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三大儲能巨頭的忽然破產:誰殺死了Powin

一場新時代的美國式悲劇,坑慘了中國電池供應商

今年5月29日,美國儲能係統集成巨頭Powin突然宣布:若業務無改善,將在兩個月內裁員並關閉公司。

短短一周後,公司便急不可耐的向新澤西法院提交了破產重組申請,給市場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彈。

在破產文件中,公司其負債超過3億美元,員工僅剩85人。而今年年初,公司人數還超過500人。

Powin成立於1989年,2016年正式轉戰儲能賽道,短短2年便位列全球儲能集成商第一梯隊,一度成為美國第三的儲能集成商。

但寧德的一紙訴狀早已將這家巨頭的遮羞布一把扯了下來。

作為Powin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於2024年8月向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提起訴訟,指控Powin拖欠2022年兩批電池貨款共計3.1億元人民幣。

更離譜的是,此前寧德時代曾委托三方調查公司於2024年7月實地走訪Powin在中國的辦公室和倉庫,卻發現早已人去樓空。

除了寧德時代之外,還有五十多家Powin債權人可能麵臨欠款回收風險,例如其欠款韓國儲能企業ACE Engineering約1億美元,欠款青島中集普威新能源約4900萬美元,欠款中國台灣電池生產商天宇工業約918萬美元。

……可以說,門外的債主已經排起了長隊。

但就在幾周前,Powin剛剛高調發布新一代儲能產品Pod Max,聲稱要用這款產品對抗中國廠商,去年也從KKR集團獲得了2 億美元的貸款,更讓這場猝死看起來倍感離奇。

那麽,究竟是誰殺死了Powin?

一步步回頭來看,這是一場新時代的美國式的悲劇:

空心化的本土硬件供應鏈和朝令夕改的貿易政策,讓依賴軟件和全球產業鏈的廠商走向了不歸路。

01

黃金年代,轉型起飛

先回看Powin的發家史,成立於1989年的Powin早期從事的是消費品業務,為沃爾瑪等零售商提供家具等製品。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消費品市場大幅萎縮,Powin管理層也開始思考如何進入更有潛力的賽道,最後將目光瞄準了儲能領域。

2010年,Powin收購了一批電池儲能係統專利並設立了儲能部門,但最初隻是公司內的一個技術實驗團隊“試試水”,業務還是以零售業務為主。

2016年左右,在諸多政策加持下,美國儲能市場迎來爆發,比 2015 年增長超過200%,成為美國儲能元年。

早在2010年就開始探索儲能係統技術的Powin適時推出了第一代BP-OS(Battery Pack Operating System) 係統。

該係統率先集成了與電網調度係統的通信協議,並支持接入不同廠商、不同規格的電池,打破了傳統BMS 與特定電池綁定的局限,在儲能係統標準化和電網交互進程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參與加州Aliso Canyon 天然氣泄漏事件後緊急部署儲能項目更是讓Powin一戰成名:

2016年加州Aliso Canyon地下儲氣庫發生了為期四個月的天然氣泄漏事件,處理不好將導致嚴重的斷電事故。加州的兩家電力公司緊急開展儲能采購來保障能源安全。

Powin抓住機會獲得了南加州愛迪生公司的2MW/8MWh 儲能係統項目,從獲標到投運不超過6 個月,刷新同規模儲能項目的最快部署紀錄,也讓它拿到了加州這個美國最大儲能市場的入場券。

這也標誌著Powin正式退出原來的零售業務,進軍儲能集成賽道。

Powin 得克薩斯儲能項目

經過幾年瘋狂擴張業務版圖,Powin順利坐到頭部第一梯隊的位置,簽下美國、澳洲、歐洲、拉美等多地大型儲能項目。

2024年,連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BHE Renewables )都把Powin列為重要合作夥伴,讓CEO自豪的宣稱:我們很自豪能夠為關鍵能源基礎設施製造業的回流做出貢獻。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Powin,是美式創新和製造業回流的雙料模範生。

但這種輝煌背後卻有無法忽視的風險:

觀察以Powin、Fluence為代表的儲能集成商,不難發現他們的業務模式比較簡單:

通過采購電池、變流器、BMS(電池管理係統)等核心部件進行組裝和調試,形成標準化或定製化的儲能係統後直接銷售給終端客戶。

他們的利潤大部分來自設備采購與銷售的差價,以及軟件服務的增值。

由於行業普遍采用標準化設計,集成商隻需按規格采購組件並完成組裝,這樣一個簡單的輕資產商業模式讓Powin得以快速複製落地。

硬幣的反麵就是他們也不會投入過多的研發,導致這些公司幾乎沒有技術壁壘,並且深度依賴海外的供應鏈,這也為後續的發展埋下定時炸彈。

這顆炸彈,最終被高喊“製造業回流”的特朗普親手引爆。

02

政策混亂,急轉直下

Powin這次崩盤直接的導火索正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飆升到145%的鋰電池關稅直接擊穿了公司交付成本線,導致公司運營驟停。

這一結局,並不讓人意外。

早在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給了全球供應鏈重頭一擊,Powin 等集成商也慘遭電芯采購困難與交付延後,海外擴張的步伐幾乎停滯。

由於本土供應鏈的不完善,美國儲能集成商高度依賴進口零部件。以Powin 為例,其超 90% 的電芯采購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 8 家中國廠商。

