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BD,把“藥茅”們幹懵了

從連虧三年到市值超千億,憑借創新藥朱義逆襲成科創板首富。

文/每日資本論

突然,眾多上市公司眼巴巴地看著這家連續三年虧損的小公司。

近日,四川百利天恒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利天恒)發布的2024年財報,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在資本市場的平靜湖麵上掀起滔天巨浪。財報顯示,其2024年實現營收58.23億元,同比增幅高達936.31%;淨利潤37.08億元,較2023年虧損7.8億元的窘境實現驚天逆轉,同比大增575.02%。

更令人咋舌的是,百利天恒的股價已從2023年初的每股28.75元,一路飆升至目前的最高266元,市值超千億,成為科創板市值前十強中唯一一家生物醫藥企業。

這份財報的核心驅動力,源於一紙改寫中國創新藥曆史的合作協議——2023年12月,跨國製藥巨頭百時美施貴寶(BMS)宣布以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0億元)的總金額,獲得百利天恒自主研發的雙抗ADC藥物BL-B01D1的全球獨家商業化權益。其中,不可撤銷、不可抵扣8億美元的首付款直接計入2024年營收,占比高達94.2%,瞬間將這家在生存線苦苦掙紮的企業推上神壇。

BL-B01D1是全球首創(First-in-class)、新概念(New concept)且唯一進入III期臨床階段的EGFR×HER3雙抗ADC。BL-B01D1的臨床試驗已覆蓋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腫瘤、泌尿係統腫瘤、婦科腫瘤和頭頸部腫瘤等不同腫瘤適應症。

最新消息是,百利天恒的創新生物藥注射用BL-M09D1(ADC)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準通知書》,同意在晚期實體瘤患者中開展臨床試驗。此外,百利天恒擬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並募集資金不超過39億元(含本數),已獲上交所受理。

難怪,股吧裏有部分網友對其下了重注:“260滿倉加融資,可以賺回一套房嗎?”當然,也有理性的投資者表示,“這支股票要麽真能業績兌現,否則就這個持股集中度,想出貨都難。”

無論如何,百利天恒目前的漲勢在如今的A股市場絕對屬於鳳毛麟角。鮮有人知的是,這份光鮮的財報背後,是董事長朱義長達十年的豪賭。

從2013年立項研發BL-B01D1開始,百利天恒累計投入超20億元研發費用,期間經曆四次現金流危機,甚至一度到了資金鏈要斷裂的地步。如今,這場豪賭終於換來一張通往全球創新藥金字塔頂端的門票。

朱義的人生軌跡,堪稱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的經典樣本。1982年,這位出身四川南充農村的青年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複旦大學生物係,碩士畢業後進入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然而,象牙塔內的生活很快讓他感到窒息。“當時實驗室的試管都要反複清洗使用,申請經費的報告寫了三年石沉大海。”朱義在2024年接受部分媒體專訪時回憶道。

1990年,32歲的朱義做出改變命運的決定辭職下海。他在廣西北海的房地產熱潮中賺到第一桶金,卻因政策調控險些血本無歸。之後,他轉戰醫藥代理行業時,又遭遇渠道商卷款跑路。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1996年,朱義以60萬元買下利巴韋林(一種抗病毒藥物)的仿製生產權,在成都溫江租用糧食局廢棄倉庫改建藥廠。這款被命名為“新博林”的兒童用顆粒劑,憑借“學術推廣+深度分銷”模式,迅速打開市場,首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到2005年已實現年收入1.2億元,成為西南地區仿製藥領域的隱形冠軍。

2006年,朱義整合旗下資產成立百利天恒,產品線擴展至抗生素、心腦血管藥物等領域。但2010年國家推行的藥品集采政策,讓仿製藥行業的利潤率驟降。這場行業地震讓朱義意識到,仿製藥的黃金時代已然終結。

2013年,50歲的朱義做出驚人之舉:將大部分資源投向創新藥研發,目標直指當時全球僅有三家企業掌握的雙抗ADC技術。如此決定當然遭到各種反對,不過,他力排眾議,確立了美國前端發現和中國後端開發的策略,並於2014年初創立了我們在美國西雅圖的biotech公司SystImmune,Inc.。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場看似瘋狂的轉型,正是百利天恒命運的轉折點。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轉型創新藥的代價遠超預期。百利天恒的財報數據顯示,2014至2020年,公司好歹還是盈利狀態。但2021年情況急轉直下,當年就虧了近1億元,到2023年,其已經連續虧損三年,虧損額高達11.6億元。最危急的時刻出現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公司現金流一度僅剩4521萬元。

不過,也就在2023年,百利天恒的命運再次進入了一個節點。2023年1月,百利天恒成功登陸科創板,發行價為24.7元/股,募集資金9.88億元。上市首日總市值報收於128億元。而5個月後,百利天恒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以口頭報告的形式分享過該藥品I期臨床數據。簡言之,百利天恒雙抗ADC臨床數據表現較好,有望突破EGFR-TKI耐藥這一難題,彌補市場空白。這意味著更高的臨床耐受性和商業化潛力。

數據發布次日,百利天恒股價單日暴漲18%,創下科創板生物醫藥板塊最大單日漲幅。全球TOP10藥企的商務拓展團隊蜂擁而至,最終BMS以84億美元的總價拔得頭籌,其中首付款8億美元創下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的曆史新高。

請注意,協議條款顯示,百利天恒不僅保留中國區權益,還將獲得海外銷售淨額的分成,這種“首付款+裏程碑+銷售分成”的模式,被摩根士丹利評價為“中國藥企在國際談判中取得的最優條款”。

資本市場的狂熱在2023年12月11日達到頂峰。當日,百利天恒股價開盤即封死20%漲停板,市值突破600億元。持股75%的朱義個人身價飆升至450億元,超越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成為科創板新任首富。

顯然,這場逆襲遠非終局。對於剛剛“鹹魚翻身”的百利天恒來說,首當其衝的是BL-B01D1的臨床推進壓力。

目前,該藥物在全球開展的30餘項臨床試驗中,雖然進入了關鍵的III期,但數據到底怎麽樣,還有待後期揭盲。但ADC藥物的III期失敗率較高,若主要終點未達預期,不僅76億美元的裏程碑付款可能落空,現有市值也可能腰斬。

政策風險同樣如影隨形。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FDA收緊對中國創新藥的施壓進一步升級。比如,今年3月,美國FDA給恒瑞醫藥的回複中,關於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聯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用於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肝細胞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表示相關生產場地檢查需進一步提交答複,但並未在回複信中說明具體原因。導致恒瑞醫藥創新藥組合,闖關FDA再度延遲。這種風險或將出現在包括百利天恒等中國創新藥企身上。

盡管前路漫漫,但百利天恒逆襲的故事,折射出中國創新藥產業從“仿製跟隨”到“全球領跑”的艱難跨越。朱義用28年時間完成從仿製藥販售者到國際醫藥巨擘合作夥伴的身份蛻變,其間的抉擇與堅守,既是個體企業家精神的彰顯,更是中國醫藥產業升級的縮影。相信未來,中國創新藥企會有越來越多“鹹魚翻身”的故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