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暴跌50%,東方通財務造假一錘定音!

價值線|出品

熱公司 |欄目

邊江|作者

秋水|編輯

價值線導讀

本周,A股熱公司,東方通必有一席之地。

在本周一晚官方對其財務造假一錘定音後,公司4個交易日股價完成腰斬,6萬股東深陷泥潭。

更讓人震驚的是,在造假曝光前,東方通完成了22億元的大筆定增。然後後來兩大核心項目進度不足0.5%,5億補流資金耗盡,被質疑“掛羊頭賣狗肉”。

第一創業的保薦代表人張德平、王璐兩人無法逃脫幹係。

徹查風暴將至!從高管失職、審計合謀到保薦機構失守,監管鏈條亟待追責。坐實造假,東方通很可能成2025年首隻創業板退市股,為A股“造假-圈錢-退市”亂象再敲喪鍾。

市場呼喚:嚴懲責任人,給常年羸弱的A股市場重塑信心!

(東方通股價走勢圖)

財務造假,一錘定音!

本周一,東方通收到了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證監立案字0142025025號)顯示,因東方通涉嫌定期報告等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

如果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認定的事實,觸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修訂)》規定的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情形,東方通還有可能將被實施重大違法強製退市。

其實,東方通財務造假早有苗頭。

早在2024年4月29日,因全資子公司北京泰策科技有限公司在2022年確認“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智慧雲腦項目” 及 “臨沂臨港公安天網工程升級改造項目”收入時,確認依據不充分,致使2022年年度報告信息披露不準確,東方通被北京證監局責令改正。這一調整使得2022年淨利潤從調整前的5921.41萬元變為虧損3936.65萬元,業績發生根本性逆轉。

緊接著在2024年6月6日,因公司2024年4月30日披露的《2022年年度報告(更正後)》部分內容有誤,公司董事會秘書、財務總監徐少璞被北京證監局出具警示函。近日,徐少璞也辭去了公司財務總監的職位。

值得一提的是,原審計機構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後更名北京德皓國際)在2022年財報審計中“風險評估流於形式”“函證程序執行不到位”,被北京證監局警示。2024年審計團隊頻繁換人,新任合夥人劉文豪此前因多起違規被罰,獨立性存疑。

再往曆史追溯,2018年以1229.53%的溢價率收購泰策科技形成5.55億元商譽,但承諾期後業績“變臉”,2023年計提商譽減值3.27億元,2024年繼續計提3.5億-4.2億元。

市場質疑其通過“業績洗澡”掩蓋真實經營困境。

暴露前狂圈22億:

定增疑雲與項目爛尾

資料顯示,東方通成立於1997年,2014年創業板上市,曾是中國中間件領域的所謂標杆企業,產品覆蓋金融、電信、政府等領域,客戶包括五大行、三大運營商及多個部委。其核心業務為中間件軟件,被視為國產替代Oracle、IBM的關鍵力量。

創始人張齊春(1939年出生)被譽為“國產中間件之母”,上世紀90年代以近花甲之年創立東方通,帶領公司對抗國際巨頭。

2017年,年近八旬的她將實控權交予黃永軍(原微智信業創始人),完成新老交替。

然而,黃永軍掌權後,公司頻繁並購、商譽激增,張齊春家族則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套現,逐步退出經營層,為後續失控埋下伏筆。

2023年6月,東方通以“把握信創機遇”為名完成22億元定增,募集資金擬用於中間件升級和AI安全產品開發。

然而,項目真實性備受質疑。

首先,募資合理性存疑:定增獲批時,公司已連續兩年虧損(2022年修正後虧損、2023年巨虧6.73億元),卻以“技術升級”為由向市場抽血369。

其次,資金挪用嫌疑:截至2024年8月公司披露,兩個核心項目“中間件能力提升”和“AI安全開發”進度僅為0.1%和0.3%,預定完成日期從2026年延至2027年,而補充流動資金的5億元已耗盡。公司甚至將閑置資金用於理財,被指“掛羊頭賣狗肉”。

東方通宣稱定增旨在“突破國際技術壁壘”,但其產品競爭力並未提升。業績數據也可以佐證這一點。

1月份公司發布業績預告稱,公司預計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7.25億元至8.15億元,同比增長30%-46%;歸母淨利潤虧損4.32億元至5.37億元,上年同期虧損6.73億元;扣非淨利潤虧損4.69億元至5.74億元,上年同期虧損7.01億元。

中間件業務收入增速放緩,而新拓展的網信安全業務持續虧損。募投項目延期暴露公司戰略混亂,市場質疑其借政策風口套現而非務實創新。

一批人等待問責,請徹查!

此次財務造假,除了公司及審計機構,還有諸多人員需要為此負責,比如主導22億定增的第三方中介機構。

1.公司責任人:高管集體失職

管理層:前財務總監徐少璞因財報披露錯誤被警示後辭職,現任董事長黃永軍主導的並購策略導致商譽暴雷,需對財務造假負首要責任。

董事會:對審計機構頻繁換人、募資項目延期等問題未盡監督義務,涉嫌合謀掩蓋風險。

2.審計機構:從“合謀”到“甩鍋”

北京德皓國際(原大華所)連續兩年審計失職,2024年密集更換簽字合夥人,新任劉文豪此前因金通靈財務造假案被罰,此次再涉東方通醜聞,暴露審計行業“換殼避責”亂象。

3.定增保薦與審核方:監管鏈條失守

保薦機構:未充分核查募資項目可行性,縱容虧損企業“畫餅”圈錢。

(來源:關於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注冊批複的公告)

2023年,第一創業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關於北京東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發行過程和認購對象合規性報告。

顯然第一創業的保薦代表人張德平、王璐兩人逃不了幹係。

相關監管機構:2024年多次警示函未阻止問題升級,審核定增時忽視公司財務風險,監管響應滯後。

東方通事件是A股“財務造假-圈錢-退市”鏈條的又一縮影。

A股常年羸弱,請上層徹查到底,重塑市場信任。

若查實其造假,需嚴懲責任人、追繳不當利益,並推動退市賠償機製落地。更重要的是,監管層應反思信創政策下的資本狂歡,堵住審計合謀、募資濫用等漏洞,避免“國產替代”淪為造假溫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