Powin和億緯鋰能簽約儀式

日益惡化的中美貿易關係更是讓其寸步難行。拜登在位時,美國政府就開始針對進口電池上調關稅,特朗普上台後為了促進本土電池產業鏈的發展更是頻頻加稅。

“301關稅“早在2018年對鋰離子電池加征7.5%的關稅,投資稅收抵免(ITC)政策在22年修訂增加了本土化製造的相關規定。

加上芬太尼10%關稅,對等關稅、和正在送審的“One Big Beautiful Bill“法案(要求儲能項目必須在 60天內開工,並在2028年底前投入使用,否則將失去全部稅收抵免資格)。

這一係列政策讓美國儲能集成商苦不堪言,連馬斯克都要推特上訪痛罵特朗普。

短期內尋找中國以外的電池供應替代更是天方夜譚,LG、三星等韓國廠商更依賴三元路線,並沒有磷酸鐵鋰產能,但磷酸鐵鋰憑借成本、安全優勢已成為儲能技術主流。

近年韓國廠商雖然也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規劃磷酸鐵鋰電池產能,但最樂觀要到2026年以後才能放量。

這樣毫無邏輯的政策規定徹底擊穿了美國的本土儲能集成商本就脆弱的利潤空間。

以另一家上市的美國儲能企業Fluence公司為例,其22財年毛利率僅為-5.2%,而負債率卻高達108%。在同年推出 AI 軟件等一係列增值服務後,其毛利直至近年才逐步回正,但也隻有5%-10%。

Fluence近年淨利潤及收入表現

在這種脆弱成本結構和極高依賴度下,特朗普的145%的電池關稅政策給了本土儲能集成商致命一擊。

除了要麵對成本不斷攀升的風險,美國儲能集成廠商還要直麵中國供應商出海的競爭。

03

技術優勢丟失,走向沒落

更具衝擊力的是,中國電池廠商正通過垂直整合重塑產業格局——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廠商不僅供應電池,更直接推出集成產品,憑借"技術+成本"雙重優勢蠶食傳統集成商的市場。

2024年全球儲能係統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資企業占據6席,美資企業占據4席;而全球儲能電芯Top10中,中國廠商“壓倒性”優勢占據前九位。

中國的電芯廠商正在產品側展開迅猛的攻勢:

如比亞迪則推出“魔方 MC Cube - T ”儲能係統,采用 CTS電芯直接集成到係統技術,無需模組或電池包,容量更是高達6.432MWh。

寧德時代推出“天恒”儲能係統,由580+Ah大電芯集成6.25MWh儲能係統,可實現5 年零衰減;

億緯鋰能在今年一季度推出“Mr. 係列”,由超大628Ah電芯集成5MWh儲能係統,能效高達95.5%;

中國龍頭企業已將標準20英尺集裝箱儲能係統的成本壓低至每kWh約700美元以下,而美國企業的同類產品成本仍掙紮在每kWh約900美元的高位。

失去供應鏈的成本優勢,又沒有技術壁壘的保護,美國儲能集成商若不改變就隻能坐以待斃。

麵對中國廠商的步步緊逼,美國儲能廠商開始調整戰略,加強技術戰略部署並分散供應鏈路徑。

特斯拉:充分利用其在電動車領域積累的供應鏈和製造優勢,將之複製到儲能業務上。“以產能換成本”,垂直整合供應鏈加上規模化生產,快速攤薄單位成本搶占市場。這一策略類似其電動車業務的“gigafactory”模式,旨在以規模優勢取得成本領先,從而在激烈競爭中保持高市場份額。

Fluence:除了提供儲能硬件係統外,更專注於軟件和運維服務等高價值 環節,例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運維管理、性能優化和電力市場交易算法等數字服務。 公司定位為“儲能產品、服務及優化軟件的提供商” ,希望通過長期服務來獲得經常性收入,而非僅靠一次性的設備銷售。

ESS:“另辟蹊徑“,主攻鐵基液流電池長時儲能技術,為全球少數提供10小時以上長時儲能係統的廠商。避開鋰離子電池主戰場,開拓新型儲能技術領域,在細分市場上取得領先。雖然目前鐵液流電池商業化規模還不大,但ESS已經與薩克拉門托公用(SMUD)達成200MW/2GWh的長時儲能合作協議。

GEVernova、Enphase等:“near-shoring”策略,將生產遷至鄰近的友好國,如墨西哥、印度以對抗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同時縮短供應半徑、加快交付。

而反觀Powin,它對技術的輕視也成了潰敗的導火索。據報道,僅2023短短一年Powin產品就爆出3起事故。

調查指出其電池艙防水設計缺陷與熱管理係統失效,徹底暴露了其技術整合能力的薄弱,也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前期海外持續大規模擴產投入大量資金,近幾年毛利下降利潤縮水,產品事故頻發導致項目審批延長和資金回款延遲,最終造成資金鏈繃斷。

多年前射出的子彈也正中眉心。

04

尾聲

Powin 也曾是中國電芯廠商的座上賓,過去四年它揮舞著訂單,吸引了無數供應商和它共襄美國市場的盛宴。

但是,當政策環境劇變,行業迭代加速的時候,這種建立在“巧勁”,上的大廈卻轟然倒下,隻留下供應商在交流找哪家律所起訴它效果更好。

更加諷刺的是,給它蓋上棺材蓋的,卻是一項所謂“拉動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

Powin倒下了,它的墓碑上刻著的,不僅是一個商業失敗的案例,更是一個關於國家產業競爭力如何構建深刻教訓。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