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藤
原創:深眸財經(chutou0325)
2024年,中國銀行業整體陷入低增長、低息差、低盈利的調整周期,區域性銀行壓力尤為顯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城商行淨息差在各類商業銀行中持續“墊底”。
在利率市場化、區域經濟分化和金融嚴監管的多重夾擊下,城商行分化日益加劇。
部分頭部城商行憑借零售轉型和科技賦能實現估值躍升,而另一些則陷入增長乏力的泥潭,曾長期穩坐城商行頭把交椅的北京銀行,也開始顯露出“疲態”。
反映到股價和市值上,北京銀行上市多年,一直未曾突破上市當年的高點,投資者用腳投票的背後,是這家老牌城商行難以掩飾的“成長焦慮”。
01 “一哥”寶座不穩
去年全年,北京銀行實現營業收入699.17億元,同比增長4.81%;實現歸母淨利潤258.31億元,同比增長0.81%。
營收增速達到了近五年來最高,可就是這樣一份看起來質量頗高的“成績單”,投資者似乎並不“買賬”,其症結在於三重壓力的集中爆發。
(圖源:北京銀行財報)
首先是業績增速掉隊。2024年,江蘇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08.15億元,同比增長8.7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18.43億元,同比增長10.7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314.64億元,同比增長11.40%,全麵超越北京銀行。
更值得一提的,今年,寧波銀行業績增長迅速,淨利潤已經超過北京銀行。北京銀行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明顯不足,難以滿足投資者對高回報的期待。
其次,規模優勢縮水,北京銀行的“一哥”地位開始被動搖。
截至報告期末,北京銀行資產總額42215.42億元,較年初增長12.61%。對比來看,江蘇銀行資產總額為39518.1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12%。
(圖源:北京銀行財報)
客觀來說,北京銀行資產規模仍大於江蘇銀行,但增速卻明顯落後,如按此增速,北京銀行資產規模“一哥”的地位也很快會被江蘇銀行超越。
並且還需注意的是,北京銀行集團口徑下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06%、11.97%、8.95%,較上年末分別下降0.31個百分點、0.21個百分點、0.26個百分點。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下降,意味著銀行在應對風險時的緩衝墊變薄,一旦麵臨經濟下行等風險,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這也會引發投資者對銀行未來發展的擔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則是關於不良率,畢竟,不良貸款對銀行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有著直接的影響。不良貸款的增加會導致銀行資產減值損失增加,利潤減少。如果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還可能引發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威脅到銀行的生存和發展。
據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北京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31%,較年初下降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08.75%,較上年末下降8.03個百分點。
但投資者對不良率的關注重點不僅僅在於其數值的高低,更在於不良率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發現,在北京銀行不良率下降的同時,關注類貸款餘額及占比也呈現逐漸上升的情況。2021—2023年,北京銀行的關注類貸款餘額分別為247.24億元、289.7億元、358.47億元,占比分別為1.48%、1.61%、1.78%。
作為銀行不良貸款的 “蓄水池”,其規模和占比的不斷攀升,難免會讓投資者懷疑北京銀行是否尚未完全消除潛在的不良貸款風險,將一部分不良貸款藏在了關注類貸款之中。
業績增速掉隊、規模優勢縮水,北京銀行正麵臨規模敘事失效與價值重估挑戰的雙重夾擊。
02 零售業務難挑“大梁”?
被江蘇銀行、寧波銀行這兩個曾經的“追趕者”逐漸趕超,壓力大增下,北京銀行將翻盤的希望寄托在了零售業務上。
2022年3月,原北京市地方金管局局長霍學文“空降”至北京銀行擔任董事長一職。上任之初即提出北京銀行轉型“大零售、大運營、大科技”的戰略,開始精耕細作,推出兒童金融、養老金融豐富產品供給。
誠然,零售轉型確實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北京銀行盈利情況。
從年報數據來看,北京銀行零售AUM達1.2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88億元,增幅17.25%,創轉型以來最佳業績;零售客戶數突破3070萬戶,較年初增長163萬戶。零售營業收入實現249.41億元,同比增長2.26%,全行貢獻36.97%,其中利息淨收入實現239.61億元,同比增長4.66%,占比提升2.48個百分點。
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北京銀行的零售業務依然麵臨著諸多困境,難以撐起“大梁”。
一方麵,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零售業務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市場飽和度越來越高。大型國有銀行憑借其廣泛的網點布局、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在零售業務市場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股份製銀行也紛紛加大在零售業務領域的投入,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吸引客戶資源。互聯網金融企業更是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和便捷的服務,對傳統銀行的零售業務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北京銀行在零售業務產品方麵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以其推出的兒童金融產品為例,雖然北京銀行積極響應“兒童優先原則”,推出“京螢計劃”兒童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包括兒童特色借記卡“小京卡”、兒童存款產品“小京壓歲寶”和兒童俱樂部“京苗俱樂部”等 ,但這些產品與市場上其他銀行比如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推出的兒童金融產品相比,缺乏獨特的競爭優勢。
此外,在產品功能、服務內容和目標客戶群體等方麵,都存在著較高的相似度,難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另一方麵,內控合規問題一直是北京銀行麵臨的一大挑戰,這對零售業務以及銀行整體運營都帶來了潛在風險。
2023年6月,北京銀行就曾因小微企業劃型不準確;收費政策執行及整改不到位;房地產類業務違規;地方政府融資管理不審慎等違規行為被處以4830萬元的巨額罰款。
2024年,北京銀行的違規問題並未得到有效遏製,收到多張罰單,年內被罰沒金額超過600萬。這些違規行為不僅損害了銀行的聲譽,還可能導致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度下降,進而影響零售業務的發展。
(圖源:黑貓投訴)
另據黑貓投訴平台顯示,北京銀行還因不撤征信、虛假宣傳、暴力催收等屢屢被投訴,這些都反映出北京銀行在零售信貸業務的風險控製和合規管理方麵存在漏洞,不僅影響了客戶體驗,還可能引發監管部門的進一步調查和處罰,對銀行的形象和業務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國有大行與股份行的市場擠壓、互聯網金融的降維打擊,令產品同質化問題尤為凸顯;而屢次踩雷的合規風暴與客戶投訴潮,更暴露出風控體係與服務質量的雙重短板,被寄予厚望的“大零售”戰略愈發顯露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03 結語
2025年初,北京銀行公布一項重大人事調整。原行長楊書劍因工作安排變動辭去行長職務,副行長戴煒接棒,暫代履行行長職責。
回顧其過往履曆,戴煒有著較為豐富的分支行管理經驗,曾先後擔任北京銀行長沙分行行長、城市副中心分行行長、北京分行行長。2017年8月至2023年5月間,戴煒擔任北京銀行行長助理,2023年5月起擔任該行副行長,直至本次代為履行行長職責。
如今,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掌舵,能否助力北京銀行進一步完善風險預警與防控機製,提升運營效率與服務質量,帶領該行突破當下困境,實現業績飛躍與轉型成功?即將發布的一季報或許能給出初步答案。隻是,資本市場留給北京銀行調整與突破的耐心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