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資金一季度重倉行業包括電力設備、電子、銀行、食品飲料和生物醫藥等
文|張建鋒 康國亮
編輯|楊秀紅
作為外資主力,北向資金(滬股通、深股通)的持倉動態一直備受市場關注。
2025年4月8日,滬深交易所披露了北向資金(滬股通、深股通)2025年一季度持倉數據。這是自2024年8月北向資金信息披露頻率調整為按季度公布後,首次完整呈現的外資季度調倉路徑。
Wind(萬得)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北向資金共持有3393隻個股,合計持股量1198.05億股,持倉市值2.24萬億元。相較於2024年四季度末,北向資金持倉市值約增加286億元。
同期,北向資金持倉市值最高的前三大行業為電力設備、電子、銀行,均超2200億元。
從細分行業(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下同)調倉路徑來看,實體行業成為2025年一季度北向資金增持的重點。
《財經》根據Wind統計,2025年一季度,北向資金調倉路徑中,買入金額合計約1746億元,賣出金額合計約1608億元,增持金額(淨買入金額,下同)合計約138億元。
同期,細分行業中,北向資金增持62個行業,16個行業增持金額超10億元,前十大行業增持金額均超25億元。半導體、乘用車、電池分別以169億元、105億元、72億元的增持金額,分居前三位。
從上述增持行業情況來看,實體經濟在一季度更受外資的青睞。2024年北向資金增持前十大行業中,有四個細分行業來自金融。而在2025年一季度,北向資金增持前十大行業中,金融行業隻有股份製銀行入圍,其餘都是屬於實體經濟行業。
“此前外資更青睞高股息率行業,因此金融行業是其加倉的主要對象。”有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而隨著DeepSeek麵世並掀起中國資產重估熱潮,與AI(人工智能)相關的實體企業可能更受外資青睞。
業績增長,是一季度外資重倉、增持公司和行業的主要特征。萬得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9日,一季度外資增持A股公司中,超600家公司發布2024年成績單,其中超八成公司實現盈利,過半公司淨利潤實現增長。
在關稅風暴擾動後,外資看好哪些行業?《財經》梳理發現,人工智能、消費板塊以及電信公用事業等紅利核心資產,被外資看好。
重倉電力設備
從行業情況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申萬一級行業中,北向資金持倉市值最高的前五大行業為電力設備、電子、銀行、食品飲料、生物醫藥,分別為2730.48億元、2300.48億元、2275.72億元、2169.15億元、1491.39億元。
與2024年四季度末北向資金持倉市值前五大行業相比,2025年一季度,生物醫藥取代非銀金融,排名由第六位升至第五位,電子行業排名亦有所提升。
北向資金持倉市值第一的行業是電力設備行業,該行業包括電池、光伏設備等細分行業。
2025年一季度,電力設備行業內,北向資金持倉市值超10億元的電力設備公司約29家,6家公司持倉市值超60億元。其中,寧德時代(300750.SZ)、國電南瑞(600406.SH)、思源電氣(002028.SZ)持倉市值分別為1412億元、247億元、120億元,分居前三位。
相較於2024年四季度末,北向資金對電子行業的持倉有較顯著的提升,持倉市值增加了211.89億元,該行業在北向資金所有持倉行業中的排名也從第四名上升至第二名。
電子行業由半導體、元件等細分行業組成。一季度北向資金持倉市值超50億元的公司約11家。其中,韋爾股份(603501.SH)、北方華創(002371.SZ)、立訊精密(002475.SZ)分居前三位,持倉市值分別為203億元、198億元、187億元。
銀行是北向資金長期重倉行業之一。同期,北向資金持倉市值超10億元的銀行有26家,持倉市值超百億元的銀行有六家。其中,招商銀行(600036.SH)、農業銀行(601288.SH)、興業銀行(601166.SH)位居前三。
瑞銀研究團隊認為,作為業績穩定的高股息紅利股,整個銀行板塊在低利率環境下仍具備一定吸引力。
從北向資金增持情況來看,申萬二級行業中,62個行業在2025年一季度獲外資增持,行業數量占比約48%;前十大增持行業的增持金額均超25億元。
半導體、乘用車、電池、汽車零部件、白酒為一季度外資加倉前五大行業,獲增持金額均超50億元。
一季度,電子細分行業中的半導體板塊獲北向資金增持169億元。其中,26家半導體公司獲加倉金額超億元。北方華創、寒武紀-U(688256.SH)、中微公司(688012.SH)獲增持金額居行業前三位,分別約為66億元、35億元、22億元。
有券商分析,長期來看,隨著半導體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需求凸顯,國內產業鏈企業國產化率提升意願較強,這給國內半導體企業帶來更多機會,國產化設備、材料、零部件導入帶來的市場潛力值得關注。
作為電力設備行業的主力軍,電池行業也獲外資加倉。一季度,北向資金持股59家電池公司中,29家公司獲增持,占比近半。其中,8家公司獲增持金額超億元。
持倉股業績普增
業績普遍增長,是外資一季度重倉、增持公司的共性。
北向資金重倉的電子行業,業績持續增長。萬得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電子行業營業收入合計同比增長18%至2.48萬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2%至1067億元。
一季度北向資金持倉市值超50億元的11家電子行業公司中,有七家公司發布2024年成績單,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均超兩成。
其中,北方華創發布了2024年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24年營業總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98億元、5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35%、44%。
此外,北方華創預計,2025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73.4億元-89.8億元,同比增長23.35%-50.91%;歸母淨利潤為14.2億元-17.4億元,同比增幅為24.69%-52.79%。
“公司集成電路裝備領域電容耦合等離子體刻蝕設備等多款新產品,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工藝覆蓋度顯著增長,同時多款成熟產品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公司市場份額持續擴大,營業收入同比提升。”北方華創在一季度業績預告中表示,公司規模效應逐漸顯現,成本費用率穩定下降,使得歸母淨利潤保持同比增長。
