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住建部正式發布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範》(以下簡稱《住宅新規》),自2025年5月1日起實施。
住宅新規從基本規定、居住環境、建築空間、結構、室內環境、建築設備6大方麵作出相應要求,比如新建住宅建築層高不低於3米,4層及以上住宅設置電梯,提高牆體和樓板隔聲性能,提高了戶門、衛生間門的通行淨寬,提高陽台等臨空處欄杆高度等等。
該規範整合了28項現行標準,經3年調研及200餘次專家論證形成。在新規出台之後建設的住宅,有望在空間舒適性、聲光熱環境、安全防護與智能化配套以及適老與無障礙係統設計等方麵得到優化和提升。
臥室的使用麵積不應小於5m²
在綠地方麵,要求新區項目人均集中綠地麵積不應小於0.50m²,舊區改建項目人均集中綠地麵積不應小於0.35m²,集中綠地寬度不應小於8m等。
住宅項目場地的自然坡度大於8.0%時,應采用台地式布局方式,且台地之間應設護坡或擋土牆等支擋結構。住宅項目場地豎向設計應有利於雨水徑流的控製和雨水的資源化利用,並應滿足防洪排澇的要求。
在建築空間方麵,要求臥室的使用麵積不應小於5m²;兼起居室的臥室使用麵積不應小於9m²;臥室短邊淨寬不應小於1.80m。新建住宅建築的層高不應低於3.00m;臥室、起居室的室內淨高不應低於2.60m,局部淨高不應低於2.20m,且局部淨高低於2.60m的麵積不應大於室內使用麵積的1/3;利用坡屋頂內空間作臥室、起居室時,室內淨高不低於2.20m的使用麵積不應小於室內使用麵積的1/2;廚房、衛生間的室內淨高不應低於2.20m。廚房的使用麵積不應小於3.5m²。
此外,要求臥室、起居室和廚房不應布置在地下室。每套住宅的衛生間應至少配置便器、洗浴器、洗麵器三件衛生器具或預留安裝位置及條件。便器、洗浴器和洗麵器集中配置的衛生間的使用麵積不應小於2.5m²等,衛生間不應直接布置在其他住戶的臥室、起居室、廚房或餐廳的上層。
套內入口過道淨寬不應小於1.10m;通往臥室、起居室的過道淨寬不應小於1.00m;通往廚房、衛生間、貯藏室的過道淨寬不應小於0.90m。新建住宅建築戶門通行淨寬不應小於0.90m,既有住宅建築改造戶門通行淨寬不應小於0.80m。臥室門的通行淨寬不應小於0.80m,廚房門和衛生間門的通行淨寬不應小於0.70m,並應預留無障礙改造的條件。
陽台欄杆淨高不低於1.2m
在陽台方麵,要求陽台欄杆淨高不應低於1.20m,陽台欄杆應采取防止攀登的措施;各套住宅之間毗連的陽台應設分戶隔板。
臨空外窗的窗台距室內地麵的淨高小於0.90m時,應配置防護設施,防護設施的高度應由室內地麵或可登踏麵起算,且不應小於0.90m。當凸窗窗台高度小於或等於0.45m時,其防護設施高度應從窗台麵起算,且不應小於0.90m:當凸窗窗台高度大於0.45m時,其防護設施高度應從窗台麵起算,且不應小於0.60m;凸窗的防護設施應貼外窗設置。
在公共空間方麵,設有公共走廊時,走廊淨寬不應小於1.20m,淨高不應低於2.20m;當設置封閉外廊時,應設可開啟的窗扇。公共樓梯方麵,當最高入戶層樓麵距室外設計地麵的高度不超過15m時,公共樓梯一邊設有欄杆的,其梯段淨寬不應小於1.00m;公共樓梯兩側均為牆體的,其梯段淨寬不應小於1.10m。當最高入戶層樓麵距室外設計地麵的高度超過15m時,公共樓梯的梯段淨寬不應小於1.10m。
樓梯井淨寬大於0.11m時,必須采取防止人員墜落和兒童攀登的措施。電梯井道及電梯機房、水泵機房等產生噪聲或振動的房間不應緊鄰臥室布置。
新建住宅四層樓以上應設電梯
對新建住宅建築電梯的設置,要求最高入戶層為四層及四層以上,或最高入戶層樓麵距室外設計地麵高度超過9m的住宅建築,每個住宅單元應至少設置1台電梯。最高入戶層為十二層及十二層以上,或最高入戶層樓麵距室外設計地麵高度超過33m的住宅建築,每個住宅單元應至少設置2台電梯。設有電梯的住宅單元,應至少有1台電梯滿足:轎廂門淨寬不應小於0.90m;采用寬轎廂時,轎廂長邊尺寸不應小於1.60m,短邊尺寸不應小於1.50m,采用深轎廂時,轎廂寬度不應小於1.10m,深度不應小於2.10m。4電梯緊急呼叫按鈕的中心距地麵高度應為0.85m等。
