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金子瘋狂:有人貸款十萬博兩千,有人不敢再貿然囤貨

淩晨兩點,小悅睡意被閃亮的手機屏吞噬著。

國際金價創下曆史新高的消息像一針興奮劑,小悅的精神和肉體既緊張又興奮。“好!還在漲,賺了,滿足!”她喃喃自語,手指不斷的滑著屏幕,交易軟件裏的收益曲線讓她暫且放下焦慮。

兩周前,小悅通過網貸平台借了10萬元投資黃金,從那時開始,她的生活就徹底被這些跳動的數字綁架。黃金相關的交易軟件成了她每天打開次數最多的應用,甚至超過了社交軟件。

“772元/克時全倉買入,792元/克時果斷清倉,778元/克時又試探性建倉......”這些數字,變成黃金在她記憶和生活中刻下的烙印。

今年以來,暴漲的黃金,讓無數消費者陷入躁動。街頭巷尾,茶餘飯後,人們都在熱議著這個被視為避險資產的金屬,如今卻成了財富的“賭場”。

像小悅這樣貸款炒金的人並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堅信黃金長期隻漲不跌,於是通過貸款、信用卡等方式加杠杆,試圖在黃金市場中分一杯羹。然而,在市場的另一頭,黃金賣家卻不敢貿然存貨。

誰也不知道,在這場黃金盛宴的盡頭,究竟是會賺得盆滿缽滿,還是血本無虧。

黃金“賭局”

2025年的黃金市場,正在演繹一場足以載入金融史冊的“瘋狂”。

今年3月份,國際金價突破3000美元大關之後,金價就開始越漲越瘋,持續刷新投資者的認知。截至發稿(4月21日12:15),COMEX黃金期貨價格上漲至3390.8美元/盎司,較年初上漲約27%。

這樣的高位價格,在黃金市場中並不尋常。然而,市場的熱度似乎還在持續升溫。

連日來,高盛、瑞銀等國際投行進一步上調了對黃金的價格預期。瑞銀將金價預測上調至3500美元/盎司,而摩根大通則預測2025年中國央行黃金購買量將達到約850噸,金價達4000美元將“比預期來的更快”。

受此影響,以人民幣計價的現貨黃金價格也漲到801.40克(截至發稿4月21日12:15),年內累計漲幅達到約28.09%,基本持平與2024年全年漲幅。在零售端,周大福、周六福、潮宏基、六福珠寶的首飾金價漲至1039元/克。

國內現貨黃金走勢圖 圖源:Wind數據截圖

“這行情,到底是福還是禍?”

在社交媒體上,這個直擊靈魂拷問已掀起一場熱議,把消費者的情緒撕裂成兩個極端:“現在不買黃金就等著後悔吧,以後隻會越漲越貴,突破4000美元指日可待。”“當菜市場大媽都在討論黃金的時候,就該跑了!”

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中,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正悄然蔓延。有投資者甚至借助消費信貸工具,試圖在這場看似穩賺不賠的遊戲中分一杯羹。他們刷爆信用卡、申請網貸、動用各種消費分期額度,將借來的資金押注在黃金上。

剛畢業沒多久的00後小悅就是這場“杠杆炒金”熱潮中的一員。

她坦言,自己通過網絡借貸平台,以日計息的方式貸款10萬元,以此作為本金去購買黃金投資類產品。在短短一周內完成了數次短線操作:772元/克買入,792元/克拋售;778元/克再次入場,785元/克拋售全部迅速離場。

“扣除200多元的貸款利息後,淨賺2100元,我已經很知足了。”小悅的語氣中透露著謹慎,“雖然市場都在喊黃金要衝800元/克,但現在的漲勢實在讓人心驚,不打算繼續買了”。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某平台白條日利率通常為 0.03%-0.1%(具體以借款頁麵顯示為準)。若按0.03%的日利率計算,10萬元貸款一周(7天)的利息成本為 210元(100000元×0.03%×7)。

表麵上看,小悅用這筆資金在黃金市場淨賺2100元,收益率達2.1%,似乎是一筆劃算的交易。

然而,黃金市場本身就具有高度波動性,市場一旦回調,她的收益就可能會被完全抵消,甚至開始虧損。

與此同時,這種借貸投資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風險,逾期違約金日息和信用風險等成本是不能被忽視的。

圖源:圖蟲創意

小悅苦笑:“自從貸款買了黃金,這日子過得是心驚膽戰的。”

