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當美國揮舞“人權”大旗,把新疆棉推上風口浪尖,試圖讓中國製造低頭,但他們沒料到,一位70多歲的中國女企業家冷冷回應一句:
“愛買就買,不買就拉倒!”
這句硬氣的話,出自中國“紡織女皇”楊敏德之口。
她執掌的溢達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襯衫出口商,先後5次被美國製裁。
當時很多人擔憂,溢達能活下去嗎?
沒想到,楊敏德把溢達越做越強。
外貿封鎖,她轉頭深耕內銷,做自主品牌。五年間,溢達的內銷業務增長20倍,C端用戶突破百萬。
一紙製裁,成為了中國製造的試金石。有人崩盤倒下,也有人在風暴中穩住陣腳,破繭重生。
2024年10月31日,溢達集團再次被美國製裁,聽到這個消息的楊敏德幾乎毫無波瀾。
要知道,這已是四年內的第五次製裁。
2020年,美國高呼“人權”口號,將溢達的一家新疆分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禁止其出口美國,也將無法購買美國產品與技術。
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楊敏德和她的溢達,但你衣櫃裏很可能掛著一件出自溢達的襯衫。
作為全球最大的襯衫出口商,溢達不僅掌控從棉花種植、紡紗織布到成衣製造的全產業鏈條,還手握 Polo Ralph Lauren、Nike、法國鱷魚Lacoste、Muji(無印良品)、德國Hugo BOSS等大牌的長期訂單。
在這場製裁發生之前,2018年溢達的年銷售額超過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94億元)。歐美市場占據溢達收入的半壁江山:
美國市場39%,
歐洲市場27%,
國內市場則隻有15%。
製裁大棒一來,歐美訂單幾乎歸零,Banana Republic、Hugo Boss和Tommy Hilfiger等品牌相繼與溢達中斷合作,一下損失超8億美金的年收入,外界一度傳聞溢達會破產。
被美國推上風口浪尖的新疆棉,被眾多大牌拋棄,楊敏德也麵臨著艱難的二選一:要麽放棄新疆棉,要麽退出歐美市場。
但楊敏德決定硬剛到底,稱絕對不會放棄使用新疆棉。甚至放出狠話——“愛買就買,不買就拉倒!”
之後還著手反擊,就美國商務部將其旗下子公司昌吉溢達列入“實體清單”一事,向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提出訴訟。
是什麽,給了楊敏德勇氣?
1952年,楊敏德在一個顯赫的紡織世家出生,父親楊元龍是“服裝大王”,祖上也曾是民國時期上海知名的“絲綢大王”,楊敏德打小被稱為“棉花公主”。
楊敏德的父親楊元龍
從小,楊敏德的父親楊元龍就告訴她:“要是沒有人種棉花,你就沒飯吃。”父親一直有個未竟的心願,就是製造一件純棉免燙白襯衫。
這件事情難就難在,沒有大量的、優質的棉花。彼時埃及棉是世界上公認最好的棉花材料,但價格貴;秘魯棉質量不錯,價格也合適,但交期不穩定。
在獲得麻省理工學士學位和哈佛碩士學位後,楊敏德從華爾街回到中國,以“長公主”的身份進入溢達工作,接手了完全不懂的紡織行業,也一頭紮進了棉花事業裏。
年輕時的楊敏德
上世紀八十年代,她看到有日本人去新疆買棉花,她決定跟著去一探究竟。
當她看到新疆的棉花不僅潔白柔軟,並且擁有更細長強韌的纖維時,她就知道,父輩的夢想終於有了答案。
一家香港企業,跑到新疆去建廠,這在紡織界引起軒然大波。溢達的元老們都以為她瘋了。
她找到李嘉誠和紡織大亨唐翔千詢問意見,李嘉誠鼓勵她說,“要是我年輕十年,也去新疆投資。”她笑說,“那我就放馬去啦!”
1997年,楊敏德在新疆吐魯番建立了第一個紗廠。一年後,她在新疆喀什租了3萬畝地,直接開始種棉花。至今,楊敏德在新疆的總投資將近1.82億美金。
紗廠建好了,就需要收購棉花投入生產。但楊敏德初來乍到,棉農怎會放心把棉花交到她手上?