既有住宅建築加裝電梯,不應影響建築結構安全性和正常使用功能。加裝電梯的載重量不應小於320kg,轎廂門淨寬不應小於0.80m。每個住宅單元至少應有1個無障礙公共出入口。公共出入口的外門通行淨寬不應小於1.10m。當外門為雙扇門時,至少應有1扇門的通行淨寬不小於0.80m。
公共出入口位於陽台、外廊及並樓梯平台的下部時,應采取防止墜物傷害的安全措施。公共出入口上方應設雨篷,雨篷的寬度不應小於門洞的寬度,雨篷的挑出長度應超過門扇開啟時的最遠點,且不應小於1.00m。當公共出入口台階總高度超過0.70m且側麵臨空時,台階和平台的臨空側麵應設防護設施,且防護設施淨高不應低於1.20m。
外廊、室內回廊、內天井、室外樓梯及上人屋麵等臨空處應設防護欄杆,欄杆淨高不應低於1.20m;欄杆應有防止攀登和物品墜落的措施,欄杆豎向杆件間的淨距不應大於0.11m。公共出入口內外、公共走廊、公共樓梯、電梯廳等處的地麵應采用防滑鋪裝,地麵靜摩擦係數不應小於0.6。
實心樓板厚度不應小於1分米
在結構方麵,要求住宅建築結構的安全等級不應低於二級,新建住宅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實心樓板厚度不應小於100mm。
在室內方麵,住宅臥室、起居室與相鄰房間之間牆、樓板的隔聲性能應符合臥室分戶牆及分戶樓板兩側房間之間的計權標準化聲壓級差與粉紅噪聲頻譜修正量之和不應小於50dB。臥室、起居室樓板的計權標準化撞擊聲壓級不應大於65dB。
每套住宅應至少有一個臥室或起居室能滿足日照標準;臥室、起居室、廚房均應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風開口麵積不應小於地麵麵積的5%等等。
業界解讀:
新規激發改善住房的願望,促進換房需求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指出,新的《住宅項目規範》突出了“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具體要求,通過係統性技術規定補齊當下存在的居住短板,是提升居住品質,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標誌著我國住宅建設從“有的住”向“住得好”在規範層麵邁出了一大步,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製度基礎。
在提升居住舒適性方麵,層高標準從傳統2.8米提升至不低於3米,解決吊頂後空間壓抑問題,也能更有利於室內通風采光。而對每套住宅提出滿足日照標準,並且在夏熱冬冷地區需預留供暖空調設施,也更好提升居住的健康度。
在強化適老化方麵,規範中要求4層及以上住宅必須設置電梯,也是更好方便老年人與行動不便者出行,建築空間設計需考慮輪椅通行、扶手安裝等細節,更是體現老齡化社會的包容性。
此外,多維度強化規範要求,包括節能、雨水徑流控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術措施,推動可持續發展。以及引入智慧社區概念,要求住宅配備智能化設施,提升管理效率與居住便利性。對於安全性方麵,也明確建築需在設計年限內滿足抗震、防火等要求,並限製擅自改動承重結構。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從2023年開始,剛需大多數開始轉向二手住房和租賃居住,新房市場開始主要麵向改善型住房需求。新房市場供給的項目,基本上開始向配套完善、品質優越、服務良好、功能先進的“好房子”靠攏。很多改善型產品,特別是一些低密度項目已經開始試行3米層高,且已經在層高、隔聲、降噪、安全、服務一老一小等方麵加大投入,甚至開始內卷式競爭。此次發布的新規作為底線指標,提高住房建築標準,利好所有買新房的人群。
他認為,住宅新標準的發布,最大的影響就是激發大家改善住房的願望,促進換房需求,也讓市場上的產品供給更加多元多樣。在換房需求釋放出來以後,會帶動二手房掛牌,促進新市民、年輕人上車,帶動構建先租後買、先小後大,先上車後改善、逐步提升居住福利的梯度購房消費模式,這也是我國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也是房地產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