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李健從趙明手中接過了榮耀CEO的權杖。
四個月後的5月28日,在榮耀400係列新品發布會上,李健完成了他的國內首秀。麵對台下閃爍的鏡頭,他擲出一句宣言:“榮耀沒死,而是重生了。”
然而現實是,榮耀從2024年Q1的市占率冠軍一路下滑,到2025年Q1直接跌出前五。從“銷冠”到“Other”,榮耀隻用了一年時間。當李健喊出“重生”後,榮耀還能支棱起來嗎?
一、斷崖式下滑,榮耀怎麽了?
2024年年初的榮耀,還是中國手機市場老大。
IDC數據顯示,2024年Q1榮耀的市場份額為17.1%,是當季的銷冠,相當風光。
然而到了2024年Q4,榮耀市場份額就跌到13.7%,滑落到了第五的位置。
到今年Q1更慘,榮耀直接跌出了前五。
高端市場的下滑同樣慘烈。市調機構canalys指出,今年一季度在600美元以上價位段,榮耀市場份額僅剩4%,暴跌34%,是主要手機廠商中下滑最厲害的。與此同時,蘋果(43%)和華為(38%)聯手吞下超八成的蛋糕。
這場斷崖式的業績下滑,表麵是數字滑坡,實則是一場係統係的變局:既有華為、小米等外部對手的擠壓,也有內部管理層變動帶來的震蕩,更本質的原因是榮耀技術實力的不足和品牌定位的模糊。
回望過去,榮耀的異軍突起,可以說吃到了華為受製裁後的“替代性紅利”。2020年華為因製裁被迫剝離榮耀後,後者迅速填補市場真空,一度登頂國內份額榜首。然而,2023年華為Mate 60係列殺回戰場,榮耀的“平替光環”變得暗淡起來。
搭載自研麒麟芯片的華為手機勢如破竹,不斷推高銷量。IDC數據顯示,華為手機市場份額從2023年Q4的13.7%攀升至2024年Q4的16.2%,而同期榮耀則從16.8%滑落至13.7%。
不僅僅是華為,小米的強勁勢頭也在對榮耀造成壓力。2024年,小米左手生態鏈右手高端化,造車故事更是把“人車家全生態”的餅不斷兌現,市場對小米的信心不斷積聚。IDC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中國手機出貨量小米排名第一,同比增長39.9%,大幅領先中國市場平均增速。
當外部擠壓加劇,榮耀內部卻突現權力地震。2025年1月,榮耀CEO趙明突然離職。這位帶領榮耀獨立突圍的靈魂人物的出走,引發軒然大波。隨後榮耀副董事長萬飆、中國區CMO薑海榮、銷售部部長鄭樹寶等核心高管也集體出走,這無疑給榮耀進一步蒙上了一層陰影。
榮耀內部最核心的問題還不是高管出走,而是技術實力不足和品牌定位模糊。當華為用麒麟芯片+鴻蒙生態構築壁壘、小米自研澎湃C1影像芯片時,榮耀仍高度依賴高通/聯發科方案。雖有青海湖電池(矽碳負極技術)等單點突破,但在SoC、操作係統等底層創新上鮮有建樹,在芯片研發、係統優化等核心技術上儲備不足,難以支撐高端化進程。
技術不足進一步放大了品牌定位的尷尬。脫離華為生態圈後,榮耀既未承接華為的技術權威光環,又不如小米在中端價位所向披靡,更缺乏如OV在影像或設計上的鮮明標簽。這也讓用戶時常困惑,榮耀究竟主打什麽?
二、重生戰略:AI和機器人是救命稻草,還是畫的大餅?
麵對下滑趨勢,李健在MWC 2025大會上拋出“阿爾法戰略”:五年砸100億美金,將榮耀從手機公司轉型為“AI終端生態企業”,AI和機器人成為兩大核心籌碼。
這個戰略提出了一個宏大目標:讓AI成為“神經中樞”,串聯手機、電腦與機器人,繪製“萬物皆智能”的壯麗圖景。然而口號背後,榮耀的核心壁壘在哪裏?業內反響充滿疑慮。
具體來說,榮耀的AI戰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智慧手機打頭陣,打造一款真正智慧的手機,這也是榮耀一直發力的領域。
比如,榮耀Magic7係列手機內嵌的AI智能體YOYO宣稱能學習用戶習慣,通過分析理解用戶意圖自動執行相關操作,類似“一句話取消自動扣款”“一句話點兩杯咖啡外賣”。
然而,AI加持的智慧手機早已不是榮耀的專屬,而是行業共識。
蘋果上線了“Apple Intelligence”,用Siri+大模型重構交互。華為Mate 70 Pro+搭載盤古大模型,支持AI運動軌跡、AI 隔空傳送。小米澎湃OS2用AI重塑係統應用,OPPO Find X8用AI一鍵問屏.........
