軌跡,“每日資本論”認為,既有個體決策失誤,也是光伏行業殘酷淘汰賽的縮影。

2022年行業高光時刻,公司宣布斥資103億元在安徽滁州投建光伏製造項目。其中一期為1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電池項目,預計投資額50億元;二期、三期分別為年產10GW光伏切片、10GW光伏組件項目,初步測算投資額合計約53億元。

彼時,甚至有部分業界人士撰文發問,“老牌光伏企業發起絕地大反擊?”如今看來,這一激進決策在市場轉折時的確埋下了禍根。

2024年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矛盾集中爆發。InfoLink Consulting分析師杜加恩曾表示:“目前光伏供應鏈板塊多數企業持續虧損,電池環節在N型高效電池上麵也是接近-10%的負毛利。”TOPCon電池片價格從年初每瓦0.47元跌至0.30元,跌幅高達36%。

億晶光電的管理動蕩進一步削弱了抗風險能力。2025年1月,公司經曆高層地震:董事長劉強、董事孫鐵囤及張婷同日提交書麵辭職。這已是公司十年內第五次權力更迭——從荀建華到其子荀耀,再到勤誠達係的李靜武、楊慶忠,最後到劉強。

控股股東唯之能源的困境加劇了公司危機。因為母公司勤誠達提供擔保導致債務違約,唯之能源所持全部2.55億股被輪候凍結。2025年2月,其持有的5470萬股(占總股本4.61%)被司法拍賣,持股比例降至16.9%。

麵對生存危機,億晶光電正多線尋求生機,而地方國資可能成為關鍵救援力量。

2025年1月,在高層震蕩之際,唯之能源提名三位具有呼和浩特國資背景人士為董事候選人。戴蘇河現任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趙爭良曾任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霍智義曾任呼和浩特市排水事業管理局副局長。

當部分媒體詢問國資入局可能性時,億晶光電董辦回應:“有國資背景的非獨立董事加入公司,目的是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增強市場和供應鏈上下遊信心。”這一動作被市場解讀為呼和浩特國資可能接盤的前兆。

光伏行業已有地方國資托底先例。2024年底,廈門建發集團接管老牌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其旗下常熟光晟新能源還重整了*ST中利。這一模式可能為億晶光電提供參考。

但請注意,國資托底也並非萬事大吉。一旦億晶光電繼續在虧損的泥潭裏越陷越深,那還不如長痛不如短痛。

破產重整是另一條可能路徑。根據相關法律,億晶光電重整可能采取債務延期清償、減免部分債務、債轉股等方式。重整計劃需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並經法院批準。重整期間,在管理人的監督下,公司會盡力維持運營,增加現金流,以逐步清償債務。破產重整旨在平衡各方利益,尋求公司重生並妥善解決債務問題,最大程度保障債權人的權益。

無論選擇哪條路,億晶光電都需麵對產能重啟的挑戰。雖然其也表示,如後期行情好轉,將盡快恢複上述產能的生產運營。但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光伏產業投產項目數量同比下降超75%,全行業超過20個項目宣布終止或延期。

換言之,在行業寒冬中,億晶光電在自救之路上需要係好安全帶。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