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自己是第一,誰才是真的第一?
不久前,國內兩大家電巨頭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下文簡稱美的、格力)先後公布了2024年財報,並且都表示自己是“空調行業第一”,上演了一出耐人尋味的“數據羅生門”。
這表麵上是一次話術的較量,實則折射出當前空調行業競爭的激烈與格局的微妙變化。
傳統意義上的空調市場,長期由美的與格力“雙雄爭霸”,如今的“前五”名單中,仍有海信、海爾、TCL等老牌家電企業的身影,但小米空調在線上渠道的崛起,正成為攪動這條賽道的變量之一。
作為家庭必備電器之一,空調行業延續了火熱的態勢,從整體大盤來看,需求量保持上升。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家用空調銷量為18977萬台,同比增長20.9%,其中內銷9652萬台,同比增長6.6%。頭部效應更加明顯,線上市場TOP3品牌份額高達61.8%,相較2023年增加4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第一”的爭奪不僅關乎聲譽,更是頭部企業搶占用戶心智、穩定經銷商體係、吸引資本市場關注的關鍵手段。
“行業第一”之爭,誰含金量更高?
這場“誰是第一”的爭議,表麵是數據之爭,實則是維度之爭。
美的與格力公布的數據均來自奧維雲網,但選取的品牌維度和渠道維度不同。
美的在財報中表示,美的係產品在國內線上和線下市場份額均位列行業第一,包含美的係旗下的美的、COLMO、華淩、小天鵝等多個品牌。
詳細來看,2024年,其家用空調的線下市場份額為35.9%,排名第一;家用空調的線上市場份額為33.2%,排名第一。
美的集團2024年年報截圖
格力財報引用的數據顯示,2024年格力品牌家用空調線上零售額份額為25.40%,位居行業第一。
也就是說,這一數據僅限於格力單品牌線上市場的表現,不包含TOSOT(大鬆)等品牌及線下市場。
格力電器2024年年報截圖
對比兩家的措辭,區別在於“市場份額”、“零售額份額”,具體代表什麽?市場份額指的是廠商某一產品的銷售量市場占比,主要體現數量指標;零售額份額是指消費者在零售商處購買產品的總金額市場占比,主要體現價格指標。對於企業來說,這兩者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兩家企業而言,空調業務的意義也不盡相同。
美的在2024年財報中將暖通空調、消費電器業務合並為“智能家居業務”,營收為2695.32億元,占總營收的65.89%。作為對比,未更改披露口徑前,美的2023年暖通空調業務營收為1611億元,占總營收的43%。
格力則在財報中將空調、生活電器合並為“消費電器業務”,2024年該業務營收為1485.6億元,占總營收的78.17%。而在空調尚未與生活電器合並的2023年財報中,空調業務營收為1512.2億元,占總營收的74.14%。
毫無疑問,空調業務在美的、格力兩家企業的營收中都占據重要地位。但美的的營收結構更加多元,格力則主要“靠空調吃飯”。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第一”問題上,格力更執著於線上市場和單品牌維度。
事實上,美的與格力的交鋒,由來已久。早在2007年,美的就曾在宣傳中直指格力空調采用“黑心管”,格力則多次起訴美的專利、商標侵權。2018年美的起訴格力空調侵犯“有涼感,無風感”宣傳語,將兩台格力空調帶上法庭現場測試,引得近170萬網友圍觀。
可以確定的是,這次也絕不是它們的最後一次較量。
兩強爭霸未完,新玩家來攪局
兩巨頭之間的“摩擦”,不妨放到行業背景下來看。
空調行業雖然全年數據向好,但也經曆了一些波動。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4年中期,國內空調零售市場和工程機市場增長乏力,其中6月、7月、8月內銷出貨量同比分別下滑10.8%、20.4%、8.0%。直到9月以舊換新及國補政策的出現,銷量才開始一路猛漲,10月和11月同比分別增長27.2%、22.8%。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市場空調銷量達2438.2萬台,同比增長2.8%,上半年空調銷量有望創造新紀錄。
這對企業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
格力2024年營收1900.38億元,同比下滑7.31%,其中消費電器業務營收下滑4.29%。早在2018年,格力營收就突破2000億元,如今不升反降。2025年第一季度,格力營收高達415.07億元,同比增長14.14%,後續能否保持營收高增長成為關鍵。
麵對激烈的競爭,格力在國內市場選擇深度布局線下。2025年2月,“董明珠健康家”發布,計劃年內在全國建設3000家、累計建設1萬家左右,標誌著格力終端SI(店鋪終端形象係統)全麵升級。這或許是格力希望依靠格力空調和董事長董明珠的影響力,為其他電器引流,從而帶動銷量增長。
相比之下,美的選擇深化產品場景化。在2025年電商生態夥伴旺季啟動大會上,美的表示要從節能、舒適、健康三大維度出發,聚焦不同場景下的用途差異,推出適合家庭、母嬰、大空間等場景的產品。
它們正麵交鋒的同時,海信、海爾、TCL等傳統家電企業依然占據著前五名,但小米正在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新變量。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5年1-4月,空調市場市占率線下渠道,前五名分別是美的、格力、海爾、海信和卡薩帝,小米位居第17名。
