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喪母,15歲輟學,“天崩開局”的800億女首富

今年3月末,一則關於藍思科技赴港IPO的公告,將沉寂已久的“玻璃女王”周群飛再次推向聚光燈下。

因為消息公布第二天,藍思科技A股股價就大跌8.16%,投資者的反應頗為複雜:

一方麵,人們擔心港股上市可能稀釋藍思的A股估值,同時質疑藍思再融資的必要性——畢竟其2021年募資的150億元定增中,仍有近40億元趴在賬上未動用。

另一方麵,作為藍思科技的創始人,周群飛從一個15歲輟學、靠2萬港幣起家的湖南山村女孩成為如今“果鏈三巨頭”之一的掌門人,她與企業的命運起伏一直與蘋果深深綁定。

而在這一次的輿論中心,重新審視“果鏈”公司在轉型浪潮中的處境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當智能手機紅利見頂,曾經依賴蘋果高速成長的廠商如何尋求新的出路?

要思考這幾個答案,我們不妨從周群飛其人聊起。

“玻璃女王”往事

周群飛的傳奇創業史,宛如一部充滿波折的勵誌劇本。

她出身湖南湘鄉一個貧困山村,5歲時母親早逝,父親因意外失明,15歲初中尚未畢業便輟學外出打工,人生仿佛“電視劇般的天崩開局”。

南下廣東成為她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

當時,周群飛輾轉來到深圳一家名為澳亞光學的工廠當流水線女工,她白天打工,晚上就去夜校上課,學會計、電腦、報關,甚至消防證書,不管用得上用不上,都拚了命去學。

她說:“我不想一輩子站在產線上。

憑借著“不服輸”的勁頭,這位工廠裏的“卷王”很快脫穎而出,沒多久就感到在流水線上學不到新知識,毅然提出辭職。

這一辭,卻意外得到廠長賞識,被委任了絲網印刷車間主管的新職務。

也是在這期間,工廠的負責人突然離職,其他員工紛紛開始另謀出路,22歲的周群飛卻挺身而出對老板說:“這個廠你給我,盤不活損失算我的,盤活了工資你看著給。”

就這樣,她接管了瀕臨倒閉的車間,用了三年時間將其經營得有聲有色。

在工廠打工數年後,周群飛迎來了第二個命運轉折點——自主創業。

由於在經營理念上與老板產生分歧,1993年她決定另起爐灶,帶著2萬港幣積蓄,聯合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和堂妹等親友,在深圳郊區租下一套簡陋的農民房開始創業。

創業初期條件極為艱苦,全家人吃住都在那套“三室一廳”的出租屋裏,白天客廳裏擺滿了印刷機當作生產車間,晚上男女工人分別擠在臥室休息。

最初的小作坊主營絲網印刷業務,後來慢慢拓展到手表玻璃製造。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周群飛一步一個腳印積累客戶和經驗,將家庭作坊逐漸做大。

而真正令周群飛事業騰飛的是第三個轉折點:從手表玻璃跨界到手機玻璃的技術突破。

2001年,一位朋友在聚會上談到TCL公司需要設計翻蓋手機屏幕的訂單,周群飛敏銳地捕捉到其中機遇,主動承接了這項業務。

她大膽將手表玻璃的精密工藝創新性地應用到手機麵板製造上,成功用玻璃屏取代了當時常見的有機塑料屏幕。

全球第一款采用玻璃屏幕的手機由此誕生,這一創舉迅速打開了市場局麵。

憑借出色的工藝,周群飛拿下了中興、康佳等國產手機廠商的訂單,藍思科技(彼時公司前身)在手機玻璃蓋板領域站穩了腳跟。

可以說,周群飛抓住了功能機向觸屏機過渡的時代風口,憑借技術實力踏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隨後,智能手機時代大幕開啟,周群飛迎來了命運的第四次垂青。

2007年,蘋果公司在為初代iPhone尋找屏幕供應商時,原合作夥伴因技術不過關而告吹。

周群飛聞訊後率領團隊夜以繼日攻關,甚至親自參與車間清潔和設備調試,以滿足蘋果近乎苛刻的認證標準。

最終,藍思科技成功通過審核,成為蘋果首批核心屏幕供應商之一。

拿下蘋果訂單的那一刻,周群飛和藍思科技正式踏上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借著iPhone全球熱銷的東風,藍思科技的業績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

2011年公司營收還隻有60億元,到了2024年已飆升至698.97億元,13年增長了十餘倍。

憑借與蘋果的合作,藍思科技一舉躋身消費電子供應鏈的頂級梯隊。

這一時期,周群飛的個人財富也隨之水漲船高。

2015年3月,藍思科技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首日股價即暴漲,此後連續8個交易日一字漲停,市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同年胡潤女富豪榜公布,周群飛以500億元身家問鼎中國女首富,成為榜單有史以來第四位登頂的中國女性。

