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錘的東南亞,不敢“報複”

在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打擊下,東南亞各國選擇談判而非報複,希望避免貿易戰擴大。

越南積極與特朗普通電話,並表示“願自降關稅至零”,柬埔寨承諾大幅削減自己對美國商品的關稅,泰國也急忙表態願與美國對話。上述三國期望通過主動釋放善意,獲得美國的“優待”。

然而,新加坡總理已明確表示: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時代已經結束,投資者需要為一個更加保護主義、更加危險的世界做好準備。對於依賴東南亞供應鏈的美國企業和全球投資者而言,這場貿易風暴的影響才剛剛開始顯現。

東南亞成為關稅風暴最大受害者

多年來,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等國家一直致力於將自己打造成"下一個中國",生產箱包、電子產品、鞋子和汽車零部件,這些產品最終銷往美國。特朗普總統周三對東南亞國家征收最嚴厲的關稅後,這種情況即將改變。

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的情況下,這一消息對依賴該地區工廠的美國公司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一些人不禁要問:現在該怎麽辦?

媒體援引野村證券(Nomura)日本以外亞洲地區首席經濟學家Sonal Varma表示:"這比我們大多數人預期的要糟糕得多。"

東南亞國家遭受了出人意料的嚴厲關稅懲罰。越南和柬埔寨分別麵臨46%和49%的新關稅,而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也分別被征收36%和32%的關稅,這些是全球範圍內最高水平的關稅稅率之一。

談判而非報複:越南和柬埔寨們的生存策略

與中國選擇立即反擊不同,東南亞國家紛紛表示願意與特朗普政府進行談判,以避免關稅對其經濟的重大打擊:

越南

麵臨46%的對等關稅,是除柬埔寨外亞洲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越南總理召開緊急內閣會議討論應對措施,並表示願意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增加進口,越南領導人To Lam與特朗普進行了"富有成效"的通話,雙方計劃會麵。

柬埔寨

麵臨49%的對等關稅,是亞洲經濟體中受到最高關稅的國家。

柬埔寨承諾削減對美國商品的關稅並促進對美國產品的進口。

泰國

麵臨36%的對等關稅,美國是泰國最大的出口市場。

泰國政府強調準備與華盛頓"進行對話"並展開談判,同時鼓勵企業"尋找新的潛在市場"以應對關稅衝擊。

印尼

麵臨32%的對等關稅。

印尼承諾放寬貿易規則,並將派代表團下周前往華盛頓進行談判。

馬來西亞

麵臨24%對等關稅。

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表示將繼續與華盛頓接觸尋求公平解決方案,並與東盟其他成員國協調集體應對關稅問題。

菲律賓

麵臨美國17%的對等關稅,低於泰國和越南。

已有企業計劃將部分生產從泰國和越南轉移到菲律賓以規避更高關稅。

新加坡警告:規則時代已終結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周五發表了引人深思的講話,他警告說全麵爆發全球貿易戰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基於狹隘的自身利益行事,並使用武力或壓力來達到目的,"他說,"這就是我們當今世界的殘酷現實。"

黃循財表示,美國"對等關稅"的落地標誌著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時代的終結,全球正進入一個更加任意、更加保護主義和更加危險的新階段。他指出,美國不再推動多邊貿易規則,轉而推行按國別征收"對等關稅"的新政策,這等於徹底放棄了WTO框架。

雖然新加坡被列入基礎等級,麵臨10%的關稅,目前直接影響有限,但黃循財表達了對未來的深刻擔憂。他表示,如果其他國家效仿美國,采取單邊主義貿易政策,小國將麵臨被邊緣化的風險。他進一步警告,隨著各國可能對美采取報複性措施,全球性貿易摩擦爆發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貿易與投資將受損,全球經濟放緩,而新加坡將因高度依賴貿易受到更大衝擊

黃循財還將當前局勢與1930年代作了不祥的比較,當時貿易摩擦不斷升級,最終引發武裝衝突並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大多數國家不同,新加坡明確表示不會對美國采取報複性關稅措施。

供應鏈重構迫在眉睫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依賴東南亞供應鏈的美國企業造成了重大打擊。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美國商業人士如Patrick Soong已經在考慮將生產從泰國和越南轉移到關稅較低的菲律賓(17%)。

運動服裝製造商受到了特別嚴重的影響。據監管文件顯示,約有一半的耐克品牌鞋和39%的阿迪達斯鞋在越南生產,越南是這兩家公司最大的鞋類供應商。投行Jefferies的分析師估計,美國服裝市場隻有約2.5%、鞋類隻有1%是在國內生產的。根據越南紡織服裝協會的數據,去年越南出口了440億美元的紡織品,美國是其最大市場。

關稅消息傳出後,全球市場已經蒸發了數萬億美元的市值,並引發了廣泛的經濟衰退警報。盡管與越南可能達成協議的消息提振了耐克和露露檸檬等美國運動服裝製造商的股價,但投資者需要認真評估未來全球貿易格局的深刻變化。

在貿易保護主義席卷全球之際,投資者應當密切關注各國與美國的談判進展,並重新評估依賴東南亞供應鏈的公司的長期前景。正如新加坡總理所警告的那樣,我們可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全球貿易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基於規則的體係已經被更加任意和保護主義的策略所取代。

不反擊,就有用麽?

當東南亞國家選擇以退讓換取談判空間時,美國商務部卻在周六宣布對越南鍍鋅鋼產品加征最高88.12%的反傾銷稅。這一消息再次印證了新加坡總理的警告:規則崩塌的時代,妥協未必能換來對等善意

正如玉淵潭天在周六評論文章中指出,美國的談判套路基於“杠杆原則”,即掌握對方迫切需要的資源或需求,並通過製造壓力迫使對方讓步。但凡被加征“對等”關稅的國家透露出試探、猶豫,甚至給予妥協,換取美方關稅減免的意思,就相當於在談判中,親手遞給了美國可以用來對其施壓的“杠杆”。

供應鏈重構的代價已無法回避——無論是東南亞工廠的訂單流失,還是美國企業被迫承擔的成本飆升,都在加劇全球經濟的裂痕。

麵對特朗普政府“以關稅為談判籌碼”的強硬策略,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浮出水麵:不反擊,就有用麽?

當規則被武力替代、善意被視作軟弱時,或許隻有黃循財口中的“殘酷現實”能給出答案。

下一個被製裁的行業,會是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