她想起白天在理財群裏看到的那些討論,那些消息就像一顆顆重磅炸彈,“美聯儲可能推遲降息”“地緣政治升溫”......每一個消息都可能讓金價翻天覆地。

在這場黃金暴漲的狂歡中,並非所有投資者都能滿載而歸。一些抱著“賭一把”心態入場的投資者,正深陷虧損的泥潭難以自拔。

有媒體報道稱,今年清明節前後,有投資者貸款了110萬元資金買黃金。申請貸款的時候金價在700元/克左右,等貸款到手時金價已經漲到了736元/克,在網友的勸說下,他決定將全部貸款投入黃金市場,入手了1500克黃金。

隨後幾日,金價上揚到740元/克,他又追買了200克,卻沒想到金價快速下跌。截至4月7日,他貸款買的1700克黃金已經虧損超過4萬元。他自嘲,“進場才五天時間,賠了個底朝天”。

為風險焦慮

“貸款炒金”之外,另一種更為隱蔽的“買金套現”模式成為許多消費者眼中的生財之道。

有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平台的分期貸款、銀行信用貸款等方式,在網絡等平台上購買黃金飾品。待金價上漲後,再轉手出售,利用差價償還賬單並獲取一定盈利。

通常情況下,金條、金豆屬於投資金,不可使用借貸方式購買。然而,金戒指、金項鏈等飾品屬於消費品,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這使得消費者在貸款購買黃金飾品後,將首飾熔化換成金條或金豆,再將其轉手出售或賣給貴金屬回收平台,從而還上利息並賺取差價。

時代周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發現,這種貸款套現的方式其實並不劃算,而本質上是在對黃金漲幅“賭博”。

時代周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向某銀行了解到,當前該銀行麵向客戶群體發放的最便宜的消費貸,額度最高50萬,最長期限為5年,月息0.14%。

若向銀行貸款10萬元,5年還款,每月還款本金約為1667元,加上每個月還利息140元,每月需還款1807元。

假如用貸款的10萬元購買黃金,按當前現貨黃金801.40元/克來計算,可以購買124.78克。若黃金漲到820元/克時賣出,那麽可獲差價2320.908元,這筆賺取的差價能還上銀行賬單。如果金價持續上漲,還可以賺取額外的利潤。

圖源:圖蟲創意

然而,實際情況遠比這複雜。

以水貝市場裏回收金價與銷售價為例,兩者差值約為 25 元,這一差距較之前明顯擴大。在此之前,黃金的回收價格通常比售價低10-15元左右。

這就意味著,隨著回收價和銷售的價差進一步拉大,“買金套現”的話,實際收益會減少,甚至可能無法覆蓋銀行的還款金額。

在此背景下,時代周報記者發現,在近期金價高漲的背景下,直接回收套現的情況更為火熱。

時代周報記者走訪私營黃金回收店時發現,部分商家的回收規模從往年的月均十幾克,激增至當前單月超百克。前來變現的消費者大多以應急資金需求為主,希望通過出售手中的黃金來快速獲取現金,以應對眼前的經濟壓力。

而置換的熱情或不及回收套現。

時代周報記者走訪發現,各大品牌商推出“以舊換新”黃金置換活動。例如,中國黃金推出的以舊換新業務,規定本品牌的舊黃金可以“克換克”,零損耗;而非本品牌的舊黃金則會有5%的損耗。如要換購更大克重的黃金飾品,還需要補足差價和支付一定的工費。

走訪期間,時代周報記者發現,選擇置換的客戶寥寥無幾,銷售人員的推銷熱情遠大於消費者的參與熱情。

在另一麵,黃金價格在高位波動下,黃金回收店鋪的老板們如履薄冰,不敢貿然存貨,大多選擇隨買隨賣。一位老板向時代周報記者感慨:“金店倒閉容易,開店難。現在金價漲得這麽高,就像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不僅僅是金店老板心存忌憚,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人發帖詢問:“投資黃金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或許隻有去掉“炒作”的標簽後,人們才會真正認清黃金投資的本質。

如今,黃金還在上漲,截至發稿(4月21日12:15),國內金價已上升至802.18元/克。在這場黃金的盛宴中,有人為財富狂歡,有人為風險焦慮,眾生百態,盡顯其中。

而在這背後,誰也說不清楚,金價漲跌的終點在哪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