而前不久公布的《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上,周群飛上榜身家為800億元,仍繼續穩居“湖南首富”之寶座。

個人奮鬥與時代紅利在此刻交匯:周群飛用勤奮和膽識抓住了智能手機浪潮帶來的巨大機遇,將一家家庭小廠發展成蘋果產業鏈中的關鍵企業,她本人也借此實現了命運的逆襲。

“果鏈”,卻成枷鎖

在中國製造業中,“果鏈”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存在,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蘋果產業鏈中的設備組裝企業,比如大家熟知的富士康就是“果鏈”的一員。

在蘋果公司的“美國研發-全球供應-中國組裝-全球銷售”的供應鏈模式帶領下,我國一批設備公司在此期間發展壯大。

然而近些年,“果鏈依賴症”逐漸在時代轉型中顯現出其弊端。

在藍思科技的發展中,這種情況就如影隨形。

作為蘋果幾乎每代iPhone、iPad產品玻璃蓋板的核心供應商,藍思科技借助蘋果的東風取得了爆發式成長,但也因此與蘋果的命運深度綁定,同呼吸共沉浮。

首先,過度依賴蘋果使藍思的營收結構長期失衡。

根據藍思科技最新發布的2024年財報,智能手機及電腦類業務收入高達577.54億元,占總營收的82.63%。

在公司前五大客戶中,第一大客戶貢獻了49.45%的業績,雖然財報未披露客戶名單,但根據以往經營數據不難推測,這“一半營收的來源”正是蘋果。

換言之,截至2024年底,蘋果依然為藍思科技貢獻了將近一半收入。

相比之下,第二、第三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僅有23.36%和3.15%。

盡管藍思近年努力拓展其他客戶,蘋果收入占比從2022年高峰時的70%以上降至2024年的五成左右,但“大客戶依賴症”仍舊明顯。

失衡的客戶結構,讓藍思的發展高度仰仗蘋果的臉色——蘋果風光,藍思便隨之輝煌;蘋果一旦遇挫,藍思難免跟著受傷。

事實也是如此:

2016年,iPhone銷量首次下滑,藍思歸母淨利潤大降21.98%,營收也下滑了11.56%;

2018年蘋果手機出貨疲軟,藍思當年淨利潤同比暴跌68.9%,扣非後甚至虧損4億元;

2024年蘋果新品創新乏力、市場預期轉淡的背景下,藍思科技股價於蘋果秋季發布會前後短短兩個月暴跌了25%,市值蒸發約250億元。

這種高度同步性,讓藍思幾乎成為蘋果業績的放大鏡。

更大的隱憂在於,與蘋果深度捆綁的發展模式,令藍思科技不得不承擔巨額的資本開支和日益走低的利潤率。

為了緊跟蘋果的步伐和訂單需求,藍思多年來投入重金擴充產能、購置先進設備,可謂“重資產壓上”。

公司固定資產規模已從2016年的109億元猛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366億元,增長逾三倍。

截至2024年9月,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達到45%,資產減值損失也飆升至6.29億元(上一年同期僅1.12億元)。

這種大手筆投資擴張在蘋果訂單充足時當然助力業績騰飛,但一旦有朝一日蘋果將藍思“踢出局”,這些沉重資產就可能變成巨大的負擔,觸發資產減值風險。

同時,大規模資本開支推高了折舊攤銷等成本,直接壓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財報顯示,藍思科技的毛利率已從2015年的23.84%一路下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5.89%,淨利率也從8.95%降至5.26%。

因為蘋果吃飽,但也被蘋果餓著——過度依賴單一大客戶,嚴重削弱了藍思的議價能力和利潤空間。

當蘋果自身增長放緩、開始向供應鏈轉嫁壓力時,首當其衝的就是像藍思這樣緊跟其步伐的供應商。

“果鏈”枷鎖並非藍思科技一家的困局。

蘋果強勢主導產業鏈的模式,使眾多供應商都嚐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滋味。

近年來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歐菲光:這家昔日靠攝像頭模組打入蘋果供應鏈的公司,一度營收規模逼近500億元,與如今藍思科技的體量相仿。

2020年7月,歐菲光被美國商務部宣布列入實體清單成了“脫鏈”的導火索,當年9月1日,“蘋果將歐菲光從其供應商名單中剔除”的消息傳出。

2021年3月16日,歐菲光正式公告,與特定客戶計劃終止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購關係。

