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披露了一季報和二季度業績指引後,中芯國際(688981.SH)慘遭暴跌。
2025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收入163.01億元,同比增長29.4%,淨利潤13.56億元,同比增長166.5%。
看起來大幅增長,然而:
一季度收入低於此前指引(168.72億到171.9億元)。
公司還披露了二季度業績指引,預期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環比下滑4-6%。
利空衝擊下,5月8日中芯國際A股暴跌4.61%,港股盤中一度殺跌超10%。
中芯國際26萬股東,瑟瑟發抖。
中芯國際,為啥“翻車”?
與美國製裁有關。
在一季報電話會議上,中芯國際透露,“年度維修時出現突發情況,影響了產品的工藝精度和成品率問題”,同時“一季度新進設備較多,在設備驗證過程中,發現設備性能和工藝表現需要改進,導致產品良率波動”,影響預計延續到未來四到五個月。
所以,一季度收入低於預期,二季度預計環比下滑。
所謂“突發情況”是怎麽回事呢?
所有芯片製造商都會進行年度維護。然而,美國政府禁止晶圓製造設備製造商在中國維護先進的設備。
2025年3月,《參考消息》援引報道稱,美國正要求盟國收緊對中國芯片製造設備的維護服務。所謂“盟國”包括荷蘭、德國、韓國和日本等。荷蘭方麵即光刻機生產企業阿斯麥,過去,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中國廠商向阿斯麥購買了大量的芯片製造設備,一旦禁止阿斯麥為中國廠商提供維護服務,就會影響中國芯片製造廠商的良率。
對中芯國際而言,良率下降,擾亂了生產,意味著可供出貨的晶圓減少,收入也隨之下降。
那麽,中芯國際是不是就此“沒戲”了?
不是!
首先,這次製裁影響其實很有限,隻是需要時間消化。
據中芯國際,產線問題係單一事件,對公司而言實際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後續需要一定時間將產線晶圓質量及成品率交付至最高標準。對公司影響預計延續到第三季度前半期。
此外,中芯國際先進製程量產在加速,意味著公司盈利能力後續會得到提升。
2024全年,中芯國際資本開支73.3億美元,折舊攤銷費用同比增長23.3%達32.2億美元。這部分開支大量投入先進製程。目前,公司有中芯深圳、中芯京城、中芯東方、中芯西青4個12英寸28nm及以上先進製程的晶圓廠在建合計產能規劃34萬片/月(等效8英寸產能76.5萬片/月),晶圓廠產能較2023年幾乎翻倍,等於短時間“再造”了一個中芯國際。
從少數股東權益情況也可以看出,中芯國際部分高毛利產品如14nm已開始貢獻利潤。
中芯國際通過控股子公司開展先進製程研發和量產,這些子公司並非100%控股,其利潤需按股權比例分配給少數股東。當子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時,對應的少數股東權益會顯著增加。
2024年,中芯國際少數股東權益達到5.02億元,同比增長4.9%;到了2025年一季度,中芯國際少數股東權益1.01億元,同比增長29.86,增速顯著加快。
從行業邏輯看:
在芯片國產自主的敘事和消費電子、AI、汽車、AloT等產品等越來越龐大的增量需求下,國內芯片市場的蛋糕將足夠中芯國際在未來很長時間都吃到撐,而加速擴建產能,就是它未來營收實現高速增長的有力保障。
最後我們再看中芯國際的估值。
2024年9月以後,中芯國際股價爆炒,最大漲幅一度接近160%。此後自高位最大回撤近30%。
目前,中芯國際港股PB是2,A股是4.5。作為對比,同行的台積電的PB是6,聯電是1.44。
可以看出,中芯國際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估值對標台積電和聯電都不算離譜。
A股中芯國際估值更高,但考慮到A股獨有的定價邏輯,也很難說它不合理。
從機構持倉來看,2024年末,持有中芯國際的機構家數達到1290家,創出上市以來新高,較2023年末增加461家。反映機構堅定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