北向資金重倉的食品飲料行業,業績亦穩步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食品飲料行業營業收入合計同比增長4%至8287億元,歸母淨利潤合計同比增長10%至1792億元。
一季度北向資金持倉市值超10億元的17家食品飲料公司中,截至4月9日,有十家公司發布2024年財務數據,其中七家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占比七成。
在食品飲料行業,北向資金持倉市值最高的公司為貴州茅台(600519.SH),其業績持續保持增長。2024年,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5.66%至1741.44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5.38%至862.28億元,日均淨利潤約2.36億元。
有券商表示,在2024年宏觀經濟疲軟、白酒行業周期下行的壓力下,貴州茅台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應對市場挑戰,穩住了茅台“基本盤”,完成2024年既定的目標規劃。
雖然業績持續增長,但貴州茅台調低了2025年的業績目標。公司表示,2025年主要目標是:實現營業總收入較上年度增長9%左右,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11億元。
《財經》注意到,這是貴州茅台2020年以來首次下調年度業績增速,也是公司2016年後首次將年度營收增速目標調整至個位數。
北向資金增持的公司,業績亦有不錯表現。
萬得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北向資金增持1374家A股公司。截至4月9日約615家公司發布2024年財務數據,其中536家公司歸母淨利潤實現盈利,約占87.15%;332家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實現增長,占比過半。
一季度外資增持金額前十大公司中,已公布2024年財務數據的八家公司淨利潤全部實現增長。其中,位居外資增持金額首位的比亞迪,業績持續增長。
2024年,比亞迪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增幅均超兩成。公司預計,2025年一季度實現歸母淨利潤85億元-100億元,同比增長86.04%-118.88%。
“一季度,新能源汽車行業依舊保持強勁的增長勢能,公司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同期曆史新高,且海外新能源汽車銷量實現跨越式增長,進一步鞏固了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領先地位。”比亞迪在業績預告中稱,此外,公司依托持續擴大的規模效應和垂直整合的戰略布局,助力集團業務盈利實現大幅增長。
後市看好中國資產
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劇烈波動,A股上證指數雖有波動但韌性彰顯,外資依然看好中國資產。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認為,從2025年全年的角度來看,除了中央匯金等機構,其他長線資金將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持續穩定地進入A股市場,保險公司、公募基金與社保基金在2025年有望分別為中國股票市場帶來1萬億元、5900億元與1200億元的淨流入。
高盛中國股票首席策略師劉勁津表示,美國關稅通過多重變量對中國股市的公允價值產生影響,A股的策略性配置機會優於港股。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王瀅則認為,短期內市場的波動性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而A股市場更具韌性,可將其視為用於對衝或分散風險的配置選項。
具體來看,外資後市看好A股人工智能及消費等行業機會,以及電信、公用事業等紅利核心資產。
“盡管2025年以來港股表現優於A股,但A股仍具較好的增長潛力。”摩根資產管理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複蘇和政策的進一步支持,中國內地上市公司行業利潤有望持續提升。
在具體行業方麵,摩根資產管理認為,動力電池等供需狀況持續改善的行業值得重點關注。“與此同時,AI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或正複刻類似於過去電力與互聯網行業的曆史性變革機遇,投資者可持續跟蹤其發展,尋找與AI產業發展相關的長期投資機會,如硬件製造板塊等。”
高盛則表示,在海外外部風險加劇之際,將繼續關注以中國國內為重、政策驅動的投資機會,在行業配置上繼續偏向消費板塊,並在投資題材上注重優選人工智能受益股、麵向新興市場的出口企業以及現金回報題材。
瑞士百達資產管理則看好公用事業和電信,認為其憑借防禦屬性、服務導向及吸引力估值有望跑贏大盤。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伊恩·薩姆森同樣看好電信板塊。其認為,過去兩年,中國通信服務行業盈利大幅增長,盡管有中美貿易政策影響,但許多企業都處在通信科技和AI的技術前沿,保持著強勁發展前景。“鑒於中國通信服務公司的內需傾向,它們或可免受美國關稅的直接影響。”
華泰證券發布研報稱,中期視角上,外資未來可能主要關注三條線索:一是盈利預期上修背景下兼具較高估值前景空間的科技硬件行業;二是淨資產收益率和派息穩定、估值偏低的A50及紅利方向,尤其是通信等兼具進攻性的品種;三是外資長期偏好的消費板塊仍有進一步增配空間。
新加坡機構畢盛投資相關人士對《財經》表示,看好中國經濟複蘇帶來的投資機會,公司投資組合布局對於中國經濟複蘇最敏感且能夠受益於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共振的七大投資主線,包括地方政府投資的恢複,可選消費和必選消費的恢複以及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相對競爭優勢持續提升的行業。公司配置較高的行業包括資訊科技、醫療保健和消費品行業。
“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度過了2024年三季度悲觀的狀態,但目前市場情緒還比較猶豫,相信隨著中國的宏觀數據企穩回升,海外投資者會重新增加對中國股票資產的配置。”上述畢盛投資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