各個手機品牌的AI功能各有千秋,而且總體上看體驗差距並不大。榮耀想要用一個大家都在幹的通用概念為自己打上差異化標簽,還是非常難的。
其次,榮耀AI戰略的第二步是開放AI能力,打破產業邊界構建AI生態,推動產業的智能化升級。
按照榮耀的設想,在AI智能體時代之後人類將邁入物理AI時代。在這個時代,機器人是榮耀AI戰略上的重要一環,被視為其AI能力外延的載體。在前不久的榮耀400係列發布會上,李健宣布榮耀已進軍機器人領域。發布會上還展示了榮耀員工與一款機器人跑步的視頻,據悉這款機器人跑步速度達到4m/s,打破了之前的機器人行業紀錄。
然而,機器人賽道上同樣早已巨頭林立。華為早已與達闥合作布局人形機器人,小米CyberOne已聯動智能家居,vivo成立了機器人實驗室。榮耀姍姍來遲,難免被質疑。
並且尤為需要注意的是,機器人商業化的漫長征途不容忽視:特斯拉Optimus醞釀多年仍未量產,“長期投入”是機器人領域基本常識,但榮耀目前市場份額不斷下滑,根基不穩卻重金押注未來,市場信心能否經得起時間的煎熬?
榮耀AI戰略的第三步是AGI終極願景,探索AGI時代的人機協同新邊界。這是一個極其宏偉的目標,那時候產業間的生態合作已經不夠,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然而,市場認為榮耀手機當下進入多事之秋,卻豪賭十年後的AGI烏托邦,質疑其“用未來敘事掩蓋當下困局”。還有部分人質疑,榮耀布局AI和機器人是對資本畫的一張大餅,是為了講出更大的故事推高估值以便成功上市。
三、行業淘汰賽:榮耀如何留在牌桌上?
往後看去,榮耀所在智能手機行業,競爭將變得更加白熱化。
整個行業創新乏力引發內卷加劇,用戶換機周期越來越長。利潤向蘋果、華為等頭部集中,行業競爭從比拚單一產品轉向“生態鏈”對決。在此競爭態勢中,榮耀市占率跌出前五絕非小挫,而是可能墜入“淘汰區”,局麵更顯凶險。
筆者認為,榮耀要想留在牌桌,必須三線作戰:技術攻堅、發力中低端、出海突擊,缺一不可。
首先是說技術攻堅。
一般來說,手機廠商外采芯片是通用方案,想要專屬創新、產品特色比較難,還是需要自研芯片。前不久,小米就發布自研的3nm旗艦芯片“玄戒O1”,成為繼蘋果、高通、聯發科後,全球第四家發布自主研發設計3nm製程手機處理器芯片的企業。
榮耀在卷參數的同時,也要加大在芯片等底層技術上的投入,構建屬於自己的技術護城河。手機廠商的底層技術弱,就像蓋樓地基不穩,而且會處處受製於人。
其次就是發力中低端。
當高端市場被蘋果、華為占據,中低端成為榮耀必須死守的生命線。今年4月,榮耀在戰略轉型後推出首款新係列手機Power係列,主打8000mAh電池長續航、不懼嚴寒酷暑、長時間通話等等,國補到手價1699元起,這被外界視為用“長續航+低價”攻入中低端市場。
這個產品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是等群體是中低端機型的主力人群,他們對電量焦慮深有體會,長續航直擊他們的痛點。另外,三四線市場也是中低端機型的主要市場。榮耀可以借勢運營商下沉渠道和“國補”政策,在三四線市場中挖掘市場空間。
不過,中低端機型的競爭同樣激烈。Redmi Note係列已築起價格鐵壁,真我的Neo係列也主打續航,OPPO、vivo也在加大布局,榮耀仍有硬仗要打。
在我看來,榮耀即使最後依靠中低端手機突圍了,再往上走高端就有點難了。無法持續高端化,對諸如手機品牌來講是很殘酷的,畢竟降維打擊是出路,升維逆襲在如今廝殺激烈的市場中幾乎毫無希望。小米為什麽一直在強調旗下汽車的高級性價比,在給消費者高端渴望的同時,既能帶動汽車的銷量,又能拉動自身品牌的調性,這對於其高端手機的銷量拉升也是很有效果的。
最後就是海外出擊。
國內卷的太嚴重,海外市場不能落下。並且,海外市場也的確成為榮耀新增長點——2024年12月,榮耀海外銷量占比突破50%,並在多地實現規模化盈利。
未來,榮耀要在海外繼續出擊,應該在歐美的高端市場之外,進一步聚焦印尼、菲律賓等智能機滲透率較低的地區,反而可能挖掘到更多在增量。另外,可以結合AI對產品進行本土創新,比如適配東南亞多種方言的語音識別,或將更容易打開市場。
榮耀當前困境,是在外部對手擠壓、內部經營動蕩與行業增長放緩下的綜合結果。
從榜首滑落到牌桌邊緣的榮耀,需要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略重構,而非聽起來宏大的未來敘事。其高舉的AI與機器人戰略,若缺失手機業務的根基,無異於空中樓閣。當下榮耀必須要做的是,先讓手機業務回到行業前列,打消市場對其繼續下滑、基本盤崩塌的疑慮。
市場不相信口號,隻相信實力和出貨量。榮耀的“重生”,能否走得順暢還要打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