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季躁動行情接近尾聲,主要指數震蕩調整,成長風格表現欠佳,防禦性板塊暫時占優。
主要寬基指數層麵,萬得全A、上證指數漲幅分別為-0.4%、+0.45%。中證紅利、中證A50分別上漲1.81%和0.96%,漲幅靠前;科創50、創業板指分別下跌5.2%和3.07%,跌幅靠前。
一級行業層麵,有色金屬(7.75%)、家用電器(4.32%)、煤炭、美容護理、社會服務均漲超3%;計算機(-5.43%)、房地產(-4.8%)、電子、綜合、通信、商貿零售均跌超3.5%。
回顧3月,市場的核心變量在於“AI行情動能衰減”疊加“政策組合偏穩健”的雙重影響。
於前者,繼DeepSeek、宇樹機器人等標杆性事件後,AI產業端催化動能青黃不接,致使科技主線顯露疲態。疊加前期主升浪中積累的豐厚浮盈籌碼,在機構高低切換與資金兌現訴求的雙重擠壓下,科技賽道從單邊上漲轉入高位震蕩,對市場整體的牽引效應邊際遞減。
就後者來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雖整體契合市場預判,但政策工具箱中缺乏超預期亮點,促消費政策組合拳的力度亦稍遜預期,疊加三月降息降準階段性落空,市場情緒從政策憧憬切換為樂觀預期修正,顯著製約了消費複蘇與周期補漲的彈性空間。
從結果來看,本輪春季躁動,前半段科技牛如火如荼,後半段消費和周期補漲行情非常疲弱,略顯“虎頭蛇尾”。
當前,春季躁動行情已步入尾聲。接下來,市場又要關注4月決斷行情了。
在A股市場,投資者常常對日曆效應津津樂道,比如1-3月是春季躁動,然後是“4月決斷”、“五窮六絕七翻身”、“金九銀十”以及年末的“跨年行情”。
基於上述日曆效應,市場馬上要麵臨“4月決斷”的檢驗了。所謂“4月決斷”,是指每年4月前後市場往往出現方向性選擇,成為全年行情的分水嶺。
方向上,4月漲跌大概率決定了全年漲跌。自2010年以來的數據看,上證指數4月與全年同向漲跌的概率為67%,滬深300指數同向漲跌的概率為73%。
風格上,4月某種風格跑贏,大概率該風格全年也會跑贏。典型如2020年,受益於疫後流動性寬鬆+複工複產預期,以及科技板塊的國產替代邏輯,當年4月社會服務(21.71%)、電子(11.42%)、電力設備(10%)、美容護理(9.46%)、食品飲料(8.66%)漲幅位居前5。全年漲跌幅看,前五名分別為社會服務(99.38%)、電力設備(94.71%)、食品飲料(84.97%)、國防軍工(57.98%)和美容護理(57.94%),與4月重合率高達80%。
之所以會有4月決斷,主要源於政策窗口期驗證、財報業績壓力測試及資金季節性調倉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具體看,
(1)每年3月兩會定調全年經濟政策後,具體細則通常在4月逐步落地,市場需通過政策細則驗證預期並修正博弈方向。(2)4月作為年報和一季報密集披露期,企業盈利預期麵臨“雙殺”或“雙擊”檢驗,財報數據直接決定全年盈利預測修正方向。(3)承接前期春季躁動行情,機構在一季度排名結束後於4月進入新一輪調倉周期,容易引發顯著的市場風格切換。
就今年4月份來看,政策端主要看“大力提振消費”細則落地,以及內需刺激政策能否對衝外需不確定性衝擊;業績層麵,在AI產業鏈中尋找1季報業績驗證方向,確立全年科技主線;在其他板塊尋找1季報超預期方向,把握結構性行情。
現階段,市場對供需結構失衡依舊心存憂慮。結合1-2月數據看,當前經濟呈現生產端強勁複蘇,但內需偏弱,疊加外需景氣度下滑,可能對經濟複蘇前景形成雙重製約。生產端方麵,工業增加值超預期增長5.9%,疊加現代服務業延續高增速,彰顯產業動能持續釋放;但社零消費同比僅增長4%,出口同比增長2.3%,外需不確定性增大。價格方麵,通縮風險仍存。
與此同時,近期房地產市場再次走弱,3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銷售麵積增速已同比轉負。市場擔心924政策鬆綁後的地產銷售脈衝式反彈接近尾聲,房價調整仍需“以時間換空間”,並通過財富效應負反饋繼續壓製消費意願提升。
在此背景下,4月對衝政策出台的節奏、方向和力度就尤為重要,關係到周期和消費板塊能否產生趨勢性行情。形勢明朗之前,指數層麵都很難有大的行情。
操作層麵,4月應以保守持倉開局,回避前期春季躁動階段大漲的板塊,加大對消費和周期等滯漲板塊的配置。之後邊走邊看,隨著“4月決斷”行情逐步清晰,動態進行倉位調整。
全年層麵,依舊看“科技+消費”的雙主線邏輯;原則上,4月底的倉位結構,也應該以科技和消費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