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史上最貴新股”——萬潤新能嗎?
2022年9月,萬潤新能(688275.SH)登陸科創板,發行價299.88元,屬於當年最貴新股,且放眼A股曆史也僅次於禾邁股份。
除此之外,萬潤新能還有眾多“頭銜”。
就市盈率來說,萬潤新能發行市盈率為75倍,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就募資金額來說,萬潤新能IPO募資63.89億元,超募近50億元。
然後,噩夢就開始了。
上市首日,股價大跌近30%,讓很多投資者驚呼原來打新也能虧錢,中簽股民人均虧4萬,成為當年“最慘新股”。
沒想到的是,這僅僅是開始。
截至2024年8月,萬潤新能收報25.8元/股,較發行價跌幅超90%;盡管隨著市場回暖,萬潤新能股價一度大幅回暖,但截至目前,2025年年內跌幅-26.77%,市值僅剩下不到50億元。
注意,萬潤新能如今的市值甚至比IPO募資金額還要少!
為什麽跌得這麽慘?
除了高估值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業績變臉。
2022年,萬潤新能營業收入123.5億元,同比增長454.03%;淨利潤9.59億元,同比增長171.9%,且連續三位數高增長,成長性非常出色。
但沒想到是,上市即變臉。
2023年,萬潤新能淨虧損15.04億元;2024年,再次虧損8.7億元。
根據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萬潤新能營業收入22.78億元,同比增長97.3%,但是,淨利潤-1.56億元,同比下滑19.83%。
考慮到公司毛利率僅為2.66%,公司基本麵處境依舊艱難,想要扭虧為盈絕非易事。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當年深受資本市場追捧,為何上市後業績立馬變臉,如今依舊深陷虧損泥潭?
有人歸結於鋰電行業的周期性,從供不應求瞬間轉變為供過於求,供求關係嚴重失衡,打了資本市場一個措手不及。
但其實,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裏麵有兩個非常大的“蹊蹺”。
第一,“財務美化”痕跡明顯。
2019年和2020年,萬潤新能營業收入連續兩年下滑,與此同時,公司處於虧損狀態。但是,在公司遞交招股說明後,業績立馬呈“火箭般”增長。
2021年,淨利潤3.5億元,同比增長890.36%;2022年,淨利潤9.59億元,同比增長171.9%
退一步說,如果當時IPO跟現在一樣,長達2年甚至三年,或許公司業績就已經暴露,投資者或許能夠避免蒙受巨大損失。
第二,經營現金流並未如淨利潤出色。
2020年-2022年,萬潤新能經營現金流淨額分別為-9314萬元、-3.66億元和-25.51億元,連續為負且呈擴大趨勢,遠沒有淨利潤好看。
也就是說,公司盡管賺錢了,但主要賺的是應收賬款和存貨。即便不質疑業績的真實性,但至少業績的含金量需要大打折扣。
事實上,當年公司IPO的時候,債務壓力就已經非常嚴重。
截至2021年底,萬潤新能貨幣資金3.1億元,同期短期借款卻高達8.23億元;而再往前一年,公司賬麵貨幣資金更是隻有8380萬元。
大家不妨試想,如果公司晚一年上市,情況又會怎樣?
如今三年時間過去,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萬潤新能賬麵貨幣資金36.5億元。表麵上看似乎不差錢,但是,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合計超過了60億元,流動性風險再次顯現。
別忘了,公司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了70%。
所以,如今回過頭再看,還是覺得存在太多的“詭異”和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