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還當不起一線城市?

對杭州人來講,杭州是不是一線城市,又有多重要呢?隻要這座城市是友好的、開放的、宜居的,來這裏就業或創業的人,真實感受到政策的公平對待,感受到城市的溫暖友善,又有誰會在意是不是一線城市。

冰川思想庫內部討論選題的時候,負責內容的張明揚拋出一篇文章(《某種意義上,杭州已經是一線城市了》),問我要不要跟進這個話題,負責日常編輯工作的趙周賢馬上跟了一句:我覺得可以。

看來,他們把我當作研究杭州的專門人士了。

我上一篇在冰川發的文章,也是談杭州AI產業的。其實,雖然我在杭州已經生活了近20年,但我從來不敢說自己了解杭州,隻不過工作生活久了,認識一些朋友,走過一些地方。可我連杭州話都不會說呢,怎麽敢自誇懂得杭州。

本文開頭提及的這篇文章從很多方麵,比如從地價、人口流入、人才吸引、民營經濟、新興產業等入手,論證杭州“正在無限靠近一線城市的身位”。其中談到的很多地方頗像那麽回事,杭州近年來取得的成績也確實令人矚目,但仔細推敲的話,還是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

雖然“杭吹”的話大家愛聽,也能增強杭州人的自豪感,但實事求是地說,吹過頭並不好。奮力爭先是好事,但無論從現實情況,還是從前瞻性來說,杭州還當不起一線城市的名頭。

杭州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審時度勢、保持優勢,做出正確選擇。

01

首先要知道一點,國內官方並沒有明確發布過所謂“一線城市”的定義或標準,而是用了諸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直轄市、地級市等不同的概念。

隻不過在民間或機構的表述中,基於人口規模、經濟體量和城市定位等不同角度,約定俗成地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列為一線城市。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行業,更多地從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來加以區分。其他的,還有使用新一線城市、準一線城市來稱呼那些經濟增速快、具有一線城市發展潛力大的地區。

前麵提到的這篇文章,就是從杭州一地塊樓麵價突破新高,以7.74萬元/平方米的價格超越廣州地王的價格,而把這作為杭州已經堪稱一線城市的標誌性事件。

不否認地王的風向標作用,畢竟樓市價格的高低,從側麵反映了所在地區的經濟能力與消費水準。換言之,房價不會脫離當地的經濟實力而長久維持。不過也要看到,地王畢竟隻是一種極端表現,而不是普遍狀況。其中難免有虛高泡沫的成分,即便沒有,反映的也是最具經濟實力的一小部分人的購買能力。

實際上,根據中指研究院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3月),杭州的新建住宅均價是30711元,二手房均價是34493元(注意不是樓麵價),這是比較真實的市場情況。哪怕考慮到不同區塊、不同樓盤的價格區別,能賣到10萬元/平方米以上的樓盤並不多。

從個人感受來講,杭州這幾年的房價是在下跌的。

我有一套房子本來想置換新房,一開始的掛價和最近中介跟我講的小區同戶型的成交價,價差超過百萬。有些朋友還知道我的一樁笑料:3年前賣掉一套小房子,沒有連車位一起賣,結果當時30萬元買的車位,現在價格還不到20萬元。

我還知道,有朋友在價格高位時買到房子,現在要出售的話,已經實打實虧了。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我要說的並不是杭州的房價對比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仍有差距,而是說,拿房價來作為判斷是否算一線城市的標準,讓人感覺不無荒誕。

雖說大城市由於機會多,吸引人才紛紛湧入,房價自然會更高一些,但不能說,房價上去了才是一線城市。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宜居宜業、讓人有奔頭是不可或缺的標準。如果在這個城市無論怎麽打拚,房子都讓人望洋興歎,其吸引力肯定是要打折扣的。

就房價這點來講,我反倒覺得,杭州還是不要向一線城市看齊為好。

02

房價以外,杭州在經濟體量、國際化水平、交通樞紐、醫療教育資源等方麵,距離現有的一線城市,還是有不小的差距。這也是杭州不能過於自誇的地方。

經濟體量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核心指標。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GDP十強城市中,杭州GDP為2.19萬億元,排名第八,不僅離上海這個唯一的“5萬億”城市仍有很大差距,在“2萬億”城市俱樂部中,杭州和排名第六的蘇州也還有近5000億的差距。

更要看到,排在杭州後麵的“追兵”武漢,GDP總量和杭州的差距僅有幾百億。以經濟體量來說,如果杭州可以算得上一線城市,那排在前麵的重慶、蘇州、成都,豈不是更有資格講自己是一線城市?

