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望京的一家魅KTV。視覺中國/圖
你有多久沒去過KTV了?
1995年,來自中國台灣的錢櫃落地上海,量販式KTV在中國大陸掀起流行風潮。KTV的霓虹燈牌占領城市大小商圈,麥霸們不論能力高低都要點一首《死了都要愛》。
這個曾深度嵌入80、90後生活的娛樂產業,在2015年後遭遇滑鐵盧,錢櫃、萬達大歌星、麥樂迪等耳熟能詳的品牌接連迎來閉店潮。“KTV9年倒閉7萬家”曾在2024年3月登上微博熱搜,網友感慨又一滴“時代眼淚”墜落。
然而,傳統KTV艱難求生之際,行業新勢力悄然崛起。2017年,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攜原酒店團隊逆勢入場,投資創立魅KTV。自2018年首店落地北京簋街後,魅KTV借助加盟模式快速擴張。
官網數據顯示,過去四年,魅KTV平均2.5天新增一店。目前運營門店687家,籌備門店146家,覆蓋全國超130座城市。
2025年,魅KTV開進中國香港,首店位於中環蘭桂坊。情人節開幕當天,魅KTV聯合創始人兼CEO湯紅偉同時宣布了母公司港股上市計劃。
KTV起死回生?
酒店老炮跨界創業
吳海做OTA(在線旅遊)起家,曾任攜程副總裁。在公眾印象中,他是個敢言的性情中人。2015年,他因寫公開信向總理“吐槽”營商環境問題而出圈,後受邀進中南海座談。新冠疫情期間,他積極為中小企業發聲,再次引發大量關注。
2006年,吳海創辦桔子酒店,這是他的第三次創業。那時,經濟型酒店風靡市場,桔子酒店靠設計和高品質脫穎而出,多次獲得“中國最佳設計師酒店”與“中國最佳精品酒店大獎”。
2017年2月,桔子酒店以36.5億元的價格被華住(Nasqad:HTHT, 01179.HK)全資收購。僅兩個月後,魅KTV成立。
被收購時,桔子酒店以直營為主,門店總數兩百多家(含在建)。當時吳海發文,把自己比做桔子酒店的“代孕媽媽”,出於對“真正母親”投資人的責任,選擇被華住收購,字裏行間充滿不舍與無奈。
獲得收購款後,他作為最大的LP(有限合夥人),與昔日老同事、朋友共同成立了一隻基金。魅KTV是這隻“老同事基金”投資最多的項目,核心管理團隊皆出身桔子酒店。魅KTV的總部落腳在吳海的老家江西瑞昌。
KTV看起來並不是一個創業的好選擇,行業早已過了最輝煌的時期。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KTV門店數量達12萬家的頂峰,隨後便急轉直下,2016年數量驟降60%。
在劉浩的記憶中,2005-2012年才是KTV的黃金時代。他在蘇州趕上了行業餘暉的末班車,之後擔任星聚會和魅KTV的運營區域總監,現從事KTV行業谘詢工作。
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2005年蘇州僅有2家大型量販式KTV,需排隊、交押金,還有低消。當年蘇州人均月收入約1300元,一次KTV消費就得200元。更別提北京的錢櫃常有明星現身,對大眾吸引力極大。
與此同時,頭部品牌的山寨店遍地開花。即便市場供應增多,行業營收仍相當可觀。
劉浩2010年入行時,KTV單店月營收過百萬元、利潤率超50%不成問題。高峰時段,單日現金收入逾十萬元,“每兩三天就得帶著保安去銀行存錢”。
2012年,業內黃埔軍校a gogo率先喊出上市宣言,其副總經理羅杭公開五年百家門店計劃,卻也直言,行業投資過熱,幾年內將會洗牌。
同年,政府部門開始嚴控“三公消費”,商務宴請、單位團建客群銳減。據《齊魯晚報》統計,政策實施後,KTV洋酒開瓶率下跌15%。
次年,“千團大戰”落下帷幕,價格透明化加劇市場競爭。此後,密室逃脫、劇本殺、手遊等新興娛樂業態出現,分流年輕消費群體,唱K逐漸褪去時尚光環。
