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地震徹底拉爆行情!今年全球"最牛大宗商品":錫

財聯社4月2日訊(編輯 瀟湘)今年迄今走勢最牛的大宗商品是什麽?

許多投資者腦海裏最先浮現出的品種,或許是在一季度屢屢引發美國貿易商“瘋搶”的銅和黃金。不過,這兩個在一季度風光無限的金屬,其實還隻能排在牛熊榜的第二和第三位——而位居首位的,其實是在3月底緬甸地震後才逐漸步入許多投資者視線的錫。

德國商業銀行大宗商品分析師Barbara Lambrecht周二就在一份報告中感慨道,“第一季度已經結束,有些令人驚訝的是,在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中,表現領先的不是黃金,而是錫。”

行情數據顯示,截至發稿,LME錫在本周已進一步強勢上漲了逾5%,使得年內迄今的累計漲幅達到了驚人的約31%。而滬錫也在日內進一步大漲了逾3.5%,價格已逼近了30萬元大關。

錫價在大宗商品市場上的領漲,除了其本身基本麵的供需格局影響外,上周緬甸中部發生的7.9級地震,無疑也扮演了關鍵的推手角色——緬甸是全球第三大錫生產國,也是全球範圍內精錫、錫礦的主要出口國之一。其中,佤邦地區的錫礦產尤為豐富,占緬甸總錫礦產的70%

事實上,在緬甸地震發生之前,國際錫價在年內的漲幅就已經達到了20%左右。當時推動錫價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個是Alphamin旗下位於剛果(金)的Bisie錫礦因叛亂武裝活動影響而減產;另一個就是緬甸佤邦錫礦供應持續受限。而最新的地震,可能令後者恢複供應的時間變得更為遙遙無期。

據悉,緬甸佤邦工業礦產管理局本周一(3月31日)已發布了緊急通知,原定4月1日召開的曼相礦山複工複產座談會將被推遲。

此前,佤邦中央經濟計劃委員會在3月23日曾發布文件草案,明確曼相礦區可按照相關文件規定辦理手續後,有序推進複工複產。因而,原定4月1日召開的這場複工複產座談會,對於全球錫市場而言其實是非常關鍵的。市場原本預計全麵恢複正常開采至少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而目前這一日期已注定將進一步延後。

一位貿易商表示,即使沒有地震,緬甸佤邦的錫礦開采也可能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完全恢複,而在剛果,除非找到衝突的整體解決方案,否則任何合法采礦都無法重啟。這兩地的最新事態發展,無疑都可能進一步推升錫價。

值得一提的是,在錫供應持續受限的同時,目前LME的錫庫存也正在明顯下降。根據LME的數據顯示,目前其注冊倉庫的錫庫存已處於2023年年中以來的最低水平。

華聯期貨在周三發布的最新研報中表示,前期緬礦計劃複產,而本次地震會延緩緬礦的計劃複產的進程。具體程度和延續時間要看電力恢複的一個進度。如果短時間影響,(錫)價格可能會高位寬幅震蕩。如果影響時間較長,則會導致偏緊的錫礦進一步供給緊張。

在需求端,錫產品被廣泛運用於半導體芯片、5G通信、光伏電池、國防軍工等多個領域。事實上,在近年來ChatGPT引領的AI熱潮中,作為芯片焊接核心材料的錫,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類“算力金屬”之一。

國際錫協會(ITA)此前曾發表聲明,強調全球錫供應存在嚴重短缺。ITA估計,目前錫礦供應量比全球需求量少出了16%。如此巨大的缺口,足以引發人們對錫市場以及依賴錫資源的行業可能受到幹擾的擔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