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神藥”,不好賣了?

“小時候隻要中暑或者拉肚子,爸媽就給我喝藿香正氣口服液,基本一支就好,如果不好那就兩支。”

身為“國民神藥”,藿香正氣口服液在消費者心中有著別樣的地位,上述言論時常能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不僅如此,網友們還開發出更多用途,比如泡腳。

然而,人氣如此之高的藿香正氣口服液,近來的日子卻不太好過。

太極集團近日發布的2024年年報顯示,其當家產品藿香正氣口服液(10mlX10支X70盒)去年銷量下滑了35%。

要知道,作為一款上市於20世紀90年代的藥物,藿香正氣口服液不僅一度創造了消費奇跡,更是憑著一己之力,將太極集團拉入了我國中藥企業第一梯隊的位置。

這不禁令人好奇,如此一款曆史悠久,同時兼具人氣的“神藥”,怎麽就不好賣了?

圖/視覺中國

“神藥”崛起

“藿香正氣”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為“藿香正氣散”。到了宋代,又被收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多年傳承與改良後,藿香正氣的成分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確定了下來,主要包括蒼術、陳皮、厚樸(薑製)、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等。

不過,其真正以中成藥形式在國內開始流行,卻是在20世紀90年代。

資料顯示,第一件關於藿香正氣方的專利申請是1988年由山東醫藥工業研究所提交,涉及一種藿香正氣丸的新載體及其製備方法;而第一件獲得授權的專利申請是四川涪陵製藥廠(也就是後來的太極集團)於1992年提交,涉及不含乙醇成分的口服液製劑,1996年被授予專利權。

湖南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現湖南婦女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周小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藿香正氣方不僅符合中醫“君臣佐使”理論,即便用當代西醫的多靶點協同理論也能解釋得通。

“廣藿香油中的百秋李醇能抑製腸道平滑肌過度收縮,緩解痙攣性腹痛;厚樸酚能調節腸道蠕動;蒼術中的β-桉葉醇能鎮痛,效果差不多相當於阿司匹林的1/3;多味藥材中的黃酮類化合物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腸道缺血,對暑熱天‘空調病’引發的頭暈乏力有效。”周小青解釋道。

目前,市麵上的藿香正氣係列製劑分為散劑、顆粒劑、丸劑、水劑、口服液、片劑、膠囊劑、軟膠囊劑和滴丸劑等九種。其中,水劑和口服液占據了絕大份額。比起藿香正氣水,口服液的優勢在於去掉了酒精成分,打通了兒童、駕駛員和高空作業人員市場,觸達麵更廣。

古方加持,創新開道,讓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一路走高。2010年,太極集團藿香正氣液全年實現銷售額3.3億元;2011年銷售額達4.42億元,並首次以藥品在印度尼西亞注冊成功,邁出國門;2016年銷售額更是突破10億元。

甚至漲價也不耽誤銷量。2014年,太極集團為緩解成本壓力,從當年10月起將藿香正氣口服液出廠價上調20%。不過西南證券同年發布的一份研報稱,加價兩成對市場購買(藿香正氣口服液)積極性的影響並不大,“理論上具有100%的提價空間”。

財通證券更是在過往研報中作出預測: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未來國內市場的空間規模將在50億—100億元,國際市場空間預計在50億元,在中成藥領域將成為“百億級大品種”。

不過後來的發展,顯然遠未達到各方的預期。

不好賣了?

近日,太極集團發布2024年年報。其中顯示,當家產品藿香正氣口服液(10mlX10支X70盒)生產量同比下降51.2%,銷售量同比下降35.34%。

圖/太極集團2024年年報

受其影響,太極集團2024年營業收入為123.86億元,同比下降20.72%;歸母淨利潤為2665.27萬元,同比下降96.76%。

盡管年報中並未寫明銷量下滑的原因,但深究起來,和競爭脫離不了幹係。

檢索國家藥監局官網可以發現,目前擁有藿香正氣口服液批文的隻有兩家企業。除太極集團外,另一家名叫“北京亞東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在門店中常以“仁和”貼牌出現,但與前者相比,品牌知名度和渠道覆蓋依然無優勢。可以說,太極集團在這一品類上幾乎享受著獨家品種待遇。

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

但如果把關鍵詞“口服液”去掉,則會出現63頁結果,多達628個詞條,其中包括雷允上、天士力、九芝堂、康緣藥業、雲南白藥等一眾知名藥企。這些替代品的出現,都對藿香正氣口服液產生了衝擊。

其實早在2019年,藿香正氣口服液就一度陷入過產銷雙雙大幅下滑的處境。據太極集團當年年報,藿香正氣口服液(10ml×5×120)、藿香正氣口服液(10ml×5×70)產量分別同比下滑84.31%、32.07%;銷量分別下滑51.64%、17.12%。

盡管在當年的中國非處方藥產品綜合統計排名“中成藥感冒暑濕類”排行榜中,太極集團仍位列第一,但神威藥業的藿香正氣軟膠囊和天士力的藿香正氣滴丸分別占據了第二名和第三名,且銷售收入均破了億。

在湖南省藥品流通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黃修祥看來,對於產品獨家優勢不明顯的中成藥,除了抓產品,渠道能力的比拚也相當重要。

藥品銷售主要分為院內與院外兩塊。2018年國家藥監局經過論證後,將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軟膠囊取消雙跨類別,轉換為非處方藥,導致其院內渠道變窄,銷量受到了一定衝擊。

