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訪網
作者|一杭工作室
你是否注意到,曾經在銀行裏占據醒目位置的5年期大額存單,如今正悄然消失?
據媒體報道,近期,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中大型銀行及多地城農商行,均“不約而同地”撤下了5年期存款產品,甚至部分銀行連3年期的大額存單也進行下架,目前在售產品最長期限僅剩2年期存單。
這場悄無聲息的存款“瘦身”運動背後,透露出哪些信號?對於儲戶來講,“低利率時代”,手中的存款該何去何從?
五年存單集體“斷供”
曾經備受追捧的大額存單,為何如今慘遭下架?
曾幾何時,五年期大額存單憑借顯著高於普通定期存款的利率優勢,一度成為銀行攬儲的“王牌產品”,有閑錢就存銀行是大多數普通家庭的選擇,更是高淨值客戶穩健理財的“心頭好”。
但如今,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銀行業正麵臨著“高息攬儲、低息放貸”的尷尬局麵,不得不對產品做出調整。多家銀行官方App披露的信息顯示,五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已近乎全麵隱退市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均無該期限產品在售。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股份製銀行甚至進一步收縮產品陣線,將三年期大額存單也納入了下架範疇。
存貸兩端利率的同步下行
這一轉變的根源,在於當前銀行存貸兩端利率的同步下行。為刺激經濟增長、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央行持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利率下行,刺激投資與消費,進而推動經濟的良性循環。而利率的持續走低,直接壓縮了銀行存貸款之間的息差空間,使得銀行傳統盈利模式麵臨嚴峻挑戰。
為守住淨息差這一關鍵盈利指標,銀行需要控製負債端成本,首當其衝便是對利率偏高、資金成本較重的長期大額存單實施調整。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已降至1.43%的曆史低位,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個基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若銀行繼續吸納成本較高的長期存款,無疑將雪上加霜,會進一步壓縮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出於對自身利益的保護,銀行隻能對大額存單進行諸多限製。
在下架產品的同時,多家銀行也對大額存單的利率進行下調,從大額存單利率來看,在售各期限的大額存單利率已經集體跌至“1字頭”。比如,工商銀行App顯示,該行20萬元起存,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以及3年期個人大額存單年利率分別為0.9%、0.9%、1.1%、1.2%、1.2%、1.55%。其目的都是通過調整銀行負債端的成本,來控製銀行的淨息差。
從儲蓄到消費的戰略轉向
更深層的動因,來自宏觀經濟政策的轉向。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強調要“適時降準降息,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因此,央行在5月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並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
同時,銀行業掀起“促消費”熱潮,投入“真金白銀”提振消費。比如,建設銀行累計發放130 億元政府消費補貼,拉動消費超800億元;郵儲銀行推出專項行動方案,通過消費信貸、以舊換新等16項措施激活消費市場。
在這種背景下,銀行主動收縮長期儲蓄產品的行為,既是應對壓力的市場化選擇,更是配合宏觀政策的結構性調整,推動居民儲蓄從“沉睡”狀態向現實購買力轉化。
當然,銀行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行,也會有利於其他投資類型與消費。當前,越來越多的儲戶開始將目光轉向理財產品、基金定投等多元渠道。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必須警惕在低風險投資回報水平大幅降低的情況下,打著高回報幌子的各種“金融創新”產品。
當銀行“悄然”撤下五年期存單時,我們目睹的不僅是一款產品的退場,更是一個依賴單一儲蓄實現財富保值時代的終結。低利率時代的“財富保衛戰”已打響,能夠率先適應規則的人,才能在低利率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