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中國青年報、潮新聞,美國關稅落地10天後,美國客戶還是回來找中國工廠下單了。浙江外貿廠長熊偉平介紹,他的美國訂單不降反增。
(圖源:視頻截圖)
據報道,熊偉平是浙江外貿商家,主營定製陽光房出口。2024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其中,來自美國的訂單占比達60%,歐洲約25%,其餘為澳洲和中東。
2021年熊偉平加入阿裏巴巴國際站開始做外貿生意,開拓的第一個市場即美國市場。“美國人少地多,對戶外樂趣的享受度也很高,涼亭對他們來說相當於是家庭以外的另一處聚集點,由此我們錨定美國市場,並把這個品類和周邊產業慢慢整合固定下來了。”
從2022年到2024年,熊偉平的業務量連年翻番。不過,今年以來,形勢改變了。“‘對等關稅’出來之前我們還是比較擔心的,也做了一些預案。”熊偉平說,“但去了一趟美國之後,我們發現影響似乎沒有想象的大。”
熊偉平解釋,關稅上升,不少人以為關稅由中國生產供應商支付,“很多美國的客戶以及消費者也這麽認為,但實際上是美國采購公司向美國海關支付,最終導致的是終端售價往上漲。”
他介紹,前往美國後,團隊發現經銷商對公司產品的需求並未下降,“他們的采購額度很大,相對來說關稅影響的可能是利潤有所降低,但不等於完全不需要采購了,當然如果能通過別的方式降低關稅和成本更好,我們也在溝通協商。”
在麵對麵溝通中,熊偉平發現客戶也曾試圖去東南亞尋找“平替”,但後來發現像我們國內這樣的供應鏈能力很難找到,“中國在這方麵的供應鏈配套可以說遠超所有國家,打個比方,客戶分別去找A、B、C配套起來的價格,可能比在中國整體采購加上關稅後的價格還要貴。”
果然,頂著145%的關稅,美國波士頓客戶仍然向熊偉平發來了訂單,價值超千萬。
熊偉平反複詢問對方:“關稅來了,確定要下單嗎?”美國客戶坦言:找過一圈“平替”,但真的找不到,“離不開中國供應鏈”,甚至自掏腰包買機票請熊偉平赴美量尺寸,推進訂單。
而山東一機械設備出口企業的總經理馬同偉,則逆勢開拓美國市場的銷售,美國客戶告訴他:不用擔心訂單會轉移,“因為我們隻能在中國能買到如此性價比高的產品。”近期,主打外貿工廠的B2B電商平台阿裏國際站已躋身美國電商APP下載前五,並進入全球120國下載榜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