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全球漲價潮來了!消費者淡定觀望

對於如今的美國市場,任何結論都不能說的太死。前幾天小雷剛剛算出,基礎版iPhone在美國不可能漲價到兩萬塊人民幣,美國政府就用125%的超高關稅打了小雷的臉。

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至125%,且對大部分國家、地區降低關稅懲罰90天的行為,對全球貿易帶來了極大的衝擊。根據小雷觀察,微博,小紅書等平台都出現了大量關於iPhone漲價的討論,平時關注的經銷商和二手店鋪不約而同調高了iPhone售價以及回收價。

那麽新一輪的iPhone漲價潮什麽時候才是終點呢?以及更重要的——我們有必要抓緊時間「搶購」iPhone嗎?且看雷科技的專業分析。

iPhone自營價格穩定,短期內漲價空間有限

首先,據目前情況來看,iPhone在自營體係和大型經銷商手裏的價格還是非常穩定的:Apple Store、天貓官方旗艦店等蘋果自營渠道仍保持原價,京東、Coodoo、Sunion等蘋果授權經銷商也沒有因關稅變動而漲價。

圖片來源:京東

當然了,自營店鋪和授權經銷商有自己的價格體係,其定價更多的是體現品牌的錨定作用,沒有太多自由定價空間。相比之下,二級經銷商、非授權經銷商的渠道定價會更加靈活。以小紅書某經銷商公布的華強北「拿貨價」表格為例,自4月8號起iPhone 16 Pro Max、16 Pro機型價格均有上漲,每天漲幅約為100元。

不過在雷科技看來,在當前階段,iPhone小幅漲價與關稅上漲並沒有直接關係,更像是iPhone在二級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體現,隻能算是關稅的「間接影響」。

想要說清楚這個事情,我們還得從iPhone的定價模式說起。

眾所周知,國行iPhone定價(不包括二手、資源、定製機)有兩個價格:蘋果品牌自己的經銷商體係定價(正價)和非授權經銷商的自由定價。其中前者因條款限製,價格相對固定,而後者由店鋪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擬定,簡單來說就是拿貨價高、手機賣得好的時候就漲一點;手機拿貨價低、賣得差,那就降一點。

圖片來源:雷科技

盡管中美兩國的新關稅都已開始實施,但新關稅並不會對已經到岸報關的產品生效。無論在中國(芯片)還是美國(整機),在庫存消耗完之前,iPhone的「正價」都不會因關稅而改變。順著這個角度看,因為國內除了有整機庫存外,還有芯片等元件庫存,理論上國行iPhone甚至還能堅持得更久。

其次,麵向中國市場銷售的機型(國行iPhone)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本地生產的機型,畢竟越南產能主要用於出口至「去中國化」的國家,印度產能主要用來滿足印度本地的法規。而國行iPhone因原產地就在中國,不需要征收關稅。

所以在芯片儲備消耗完之前,關稅的影響都不會直接體現到iPhone的價格上。同理,在美國iPhone庫存消耗完之前,美版的iPhone的售價也不會直接受到關稅的影響。順帶一提,前幾天蘋果還「加急」往美國發了一大批iPhone,趕在關稅新政實施前報關,為美國市場「續命」。

再說了,如果此次漲價真的是受關稅影響,那為什麽漲價最多的不是售價最高的1TB iPhone 16 Pro Max,而不是價格更便宜、更多人買的512GB iPhone 16 Pro呢?

全球漲價正醞釀,iPhone真成理財產品?

說完短期內的直接影響,我們再說說間接影響和長期影響。

首先,關稅必然會導致iPhone16、iPhone 17係列硬件成本上漲,這點毋庸置疑。但因中美兩國在「iPhone產業鏈」中的位置有所不同,即使關稅數字完全一致,我國對美國施加的關稅導致的成本同樣會體現在美版iPhone中——我國隻需要在進口芯片時對美國芯片繳納關稅,但美國需要在進口iPhone時對整機加稅,雙方對關稅的「敏感程度」顯然不同。