這個“特定客戶”,就是蘋果。而失去蘋果訂單的歐菲光也頓時元氣大傷。

2019年蘋果業務為歐菲光貢獻了116.98億元收入,占總營收的22.5%;這一大塊業務說沒就沒,無異於釜底抽薪。

消息公布後的短短八個月內,歐菲光股價從高位23.63元狂瀉一半以上至10元出頭,市值縮水逾270億元。

沒有了蘋果光環加持,這家曾經的“果鏈新星”業績斷崖式下跌,當年淨虧損高達19-27億元。

歐菲光的遭遇印證了產業內流傳的一句話:“蘋果拋棄誰,誰就要掉一層皮。”

“成也蘋果,敗也蘋果”,對於過度依賴蘋果的企業來說絕非危言聳聽。

藍思科技固然尚未麵臨被蘋果拋棄的局麵,但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使其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深究這種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原因,不難發現是蘋果對供應鏈強勢掌控力所導致的一種“危險分工”。

蘋果公司巧妙地將重資產、低利潤的製造環節留給供應商,而自己則專注於掌握高利潤的設計、研發和渠道。

長久以來,蘋果產品都是“加州設計,中國組裝”,價值鏈上的大頭利潤盡數被蘋果賺取。

蘋果對供應鏈的主導權還體現在技術和產能方麵。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蘋果每年上百億美元的資本開支,有75%以上都用於采購生產設備和軟件。

但蘋果自身幾乎沒有工廠——這些設備實際上是提供給供應鏈廠商使用的。

例如,為推動iPhone采用金屬機身,蘋果曾在2012年前後買下了當時市麵上幾乎所有高端CNC數控機床(單台價值高達100萬美元),然後分批送給合作供應商使用。

蘋果的“慷慨”換來的是更大的控製權:供應商用蘋果提供的設備生產,那麽這條產線隻能服務蘋果,不能給其他客戶代工。

通過這種方式,蘋果在保障自身產能和工藝領先的同時,也將供應商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可以說,蘋果既是供應商的“衣食父母”,也是嚴格的“監工者”。

遠在大洋彼岸的庫克隻需一個電話,就能調動十幾萬中國工人連夜加班裝配iPhone;但同樣的,蘋果總部的工程師也會盯緊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指標,確保供應商毫無偏差地執行蘋果的意誌。

由此可見,在蘋果強勢而精密的產業鏈管理下,像藍思科技這樣的供應商雖然分享了蘋果崛起的紅利,卻也不得不接受利潤被壓榨、戰略受掣肘的現實約束。

這種結構性的困局就是所謂“果鏈宿命”——蘋果這輛快車,車外的人想進去,車裏的人也有自己的憋屈。

周群飛想必也深知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對藍思來說,唯有打開新的增長空間,才能設法降低對蘋果的單一依賴。

新的增長機會何在?

其實早在數年前,周群飛就開始為藍思科技謀劃“第二增長曲線”,布局蘋果業務以外的新興產業賽道。

特別是最近兩年,在人工智能新潮湧動的大背景下,藍思科技加速擁抱AI硬件、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等領域,希望借此擺脫過往過於單一的業務結構。

新能源車領域是藍思科技最早開始耕耘的新戰場。

早在2015年,藍思就前瞻性地介入了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研發車載玻璃及組件等產品。

經過多年投入,如今藍思科技的車載業務線已相當豐富——從汽車中控屏的結構件和組裝,到儀表盤麵板、B柱C柱智能飾件、車窗玻璃、充電樁外殼、車載無線充電模組等等,都有所布局。

根據其2024年年報,藍思科技智能汽車及座艙業務板塊收入已達59.35億元,占總營收的8.49%,同比增長18.7%。

目前藍思已與超過30家車企建立合作關係,其中不乏特斯拉、寶馬、奔馳、大眾、蔚來、理想、比亞迪等國內外知名汽車和新能源企業。

不過,由於進入汽車供應鏈需要較長的認證周期,藍思在該領域的投入回報還處於釋放前期,目前汽車業務營收占比尚不足一成,毛利率僅約10.17%(低於公司平均毛利水平)。

除了汽車,藍思將目光投向了更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硬件浪潮。其中,人形機器人和AR智能眼鏡是兩個引人注目的方向。

2023年以來,全球掀起了新一輪AI熱潮,特斯拉、Figure等公司紛紛發布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國內創業公司也爭相加入。而藍思科技則悄然成為了一些明星AI產品背後的關鍵供應商。