院外渠道方麵,太極集團雖早在1997年就控股了重慶中藥,旗下擁有“桐君閣大藥房”等商業零售資源,但多分布在川渝兩地,全國範圍內並無顯著競爭優勢。

“一些大型上市連鎖藥店通過大包、統采、貼牌等方式,以及門店首推的促銷形式,扶持了一些地方品牌,客觀上搶占了太極的一部分市場。”黃修祥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中國新聞周刊走訪北京市場多家藥房發現,當被問到要購買“藿香正氣水”時,店員首先問“含不含酒精”,如果得到否定答複後,首先推介的是仁和藥業的藿香正氣口服液(即前述“北京亞東生物製藥有限公司”批文的貼牌產品)和膠囊。

重重壓力下,2019年,太極集團啟動了混合所有製改革。2021年,太極集團實際控製人變更為國藥集團,隨後業績得到明顯增長。

2022年,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實現銷售收入15.67億元,同比增長70%。這一成績,除氣候和市場需求變化外,與國藥入主後的賦能亦不無關係——全國連鎖藥店規模排行靠前、門店數近萬家的國大藥房,正隸屬於國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國藥一致。

然而2024年驟降的業績似乎在說明,國藥賦能的紅利始終是有限的。中國新聞周刊就去年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下滑一事采訪太極集團,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複。

此外,需求下降也是一方麵。黃修祥表示,藿香正氣口服液作為一款廣受歡迎的藥物,產銷量與流行疾病、節氣變化甚至群眾情緒等因素掛鉤緊密。2023年,太極藿香正氣口服液實現銷售收入22.71億元,同比增長45%,10ml×10支×70盒規格銷售了14284.31萬盒,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消費者“囤”在了家裏,因此自然會讓第二年的消費欲望降低。

“還有一個因素大家可能沒有關注到,因為新的地產開發項目減少,導致戶外高溫作業的工人減少,而這些工人曾經正是藿香正氣口服液的消費主力。”黃修祥補充道。

怎麽辦?

麵對競爭的加劇,太極並非毫無準備。

去年底,太極集團在互動平台回複投資者問時表示,公司以大品種帶動大品類發展,推動太極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顆粒、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加味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合劑等藿香全品類新包裝上市,實施差異化策略,有效補充市場增長曲線。

營銷和渠道方麵也在發力。太極集團在2024年年報中提到,要“線上構建私域運營體係,探索微博話題、直播帶貨……並攜手小紅書等平台,內容種草,轉流量為銷量”,且藿香正氣液還進入了香港最大連鎖門店萬寧。

不過,太極集團當下麵臨的困境,並非僅僅隻是個別產品的失速而已。

藿香正氣口服液萎縮的同時,太極的其他產品增長也頗為乏力。例如去年複方對乙酰氨基酚片銷售量下降54.74%,複方甘草片銷量下降30.38%,注射用頭孢唑肟鈉下降超20%。其他諸如小金片、急支糖漿、通天口服液等產品雖仍在增長,但由於占比不高,對業績貢獻有限。

倘若按治療領域來劃分,去年太極集團所有條線的營業收入和毛利率都在下降。

圖/太極集團2024年年報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太極集團產品列表發現,其當下的產品序列中幾乎全是老品種,和十年前幾無差別。這也就意味著,太極集團亟需在藿香正氣液之外,找到更多的明星單品。

英鑒中藥創始人王鵬鑒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中藥企業發掘新品類一般有三種方式:研發、並購,和開發大健康產品。

太極集團早年一直存在重銷售不重研發的問題,2017—2022年,太極集團6年間的研發費用累計不到5億元,最高時也不過1億元出頭。相比之下,同一時期太極集團銷售費用一路從不到20億元攀升至46億元,累計超過200億元。其中在2021年和2022年,太極集團銷售費用均為研發費用的40餘倍之多。

其實這也是行業通病。由於存在研發路徑和藥理機製不清晰等問題,中藥研發麵臨挑戰,這在客觀上確實影響了相關企業的創新積極性。於是,不少中藥企業選擇靠並購做品牌延伸。

以華潤為例,多年來,除華潤三九外,還先後整合了東阿阿膠、江中藥業、昆藥集團和天士力,占據了整個中藥產業的“半壁江山”。

相比“華潤係”,太極集團所屬的“國藥係”在中藥領域的深耕相對有限,旗下上市公司僅太極集團和中國中藥兩家,且2024年業績均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產生的協同效應仍有待觀察。

最後一條路就是開發大健康衍生品。在太極集團的醫藥工業、醫藥商業、中藥材資源、大健康及國際四大業務中,大健康及國際業務是唯一實現了明顯增長的板塊:2024年實現銷售收入4.61億元,同比增長39.43%。

太極集團年報中提到,公司的大健康產品矩陣分為三大類別:一是以太極上草、貴細等為代表的高端精製飲片;二是中藥輕養生茶飲、藿香小可樂、藿香個護產品、急支潤喉糖等為代表的大品種衍生品;三是還少丹、補腎益壽膠囊、丹參口服液等為代表的補益類中成藥。

但王鵬鑒認為,大健康這條路,本質上還是將藥品多年打下的品牌價值折現到消費品裏,屬於錦上添花,天花板有限。“治標不能治本,治本還是要堅持創新。”

財報顯示,去年太極集團研發費用約2.79億元,比2021年增加了一倍多,但和32.87億元的銷售費用相比,仍不到1/10。“想重振太極,隻有沉下心搞研發,做出真正過硬的產品才行。”黃修祥表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