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市值坍塌!蒙牛乳業,跌懵了!

蒙牛乳業的業績崩了。

2024年,蒙牛乳業(02319.HK)營業收入886.7億元,同比下滑10.09%;但是,淨利潤隻有1.045億元,同比暴跌97.83%。

要知道,2021年和2022年,蒙牛的淨利潤都在50億元以上,即便2023年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也隻有個位數。

不得不說,蒙牛的變臉速度,比預期來得更糟糕。

可能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導致業績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商譽和無形資產計提。具體來說,計提了11.55億元的商譽減值和34.9億元的無形資產減值損失。

如果把這兩筆加回去,蒙牛淨利潤合計在47億元以上,盡管仍同比下滑,但降幅僅為1%左右。

另外,2024年的經營現金流淨額為83.32億元,連續三年維持在80億元以上,也說明蒙牛實際盈利能力比賬麵更加出色。

那麽問題來了,究竟該如何看待蒙牛的這份成績單?難道真的被錯殺了嗎?

直接說結論:

盡管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的罪魁禍首,是商譽和無形資產減值損失,但是,這話隻說了一半。因為,風險並未完全釋放完畢。

截至2024年底,蒙牛的商譽為76.78億元,無形資產為114.1億元。也就是說,盡管進行了大幅計提,但這兩個數字加在一起仍高達190億元,一旦業績不及預期的話,還需要不斷計提,導致公司業績惡化。

事實上,股價很好反映了公司糟糕的基本麵。

2021年至2024年,蒙牛乳業的股價從52.09港元下跌至11.82港元,跌幅接近80%;盡管自去年9月以來,受益於港股市場回暖,股價有所反彈,但是,依舊非常弱勢。

巔峰時期,蒙牛的市值高達2000億港元,但如今,市值隻剩下700多億港元。更糟糕的是,由於業績惡化,市盈率飆升至近700倍。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同為“雙寡頭”之一的伊利股份(600887.SH),盡管股價也遭遇了巨大回撤,但是,截至2024年3季度末,淨利潤為108.7億元,同比增長15.87%,且連續12年保持增長。

盡管說伊利股份也存在減值風險,但是,截至2024年3季度末,商譽及無形資產合計為97億元,占總資產的比重僅為6.5%,而蒙牛這個數字則接近18%。

這就又提到蒙牛的並購戰略。

2013年,並購了雅士利,收購金額124億港元;2013年和2017年,多次收購現代牧業股份,合計斥資超50億港元;2019年,收購貝拉米,投資金額71億元;2020年,收購妙可藍多,合計金額超過30億元。

2012年,蒙牛的商譽和無形資產合計為7億元左右;到2016年,猛增至66億元;到2023年,更是達到了243億元。11年時間差不多增長了33倍。

盡管商譽和無形資產“被吹”的越來越大,但是,盈利能力卻不盡人意。

2016年,淨利潤-7.5億元,罕見發生虧損;

2020年,淨利潤35.25億元,同比下滑14.14%;

再到2024年,淨利潤同比驟降97.83%。

股價方麵。截至目前,蒙牛的股價為19港元,已經跌回了2014年時期的水平;甚至於說,也僅比2007年時期的高點高一點,如果考慮持有時間成本,其實處於虧損狀態。

那麽,接下來蒙牛還有機會嗎?

我們認為,蒙牛麵臨的處境將變得更加困難。

首先是收入結構。蒙牛“液態奶”占總收入的比例仍高達8成以上,“冰淇淋”和

“奶酪”產品占比隻有5%左右,反觀伊利,“奶粉及奶製品”業務已經成為第二增長點,占整體營收的比重接近25%,另外,“冷飲”的占比也超過了10%。

其次是產品口碑。一直以來,乳製品行業都是廣告營銷的大戶,無論是蒙牛還是伊利,每年砸進去的銷售費用都在200億元以上,不過,跟伊利相比,蒙牛的銷售費用率超過了25%。但是,近年關於產品質量問題依舊不斷出現。

再有就是前麵提到的,財務層麵的問題。截至目前,商譽和無形資產合計仍高達190億元,依舊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利刃。

最後,人口出生率下滑,消費者習慣慢慢發生改變,再加上產品同質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等問題,蒙牛的前景依舊不容樂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