“起初,團隊內部對跨界創業意見不一。”電話那頭,湯紅偉語速飛快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正在趕往機場的路上,準備參加次日上午的武漢馬拉鬆。這是他工作頻繁出差中始終堅持的愛好。
湯紅偉說,賣掉桔子酒店後,有KTV品牌尋求他們的投資,團隊隨即對行業頭部品牌進行了一番考察,發現“拿連鎖酒店的理念來看,KTV其實是門不錯的生意”。
原因之一是,KTV單店投資模型相較於酒店更具優勢。桔子酒店被收購時,單店投入約1500萬-2000萬元,回本周期約4年。而他們考察的KTV品牌,單店投資規模僅300萬-400萬元,一年半左右就能收回投資。
而且,酒店除了鍾點房外,一天基本隻能售賣一次房間。而KTV包廂以兩三小時為一個套餐,理想狀況下一天能賣5-6次。同樣是售賣空間,KTV相對輕資產,經營效益理論上更好。此外,團隊在連鎖酒店業積累的開發、設計、供應鏈等能力,都能複用。
2013年,遼寧大連一家紅極一時的好樂迪量販KTV 。視覺中國/圖
效率革命
湯紅偉及其團隊看中的是新型KTV小店模型,其縮減了麵積與房量,取消廚房,以鹵味等預製菜替代傳統餐飲供應,以此提高包廂周轉率。
過去主流KTV品牌大多采用大店模型,多為重資產直營模式,單店投資超千萬元,麵積1500平方米以上,包廂數量60間起步。
業內普遍認為,唱吧麥頌是小店模式的開創者。該品牌於2014年成立,主打“小快靈”模式,即門店麵積小、投資額低、成本回收快、選址靈活。官網信息顯示,唱吧麥頌的門店麵積在200-500平方米之間,投資額150萬元起。
“唱吧麥頌有點像KTV行業的便利店。”魅KTV深港戰區運營總監張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2011年,張近大學畢業後進入a gogo成為一名儲備幹部,那時他便留意到唱吧麥頌的崛起。但在他看來,唱吧麥頌裝修簡單,缺乏服務,與魅KTV的定位有所不同。
真正和魅KTV相似的是蘇州KTV品牌星聚會。其成立於2011年,到2017年底時,累計門店數量超過10家,基本跑通了小店模式。次年4月,魅KTV首店在北京簋街開業。
“小店的‘小’到底是多小?”湯紅偉說,團隊起初參照酒店經驗,認為多5間或10間房對經營沒什麽影響。首批魅KTV門店裏,既有二十多個包廂的,也有四十多個的。到了2019年,他們發現,四十多個包廂的門店經營狀況整體不佳。
“包廂數量增多,門店麵積增大,不僅造價成本提高,後期運營投入也隨之上漲,可除了大型節假日,四十多個包廂的門店業績與二十多個的幾乎無異。”
2020年,魅KTV內部定下新規,新開門店凡包廂超過三十間,需要湯紅偉特批。在湯紅偉的印象裏,他隻特批過兩家門店,分別位於呼和浩特和西寧,因為當地市場火爆。
在劉浩看來,KTV商業模式未變,都是靠售賣房間與酒水盈利。不過,不同模型在運營成本和盈利平衡點上差異顯著。大店運營成本高昂,月營業額或要到50萬元才能保本。但對於魅KTV和星聚會,保本可能隻需20萬元。
輕資產模型也意味著複製相對容易。2019年,KTV新勢力們開始加速擴張。
湯紅偉記得,大概是在2021年,魅KTV的門店數量超過了桔子酒店出售前的數量,當時沒覺得特別激動,但隨著門店數量不斷攀升,團隊的老同誌們也會“哇塞”,感慨過去從未想過會管理如此龐大的店麵體係。同年,魅KTV獲得紅杉中國數千萬元的A輪投資。
他也做起了曾經討厭的事,“逢大會必講價值觀”。以前在桔子酒店時,他最煩“價值觀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如今,他深刻體會到隻有價值觀一致,部門協作才順暢,企業未來才能走得遠。
2024年5月,唱吧麥頌CEO公開表示,全國簽約門店數量已達900家。據大眾點評數據,唱吧麥頌的人均消費平均比星聚會和魅KTV低10-20元。
星聚會官網顯示,截至2024年底,其全國覆蓋超120座城市,門店數量超過750家。
誰是加盟商?