作為需要對股東負責的上市企業,蘋果不可能自己承擔100%的關稅成本,將上漲的成本拆分一部分,融入產品售價中是蘋果最好選擇。但美洲作為蘋果最大的單一市場(2025Q1業績報告中,蘋果淨銷售額按照地區排序,依次為美洲、歐洲、「大中華區」、日本、亞太其他地區),蘋果不可能將所有關稅都均攤在美國消費者頭上。

圖片來源:蘋果

相比之下,讓iPhone「全球小幅漲價」,順帶給一點存儲升級的甜頭,用低成本、高回報的「加量又加價」衝淡iPhone價格上漲對用戶需求的影響,才是更符合蘋果利益的做法。

圖片來源:雷科技

因iPhone 17可以預見的要迎來明顯漲價,甚至在這批庫存消耗完後,iPhone 16也可能會跟著漲價,這也導致有部分消費者選擇「抓緊時間」買iPhone 16係列。

因短時間內用戶需求提高,iPhone 16的價格必然也會小幅上漲,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麽關稅還沒加上,華強北等經銷商的iPhone拿貨價就開始出現了小幅上升,漲的還都是「銷售主力」512GB機型,而不是1TB機型。

另外,在4月9日晚上和4月10日上午,小雷也兩次前往位於廣州天環廣場的App Store。根據小雷的觀察,店內並未出現搶購iPhone的情況,甚至因店鋪二樓正在施工,店內客流還略有下降。在店內「激活」區域,有4位顧客正在激活iPad,隻有1位顧客在開箱新iPhone。

小雷也與五位消費者簡單交流了情況,5人中5人認為iPhone 17售價會提高,3人認為國產手機價格屆時也會同步提高,其餘2人表示不太關注國產手機。值得一提的是,5人均不認為短期內iPhone舊機型會「加急漲價」,也沒有人是以「搶購」的心態來的。

因舊iPhone意外損壞而到店購買新iPhone的李先生更是直接表示「它(蘋果)去年賺得夠多了,現在加稅對它來說也隻是少賺點而已。有國產機在後邊追著,加稅它少賺點,漲價它虧更多」。

iPhone漲價沒所謂,國產手機早已崛起

對於蘋果未來漲價的具體情況,李先生有他自己的看法。但「有國產機在後邊追著」,確實是蘋果近幾年必須麵臨的挑戰。

在美國本土市場,沒有任何手機品牌能對蘋果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再加上美國開放了部分國家10%關稅的入口,即使蘋果無法將產線回流至美國本土,有關企業也能以「陽澄湖洗腳蟹」的模式,繞過美國對中國的高額關稅,往美國輸送低價iPhone。

但中國市場與此不同,國產手機廠商正在高端市場構築自己的「技術護城河」,用新技術支持自己的高售價:華為Mate係列發力高端定位,用三折疊、紅楓原色等技術賦予手機新的價值;小米15 Ultra、OPPO Find X8 Ultra以影像和係統生態破局。不難看出,國產手機正在iPhone的傳統優勢領域發力,等待iPhone暴露破綻。

在這樣的背景下,iPhone更不可能無邊際地「漫天要價」。

圖片來源:雷科技

另外,從經濟學角度看,iPhone的漲價也存在「天花板效應」,即「售價突破消費者心理閾值時,市場需求將呈現斷崖式下跌」。以中國市場為例,雷科技認為,若Pro Max機型起售價突破1.5萬元大關,其目標用戶群體將迅速收窄。

而《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指出「市場價格會通過供需的相互作用自然調節」,這也是經濟學中「看不見的大手」理論。用更直白的話來說——「產品太貴自然賣不動;產品賣不動自然會降價」,Apple Vision Pro、Apple Watch就是蘋果生態裏關於這一理論最好的例子。

在2025年1月發布的報告中,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600美元以上(高端機)市場份額將達到30.9%,可以說中國消費者早已接受了國產高端手機。再聯係到IDC對2025年國產折疊手機出貨量1000萬台,AI手機1.18億台的預測,小雷敢說,中國是最不怕iPhone漲價的市場。

而對中國用戶而言,iPhone漲不漲價也不是什麽特別重要的問題,畢竟在iPhone漲價之前,國產旗艦早已做好接棒的準備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