杭州的經濟結構也存在隱憂。2024年杭州經濟增速為4.7%(有2023年GDP核增導致基數變大的原因),低於預期,也低於全國增速(5%)。在投資、消費、外貿“三駕馬車”中,杭州的投資、消費都表現不算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9%,低於全國(3.2%)6.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8%,低於全國(3.5%)0.7個百分點。作為“電商第一城”,杭州消費略顯疲軟,頗讓人意外。

所以,別看前陣子全國各地刮起一陣“向杭州看齊”的旋風,地方主政者恐怕也挺焦慮。杭州湧現DeepSeek等“六小龍”等企業固然亮眼,這表明杭州的科技經濟取得不俗成績,但也要看到,目前人工智能產業的潛力尚未發揮出來,尚不具備規模效應,對當地GDP的貢獻不大。這也說明,杭州的經濟結構存在短板,傳統產業轉型仍需發力(杭州製造業不強是老問題了),數字經濟(占比28.8%)發展勢頭雖好,但也不能獨挑大梁。

至於杭州的國際化程度,因為靠近上海這個經濟中心,跨國公司總部顯然不會落戶杭州,這就不用多說了。

還有像國際航班,對比一線城市杭州也有很大差距。就舉個例子,杭州人飛往國外城市,經常要費勁巴拉地跑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而不是到蕭山國際機場。很簡單,國際航班還是浦東機場多啊。比如飛日本城市,到浦東機場的時間,都夠飛一趟大阪了,可就是沒辦法。

說起高校資源,杭州人更是滿眼是淚。放眼整個浙江,也隻有浙大一所985、211,在全國都是墊底。而“杭州人自己的大學”呢,有幾個說得上來?杭州師大是一所,城市學院前麵還有浙大的名頭。難怪說起老杭大並入浙大一事,杭州人至今悔恨不已。有一次到薑亮夫、夏承燾等名家住過的杭大新村參觀,說起鼎盛時期的杭大,同行諸位仍然唏噓不已。

從這些核心指標考察,硬要說杭州是一線城市,不免過於牽強。

03

講完這些,我還想說一個細節。一線城市,自然也要有一線城市的文化底蘊。在這方麵,有著千年悠遠人文傳統的杭州,自然不輸於任何城市。但我要說的不是曆史,而是當下。

前些天,我的朋友賈布在“冰川茶館”(冰川朋友們的微信群)丟了一個她製作的視頻鏈接,介紹上海4月必看的展覽。

我數了一下,不完全統計,上海4月份的展覽活動(包括仍在展覽)有上海博物館的印象派大展(有莫奈、梵高作品),龍美術館的天地大觀展覽(包括了甲骨文、青銅器等珍藏),劉海粟美術館的建館三十周年紀念展(包括了文征明、唐寅、仇英、八大山人、吳昌碩等人作品),上海曆史博物館的覺醒珠寶展(包括拿破侖加冕時王冠上的金葉子),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的古埃及大展(這個就不用介紹了),以及陳逸飛回顧展、黃永玉新作展、貝聿銘建築手稿展……

這些展覽,無論從作品、文物的級別還是展覽的頻次,都讓人豔羨不已。杭州如今也有很多展覽活動,比如我前些天剛去過的位於下沙奧萊美術館的《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就很讓人震撼,但和上海比起來,杭州在這方麵確實一時還難以超越。

這不僅是區位差別,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有上海這麽強大的存在,杭州即便不甘淪為“後花園”,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也難以趕上。

說到這,想起本文開頭提及的公號文章,裏麵提到杭州的人口淨流入已經超越北京和上海,而且正在反向吸引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人口。杭州近幾年人口呈現淨流入(2024年人口增量10.2萬)是不錯,而上海常住人口出現微降(2024年常住人口減少7.19萬)也不假,但拿著百度地圖等機構發布的數據,就要說上海成了杭州最大的人才來源地,卻是有待商榷。

