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第一股嘀嗒出行(02559.HK)3月24日發出上市後首份財報,當日股價大跌-9.63%。隨後幾個交易日,公司股價接連下挫,截至3月31日收盤其股價已跌至1.14港元/股,相較於去年6月28日上市時6港元/股的發行價已跌去八成。
從財報來看,2024年嘀嗒出行實現營業收入7.8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8.15億元下降3.4%;歸母淨利潤則大漲234.4%,達到10.04億元,不過優先股公允價值增值貢獻了大部分利潤,剔除這部分收益後經調整淨利潤為2.1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26億元下降6.6%。
在共享出行領域,嘀嗒出行算是為數不多實現盈利的平台。不過嘀嗒出行依然麵臨業績過於依賴順風車業務,盈利前景不明以及監管合規等風險。
順風車業務“跑不動”了
嘀嗒出行原名嘀嗒拚車,成立於2014年,2018年更名為嘀嗒出行。在網約車巨頭林立的市場,嘀嗒出行以順風車為切入點,走出一條差異化的道路。
按照收入服務類別來看,嘀嗒出行的收入來源包括順風車、智慧出租車、廣告及其他服務等,其中順風車業務貢獻了九成以上收入。2024年,嘀嗒出行順風車業務實現收入7.54億元,同比下降2.7%,占總收入的比重為95.7%。
自2021年以來,嘀嗒出行順風車業務就已經明顯出現增長乏力的趨勢。據財報披露,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嘀嗒出行來自順風車業務的收入分別為6.95億元、5.15億元和7.74億元。
這一係列數據背後,折射出現階段中國移動出行市場日趨飽和的現實。今年1月,重慶、廣東珠海、雲南大理等多地發布2024年網約車發展現狀及市場風險提示,提醒有意從事網約車經營的企業和個人,謹慎理性入行。
而順風車則是比網約車更為細分的市場。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在2023年中國汽車客運交易總額中,順風車、傳統出租車、網約車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4%、54.2%及41.4%。
網約車市場日趨飽和,價格戰不斷,同時也衝擊了順風車和傳統出租車市場。嘀嗒出行CEO宋中傑在今年年度業績會上表示,近兩三年,網約車持續推出低價產品,比如快車一口價、特惠價、拚車價等,使得出租車還要進一步麵臨低價競爭。這些低價產品相對於出租車而言,有20%~50%的價格優惠,出租車現在麵臨的競爭比以前更激烈。
在網約成市場遭遇天花板後,滴滴出行、哈囉、曹操出行等巨頭又殺入順風車市場,蠶食嘀嗒出行的市場份額。嘀嗒出行招股書顯示,其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66.5%降至2021年的38.1%,和滴滴出行、哈囉出行呈三足鼎立之勢。
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嘀嗒出行試圖以智慧出租車業務為著力點,打造第二條增長曲線。不過,目前出租車業務的對營收的貢獻十分微薄,2021年至2023年該板塊收入分別為3263萬元、1942萬元和1132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4.2%、3.4%和1.4%,而2024年的收入僅為615.4萬元,同比下降達到45.7%,占總收入的比重也進一步減少至0.8%。
強監管時代合規風險陡增
營收過分依賴順風車業務,更大的風險還來自於監管政策。雖然同屬於移動出行市場,但是順風車和網約車存在巨大差別。網約車屬於營運性質,一般都是注冊的全職司機,平台能夠對司機有更強的掌控能力。
而順風車則屬於互助性質。《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指導意見》《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順風車場景屬於互惠互利,不適用於網約車法律法規及牌照製度,責任及主管部門為市政交通運輸部門。
鑒於上述關係,順風車的車主多為私家車主,跟平台的綁定關係更弱。由此圍繞著順風車產生的安全事故、司機拒載、違規拚單、繞路收取高額費用等亂象頻出。
今年1月,嘀嗒出行就出現過“女生被扔高速”事件。據網友小康爆料,其在嘀嗒出行下單了獨享順風車,從天津薊州大學城趕往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結果上車後才發現車上已經有一位乘客,而接單時司機謊稱該乘客為其“親屬”。車行至半路後,司機又聯係了另一拉貨的訂單,需要繞行一段路。由於著急趕飛機,小康不同意,結果司機怒火中燒,把小康拽下車,扔在高速上。
該視頻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實際上,專職順風車司機“瘋狂拉人頭”早已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為此,今年以來,不少地區都已經出台監管政策限製順風車司機接單數量。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東莞均限製順風車車主的接單數量為每天合乘不得超過2次或者3次。在強監管時代,順風車平台也將麵臨更大的合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