2024年1月21日,藍思科技與國內創業公司智元機器人在長沙舉行“靈犀X1”人形機器人的套餐交付儀式,宣布成功批量交付該款機器人所需的若幹核心零部件。

據介紹,藍思科技深度參與了靈犀X1機器人關鍵關節模組、DCU控製器、OmniPicker機械手爪等部件的生產組裝和測試。

換言之,從“玻璃”跨界到“機器人的關節和大腦”,藍思已經邁出了驚喜的一步。

盡管當前人形機器人更多麵向工業場景,距離走入家庭、醫療等民用市場尚需時日,但藍思提早卡位這一前沿領域,無疑為未來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同樣令人稱道的還有藍思科技在AR眼鏡領域的突破合作。

2024年2月18日,杭州餘杭的一場發布會上,新銳AR企業Rokid的創始人戴上自家AR眼鏡,來了一場“無紙化演講”:

隻見他輕點戒指,眼鏡鏡片上便浮現提詞界麵,跟隨演講節奏滾動,引發全場驚歎。

這段酷炫的黑科技演示登上了央視、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使AR眼鏡這一概念迅速出圈。

鮮為人知的是,這款引發轟動的Rokid AR眼鏡背後,也有藍思科技的重要貢獻。

就在演示幾天後,2月23日藍思科技與Rokid聯合發布聲明,宣布達成戰略合作:藍思將為Rokid Glass AR眼鏡的量產提供全鏈條支撐。

作為Rokid眼鏡的核心供應商,藍思負責提供包括光學組件、整機組裝在內的一係列服務。

這意味著藍思科技正式切入了AR穿戴設備這一新興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AR/VR設備被視為下一代計算平台,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後的消費電子新風口。

過去一年,國內已有包括星紀魅族、雷鳥、影目、Rokid、Nreal(現XREAL)等廠商陸續發布AI/AR眼鏡產品,就連百度、字節跳動、華為等互聯網與科技巨頭也紛紛下場布局。

這些跨界投入表明,藍思科技正努力從一個消費電子零部件供應商,向更全麵的智能硬件製造商轉型。

周群飛不希望藍思的技術能力僅僅服務於蘋果一家公司,她希望將公司的製造優勢複製到更多蓬勃興起的新產業中去。

當然,轉型之路從來都充滿挑戰。

盡管藍思在多個前沿領域開花結果,但新業務目前對業績的貢獻仍相對有限。

2024年全年,藍思科技傳統的智能手機/電腦業務仍貢獻了82.63%的收入,蘋果相關銷售額接近總營收的一半,新布局的業務板塊總體尚處於“植樹”階段,未能與主業比肩。

前路漫長,在所有熱鬧話題退去之後,藍思科技新業務的商業化之路依舊需要耐心耕耘。

不過,對比幾年前“所有雞蛋幾乎都在蘋果籃子裏”的狀況,如今藍思科技至少已經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更可貴的是,這一轉型求變的趨勢並非藍思一家公司獨有。

近兩年,在消費電子市場整體低迷、“蘋果依賴症”難解的背景下,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等蘋果供應鏈龍頭企業紛紛尋求跨界轉型,希望培育新的業績增長引擎。

從眾多“果鏈”企業的選擇來看,智能汽車、智能硬件、AR/VR乃至光伏等業務,已成為它們重要的發力方向。

目前來看,有的公司轉投新能源車領域後業績有所提升,有的布局VR/AR產業卻進展不如預期。

但總體而言,中國的“果鏈”企業正在集體嚐試從過去單純依附大客戶的模式中走出來,探索更自主、更多元的未來。

正如有人戲言:“過去隻有攀上蘋果這棵大樹才算抱上金飯碗;而現在,中國供應鏈企業也在努力種自己的樹。”

從“跟隨者”到“弄潮兒”,中國製造正在利用AI時代的新機遇,實現從配套者向引領者的角色轉變。

結語

站在今天的時間節點回望,周群飛帶領下的藍思科技正處於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過去十多年,中國有一批像藍思科技一樣的公司依靠蘋果高速成長,在資本市場上獲得了豐厚回報,也推動了中國製造業水平的提升。

然而,過度依賴單一客戶的隱患始終存在,當外部環境變化時,這些企業往往難以獨善其身。

此次赴港上市被視作周群飛為此做出的又一次努力——如果不打開新的增長空間,業績和心理上的壓力將始終如影隨形。

對於藍思科技和有著類似處境的中國“果鏈”企業而言,這場從“果鏈宿命”到“AI風口”的突圍之戰才剛剛開始。

未來,他們能否開辟出全新的增長曲線,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占據更重要的一席?

這既取決於時代浪潮的走向,更取決於他們自身持續創新、勇於轉型的決心與能力。

可以肯定的是,懷揣著從跟隨到引領的夢想,周群飛和藍思科技已經踏上了再次出發的征程。

祝福藍思科技,祝福中國製造業。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