湯紅偉透露,此前桔子酒店以直營店為主,業績表現出色,但仍難逃被收購的命運,規模不夠大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創立魅KTV時,團隊果斷決定采用加盟模式。
商海浮沉幾年後,常樂在2017年轉型成為KTV行業投資人。他既參與投資傳統KTV大店,也在2021年後參投過星聚會和魅KTV。
常樂是80後,身材高大,常年健身,梳著油頭,身著襯衣、西褲。他事業的起點是東南沿海一家KTV的服務員。
他加入星聚會和魅KTV的加盟商區域分組後,發現二者構成有很大不同。星聚會的加盟商來自各行各業,而魅KTV的加盟商大多來自酒店行業,他是其中唯一一個KTV從業者。
“魅KTV單店利潤率在35%左右,不同城市存在差異。”張近解釋酒店從業者願意加盟的原因——按照目前魅KTV最少350萬元的投資金額計算,投資一家連鎖酒店的資金,足以開設5-8家KTV。
不過,這兩年酒店生意下滑,加盟商構成也在變化。“其中不乏跨行投資者,如日化企業老板和小型房地產商。”湯紅偉說。
常樂表示,收益率相對穩定是吸引他加盟的主要原因。“現在早就不是一夜暴富的時代了,對於手裏有點閑錢的中小老板們而言,投資KTV遠比購買理財產品更劃算。”他透露,其參投的幾家魅KTV門店利潤率在30%-35%,星聚會也差不多。
兩家KTV品牌的加盟政策也大同小異。魅KTV加盟店大小通常為600-800平方米,總體投資預算約為350萬-550萬元。品牌依據門店流水,向加盟商收取品牌管理費與技術使用費,前兩年按6%收取,第三年起調整為8%,每月係統自動扣除。兩家品牌也都會向加盟店委派店長,負責門店運營管理。
在新勢力的裹挾下,傳統KTV大店在夾縫中艱難求生。
“現在傳統大店利潤率超過20%都算好的,有一半都是在保本線上徘徊。”常樂參投的傳統大店也是區域連鎖KTV品牌,頂峰時門店數量達二十餘家,可在過去四年,數量收縮近一半。
這家KTV包廂數量多達57個,店內裝修極具古典韻味,亭子、壁燈、屏風等布置處處彰顯出不菲的投入。常樂拍著牆麵感慨道,傳統大店裝修起碼得半年以上,“這都是實打實的鋼材,好東西就是過了10年都不顯舊。”而現在的新型KTV采用模塊化裝修,工期隻需三個月。
擁有規模優勢的KTV品牌會獲得更低的供應鏈成本。常樂以KTV常見的喜力啤酒舉例,他參投的傳統大店,拿貨價格比魅KTV和星聚會要貴15%以上。
他打算年底與房東協商,若能少租一半麵積,這家大店還能再堅持經營三年。否則,撐不過兩年。除非在此期間,能將隔壁兩家傳統大店熬垮,憑借分流過來的客流,或許還能多維持一段時間。
但這似乎也隻是美好的設想。
“現在的大店一旦把業績做起來,星聚會等品牌馬上會在旁邊開店。”一位在KTV行業浸潤超十年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此一來,大店業績被拉低至平均值,便沒多少利潤可賺了。
此外,他還發現市麵上出現了大量翻牌店,即品牌加盟商選擇停止加盟,改名經營。“(翻牌店)今年會越來越多,同質化競爭嚴重”。
短兵相接
傳統KTV被“卷飛”後,如今新型KTV也進入廝殺階段。
在劉浩看來,目前星聚會和魅KTV實力相當,難分伯仲,但優質位置資源有限。“現在就是在搶市場,構建規模壁壘”。
湯紅偉解釋,魅KTV的目標物業是購物中心,一家購物中心可以招商20家餐飲,但KTV卻隻引入一家,且租約往往長達8-10年。所以一旦錯過合適場地,可能就會錯失機會,或者再等5-10年。
兩家品牌的競爭激烈程度,已近乎短兵相接。
在深圳羅湖萬象城商業區的金豐城大廈,魅KTV開在2樓,星聚會設在3樓。從樓外望去,兩家招牌上下疊放,唯一的區別是,魅KTV的招牌更大。
這家魅KTV店長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兩家店甚至是在2022年6月的同一天開業。雖然他說話時麵色平靜,但他對樓上的店內配置及經營情況如數家珍。
在競速開店的過程中,同一品牌也會出現左右互搏的情況。
廣州琶洲島呈帶狀分布,東西長約8.5公裏,但自東向西就分布著3家魅KTV,其中最近的兩家,步行距離僅1.3公裏。
其中一家門店店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三家店的店長會私下溝通,避免惡性競爭,不打無謂的價格戰,可扛不住島上還有一家星聚會。
湯紅偉坦言,2024年魅KTV單店客流雖仍有小幅增長,但客單價下滑明顯,單店投資回報周期或從兩年半延長至三年。一方麵受大環境影響,另一方麵,品牌內部以及同行門店的加密布局也是重要原因。“2025年,單店收入大概率還將持續下降”。
劉浩也觀察到,KTV價格逐年下降,2024年降幅尤為顯著,晚上黃金時段3小時的套餐費已跌破200元。