在當時新疆棉花收購市場,打白條子(即欠條)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其實棉農拿著這張白條子,很長時間之後才能拿到錢款。長此以往,棉農就沒有動力去種植優質的棉花。
楊敏德堅決不打“白條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一招徹底消除了農民的擔憂。
每到收購季,楊敏德每天都會從銀行取出百萬現金,一輛輛運鈔車每天來往於紗廠和銀行之間,場麵頗為壯觀。而且,她的收購價是按棉花的品質來定,鼓勵農民生產優質棉花,帶動了整個棉花產業。
“如果有人問我,這一生做了一件什麽重要的事,我會說,就是跑到新疆,買棉花不打白條子。”楊敏德堅定說道。
一天用以結算的現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楊敏德依然秉持這樣的信念。當年棉花價格下跌,農民陷入虧損的風險。但楊敏德主動與農民簽訂合同,承諾以保底價全部收購,如果市場價高於保底價,那就按市場價收購。
這樣的方法打消了農民賣不出棉花的顧慮。那一年收購棉花時,很多農民都捎上自家種的甜瓜、西瓜,送給溢達員工以表感謝。
依靠高品質的新疆棉,溢達在全球市場高歌猛進,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棉紡產品出口商之一,年產成衣超1億套。
可以說,新疆10萬畝棉花基地,是楊敏德“紡織帝國”的根基,正因為如此,麵對製裁大棒也絕不撤離新疆。她說:“愛國和有骨氣是我外祖父教給我的重要品質,我們不僅要堅持下去,還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新的機會。”
丟掉歐美訂單後,楊敏德用了三招,帶領溢達走出至暗時刻。
第一,“斷腕止血”。
她忍痛關閉海外4間工廠,果斷將核心產能收回國內,集中在佛山。
為了止損自救,楊敏德決定將溢達製衣廠90%的產能投入到了口罩的生產中,在特殊時期穩住了現金流。
第二,發展自營品牌。
長久以來,楊敏德是國際品牌背後的女人,美國中產穿的衣服,一半都有她溢達的標誌。
盡管代工做得如此成功,但自有品牌的種子一直埋藏在她內心深處。
製裁之後,她意識到不能把命運交到別人手中。機緣巧合之下,她從幕後走到台前,也大大加快自營品牌的發展。
如今,楊敏德大力發展的自有品牌“派”和“十如仕”,延續了當初楊元龍的“純棉免燙白襯衫”的願景,其中,“派”主要提供高級棉針梭織男女襯衫,“十如仕”則主打純棉免燙襯衫。
2021年至2023年間,“十如仕”的全渠道銷售額增長近6倍,2024年更是逆勢上漲,同比增長60%左右。
第三,技術創新。
當初進入新疆時,楊敏德就特別強調,決不碰印染業,寧可少賺錢,也要幹淨地做企業。
在我國,紡織業廢水排放量僅次於造紙和化學工業。為了環保改造,企業需要付出額外成本。即使如此,楊敏德也承諾這筆費用不會被轉嫁給消費者。“現在的大環境是大家都困難,因此更要從這些優勢入手,改變我們的思維,來渡過難關。”
她的決策並非孤注一擲,五年後,數據給出了答案:
她帶領溢達耗時十年研發,成功突破“無水染色”技術,成為全球第一家在棉織品領域實現“無水染色”的企業,被央媒、行業媒體等廣泛報道。
現在生產一件襯衣,可以節約40公升用水,相當於一個成年人20天的飲用水。如果在全國推廣這項技術,一年可以節省大約194個西湖的水容量。
經過幾年的努力,楊敏德成功帶領溢達從B端轉向C端。如今美國公司紛紛回來找溢達合作,楊敏德卻說,“現在已不再是你們想買就能輕易買的!”
今年楊敏德73歲了,執掌溢達三十年,經曆無數風浪。
1995年,她從父親手中接手溢達集團時,就是一個敢於“向自己開刀”的人。
當時的溢達集團,有著所有傳統家族企業的弊病,“一言堂”、內部不敢有異義。她一眼看出,再這樣下去,溢達終將被時代淘汰。
為了打破“一言堂”,她不顧企業內部的元老們反對,邀請外來的三位獨立董事,在一些大項目上,希望他們能夠不顧情麵地指出問題。
之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管理層“論資排輩”陋習。接受西方先進管理教育的楊敏德,大手一揮,把繁文縟節全部掃進垃圾堆。
在旁人眼中,楊敏德創造了力挽狂瀾的商業奇跡,但在她自己看來,不過是盡了分內之事。她對自己非常嚴苛,做事不求最好隻求更好。“不少人會跟我爸爸說,‘你的女兒好厲害,做得到一般男人做的事’”。她隻是淡淡回應:“如果我是男人,可能就沒有人會稱讚我,隻會覺得我做了一般男人會做的事。”
從“棉花公主”到一代“紡織女皇”,在別人眼裏,她永遠充滿熱情,充滿鬥誌,充滿力量。
今天,外麵的風高浪急,無數外貿人彷徨、張望、焦慮,而楊敏德的故事告訴我們,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