且不考慮統計口徑問題,上海雖坐擁複旦、交大等39所“雙一流”高校,但杭州憑借數字經濟產業優勢,仍能吸引部分畢業生跨城擇業,這很正常。況且這幾年杭州出台了不少針對大學生的落戶、補貼優惠政策,而上海由於是超大城市,人口規模是有政策限製的(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製在2500萬左右),一正一反,常住人口此消彼長也就不難理解。

但我更想說的是,上海和杭州原本就是常來常往,有些人從上海來杭州工作,有些人從杭州去上海工作,人才流動呈現出鍾擺效應,在統計上是不好區分的。

杭州有阿裏、螞蟻、網易等大廠,我就認識一些朋友是平時在杭州上班,周末回上海生活的。還有些朋友,從大廠辭職後,該回哪裏就回哪裏去了。所以,不必把這太當回事,驚呼什麽杭州在虹吸一線城市人口,甚至把這當做杭州儼然超越一線城市的論據。

04

我所講的這些,當然不是在打擊有些人的積極性,而是想說,杭州目前還當不起一線城市,也不必要太去在乎自己是不是一線城市。從王國平書記主政杭州到現在,經過二十來年的發展,杭州已經完全改天換地,變得越來越好。

我2006年左右來杭州的時候,文三西路、古墩路再過去的地方還有一大片農民房,西溪濕地也剛在開發之中。晚上睡覺的時候,還能聽到蛙一片聲。有一次從市區過四橋(複興大橋)去吃飯,隻見到處是工地,塵土飛揚。

有一段時間我住在蕭山湘湖邊,一開始去那裏,要穿過一片農村,路麵坑坑窪窪,不小心就走錯路,拐到不知名的鄉村小道。後來冠山隧道開通,才可以從中河高架直接前往新居。對了,那時候的湘湖遠遠沒有現在這麽大的麵積,當年的一大片農田、花圃,如今都已經成了湖麵。

我來杭州的時候,一條地鐵都沒有。記得有一年本地媒體討論要不要建地鐵,還有專家建議不要太超前建設雲雲。當時也覺得,杭州城區就那麽大,建地鐵有啥用啊。我查了一下,我來杭州的2006年,常住人口是773.1萬人(傳統主城區人口才不到200萬人),而截至2024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達到1262.4萬人,這18年的時間裏,杭州常住人口多了將近500萬人,說是再造一座城市也不誇張。

以25年的時間段來看杭州城市發展,可以得出一個明顯結論:杭州這些年的變化,比過去一千多年加起來還要大。有一則傳言一直被人提起,說尼克鬆1972年到訪杭州後留下一句話,“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也有親曆者證明這是謠傳。不過,與其把這句話記在尼克鬆頭上,不如說這是那時候市民對杭州城市建設的評價。

曾經的杭州城區,確實是破破爛爛的,連馬路都修不好。我以前從文三西路到體育場路的報社上班,開車要經過文三西路、環城北路、體育場路等主幹道,三天兩頭就會碰上路麵維護,整個馬路就像打補丁一樣,而且維護好了後,還是坑坑窪窪、顛顛簸簸的。

現在呢,連我這個在杭州住了那麽多年的人,也數不清有多少高架橋、立交橋和隧道了,亞運會開幕前,整個城區也是煥然一新。

對杭州人來講,杭州是不是一線城市,又有多重要呢?隻要這座城市是友好的、開放的、宜居的,來這裏就業或創業的人,真實感受到政策的公平對待,感受到城市的溫暖友善,又有誰會在意是不是一線城市。

就經濟發展而言,杭州最大的財富就是占GDP比重超過60%、創造了85%以上就業的民營經濟;就創新創業而言,杭州最大的財富就是擁有一批頭腦清醒、務實肯幹的公務員隊伍;就城市生活而言,杭州最大的財富就是世間少有的藏於市區的山山水水……

“城市即人”,而人最重要的是價值的自我實現。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重要功能是幫助人實現自我,所以,是不是一線城市沒那麽重要,一座城市有沒有人文溫度,才是最重要的。

杭州,要有趕上一線城市的雄心,但不能有以一線城市自居的虛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