“僅靠簡單數字化能力的小店模型,難以支持大規模的持續擴張,KTV企業必須尋找新的增長動能。”湯紅偉判斷,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後的衝刺階段,預計將在兩年內達到頂峰。
2025年,魅KTV的目標是開業門店過1000家,這意味著項目簽約數量要到1200家左右。
下沉市場和出海成為新的增長點。
湯紅偉此前在行業會議上表示,魅KTV縣域市場已有200家門店,占門店總數的30%。
常樂和劉浩都認為,KTV的服務半徑隻有周邊2-3公裏,下沉市場多是熟人社會,以口碑傳播為主,對品牌沒有太大依賴,靠得仍是搶地盤。
張近帶隊籌建了魅KTV的香港首店。在他看來,相比香港本土連鎖品牌,魅KTV無疑在衛生、裝修和服務質量層麵,都為香港消費者提供了更優質的體驗。他還透露,魅KTV越南項目也已簽約。
兩地市場差異明顯,香港的洋酒文化為門店帶來了更高的客單價,但比內地高昂數倍的地租和人力成本也為門店經營帶來不小挑戰。
2025年2月上旬,星聚會董事長翁培民在抖音視頻中稱,位於日本東京澀穀中央街C位的星聚會海外首店,將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開業。
在深圳羅湖萬象城商業區的金豐城大廈,魅KTV開在2樓,星聚會設在3樓。南方周末記者施璿/圖
銀發族登場
“那種能一擊絕殺的護城河,不客氣地說我們沒有。”湯紅偉稱,魅KTV的護城河仍然是靠經營與管理疊加。
魅KTV自稱為一家科技公司,董事長吳海主要負責技術創新,對內體現為自研後台管理係統、點歌係統等,對外體現為AI修音、評分、MV生成等多樣性玩法。
湯紅偉舉例,魅KTV是業內唯一與美團實現直連的企業,即雙方數據實時互通。同時,其也是業內唯一推出反黑單係統的品牌。“這些技術手段能讓運營效率提升5%-10%”。
通常情況下,美團商家需借助美團提供的管理工具開店寶進行日常運營,數據更新存在一定延遲。黑單,是指消費場所工作人員通過私自截留款項、酒水或篡改消費記錄等方式,不正當牟利。
消費者到店後,魅KTV會通過唱歌評分產生門店排行榜,到達一定分數後能夠為演唱者在小程序上生成MV,不過畫麵與歌曲並不匹配。此外,其還推出了一係列付費道具卡,如一張“AI調音師卡”售價20元。
這些玩法或許增加了唱K的趣味性,然而,它們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究竟如何,還難以量化。
從業者們首要麵臨的挑戰或許是消費習慣的變化。
KTV的消費群體覆蓋各個年齡階層,星聚會和魅KTV主要定位年輕消費群體。但常樂發現,從2017年開始,KTV裏的銀發族與日俱增。
他順勢在其參與經營的傳統KTV推出營銷活動,以此吸引銀發族來填補白天的空房時段。
眼下的一個周五,常樂經營的這家擁有57個包廂的KTV,已開出46間,僅剩幾間總統套房無人預訂,消費人群大多是銀發族。他們隻需花費58元,就能在包廂歡唱一下午。
上述廣州琶洲的魅KTV店長同時管理著海珠區另一家門店。據他觀察,琶洲門店周圍寫字樓環繞,中老年顧客鮮少光顧,但位於海珠老城區的門店每天都會吸引幾撥銀發族,以“老姐妹”為主。她們對煙味敏感,有時會開門通風。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1上半年,全國60-70歲年齡段的量販式KTV用戶數相比2019年同期增速為29.6%,訂單量增速為24.1%。70-80歲年齡段的老年人對唱歌的熱情更加高漲,2021年上半年量販式KTV訂單量、用戶數的同比增速甚至達到100%左右。
常樂還發現,新冠疫情後,大眾消費變得理性克製。不像過去,KTV是發泄情緒的地方,二次消費很高,顧客往往喝完套餐內的酒水後還會繼續購買,非得把一兩個人“喝趴下”,才覺得這錢花得值。但現在,大家隻是淺嚐輒止,達到相聚的目的後,便不再勉強。
在常樂看來,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普遍失去了傳唱度,也是影響KTV消費熱情的重要因素。
他清楚地記得,花兒樂隊的《嘻唰唰》剛發布時,是學生群體的必點曲目。而在幾年前,他參與經營的KTV取消了新歌打榜活動。十幾年來,歌單裏翻來覆去還是周傑倫、陳奕迅等歌手的經典曲目。
“行業不會消失。”湯紅偉篤定認為,從熟人社交和精神消費的角度來看,唱K是一種剛需。隻不過從業者需要思考,要以何種方式滿足新一代年輕人的需求。
他表示,2025年,“魅KTV將迎來技術轉折點”,包括推出全國性賽事及在門店推出新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