但線上渠道,小米已躍居第三,僅次於美的和格力,領先於華淩、海爾和TCL。
2025年1-4月,空調市場市占率線下及線上渠道前十名 / 奧維雲網截圖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空調全渠道出貨量達到680萬台,同比增長超過50%,位列行業第四。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2025年空調銷量將進入國內前三,計劃2030年衝上國內前二。
小米空調的表現,給了老玩家一些危機感。有的企業暫時選擇觀望,私下暗暗較勁,也有的企業“心直口快”直接宣戰。從手機、汽車,到如今的空調,格力與小米發生了多次摩擦。
5月15日,董明珠在“格力明珠精選”直播間介紹保修政策時,再次狠批部分低價空調表麵做得漂亮,實則在內部細節偷工減料。她還提到,自己沒有攻擊別人,如果對號入座,跟自己無關。事實上,“低價”關鍵詞一出,結合上個月董明珠在股東大會提到的低價空調問題,不少業內人士仍將這番話解讀為暗指小米。
不管是針對誰,至少從側麵反映出格力對新玩家入局帶來的市場變化保持高度關注。
畢竟,小米的入局不僅帶來了價格的變量,在打法上也和傳統空調企業不同。小米的戰略方向可以概括為:強化自研概念,通過智能生態體驗吸引消費者。與美的、格力相比,小米在空調業務上的基礎較為薄弱,但憑借其智能家居生態和小米品牌影響力,具備一定的突圍潛力。
不過,小米並非沒有短板。其線下渠道市占率較低,在空調這種“重交付、重售後”的行業,缺乏線下網絡意味著天花板明顯。小米若想真正挑戰格力與美的,必須在門店布局和服務體係上迎頭趕上。
相較於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海外市場或許是家電巨頭尋找增量的新戰場。
奧維雲網公布的數據顯示,當下全球約80%的空調產能集中在中國,2024年空調出口銷量高達9326萬台,同比增長40.4%,需求持續增長。同時,美的、格力等企業也在全力開拓海外市場。
美的財報數據顯示,第一季度海外市場營收規模超200億美元,其中電商渠道銷售同比增長超50%,海外營收占集團總營收超40%,全球化戰略取得重大突破,未來也將延續OBM戰略(優先發展自有品牌),在海外市場攻城略地。
格力2024年上半年外銷營業總收入為148.25億元,漲幅同樣不容小覷。
至於小米空調,目前仍以國內市場為主,正逐步向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拓展。
隨著新玩家的加入,戰火隻會愈演愈烈。
未來三重競賽:智能化、綠色化、全球化
眼下,小米喊出“數一數二”的目標,正式向美的、格力發出挑戰。在行業競爭中,能否準確把握新趨勢,將直接決定未來的行業地位。
下一個階段,空調產品比拚什麽?先說結論:智能化、綠色化和全球化。
智能化是當前空調產品升級的核心方向,值得關注的是,美的、格力空調紛紛宣布接入DeepSeek,反而是更懂互聯網的小米,遲遲沒有跟進。空調的智能化不隻體現在AI大模型,也在於技術儲備和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態。小米依靠智能家居控製中樞小米手機和小愛音箱,在智能化方麵具備一定優勢。全棧自研和供應鏈技術雙向加持下,自動調節、智能送風等功能,小米空調也能實現。
其次是綠色化,節能減碳不僅是政策導向,也切中用戶對使用成本的關注。
在這方麵,美的和格力兩大傳統巨頭具備優勢。如格力空調開發的AI動態節能技術,號稱可根據環境變化和用戶需求自主學習,動態調整參數,實現全年動態能效提高15.8%以上,幫助消費者降低13.6%的耗電量。美的開發的第三代ECO節能技術,通過優化壓縮機運行邏輯,實現了能耗降低30%。
小米空調同樣在節能方麵下了功夫,其推出的2匹新1級米家空調,官方宣稱對比新三級能效全年可節省380度電。
最後則是全球化布局,美的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擁有約400家子公司,海外設有多個研發中心和製造基地;格力在巴西、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家也設有工廠,主攻北美市場的一拖多分體空調、全變頻屋頂機等產品線也在逐漸成型。
圖源 / Unsplash
在產品出海方麵,現階段美的優勢較大,格力次之。小米手機業務雖在全球銷量位居前三,但家電工廠基礎薄弱,難以與美的、格力等巨頭相比。初期小米大概率還是走“生態帶動單品”的路線,東南亞等小米生態相對成熟地區出口會是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逐步推向其他海外市場。
空調行業已有超過百年的曆史,技術與供應鏈高度成熟,新舊玩家在產品性能層麵差距已不顯著。因小米空調生產暫未完全擺脫對代工模式的依賴,品控方麵存在波動。
同時,小米線下市場布局不足。奧維雲網在報告中提到,2024年國內空調線上渠道小米市場份額為11.8%,排名進入前三,線下渠道份額卻僅為0.08%,不到美的、格力的零頭。
建設更多展出和銷售空調產品的小米之家,對於計劃持續發力家電行業的小米而言至關重要。可線下布局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注定是一場耐力戰。
歸根結底,空調行業不是短跑,而是馬拉鬆。新玩家的優勢在於品牌影響力與智能生態,老玩家則勝在長期的技術積累與渠道優勢。空調行業體驗、購買、售後服務缺一不可,輿論戰隻是暫時的,用戶會用錢包投出真正的行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