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央地資金分配明晰,地方超八成

中國自2024年起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其中2024年為1萬億元,2025年為1.3萬億元,這筆資金主要投向“兩重”(即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建設和支持“兩新”(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實施。

隨著財政部近日公開2025年中央財政預算,去年和今年萬億級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如何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間分配得以清晰。

根據2025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表,2024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中,中央本級支出實際約1247億元,占當年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比重約12.5%;對地方轉移支付實際約8753億元,占比約87.5%。2025年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中,中央本級支出預算數為1600億元,占比約12.3%;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數為11400億元,占比約87.7%。

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央地分配金額為預算數,執行中根據具體分配情況作必要調整。比如,2024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預計中央與地方各分一半(5000億元),但最終實際執行則明顯向地方傾斜。

不難發現,無論是2024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實際央地分配情況,還是2025年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央地預計分配情況,地方實際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比重均超過八成。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誌恒對第一財經分析,2024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轉移支付給地方的資金遠高於年初預算。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2024年我國經濟穩中向好,不過,部分地區財政收支矛盾仍然存在,為緩解地方財政支出壓力、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幫助地方更好地補短板、惠民生,中央增加了“兩重”“兩新”領域對地方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麵,去年年初預算時,對2024年全年的地方的經濟形勢、央地在‘兩重’‘兩新’領域的實際資金需求等信息難以進行準確地判斷,從預算報告看早已預留了充分的調整空間;在預算執行過程中,中央從實際需求出發,及時對資金分配進行了優化調整,以提高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資金使用效率。”羅誌恒說。

他認為,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央地資金分配比例與2024年實際執行比例接近,對地方轉移支付占比略有提高。經過2024年的實踐,中央對地方的資金需求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不下降的前提下,做出了更加準確、更加科學的資金安排。

根據國家發改委數據,2024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中,7000億元支持1465個重大項目建設,項目基本全部開工、全年完成投資超過1.2萬億元。這些資金支持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超過8萬公裏、長江沿線城市汙水管網改造1.3萬公裏、“三北”沙化土地綜合整治等近4000萬畝,以及東北黑土地高標準農田建設、長江沿線交通基礎設施等。

另外,去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中,向地方直接安排15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汽車、家電、家裝、電動自行車等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安排1500億元資金支持工業、用能、交通運輸、老舊電梯等12個領域設備更新項目超過4600個。

根據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等安排,2025年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中,8000億元支持“兩重建設”,重點支持基礎研究能力提升、未來產業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中型灌區新建改造及大中型引調水和大中型水庫建設、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體係建設、高等教育提質升級、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建設改造等方麵任務。另外,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2000億元支持設備更新。

事實上,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的央地分配比例(約12:88),與目前財政支出中,央地比例相當。

根據財政部數據,2024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地方財政支出占比約86%,中央財政支出占比約14%。

羅誌恒認為,超長期特別國債屬於中央財政舉借債務,本金利息由中央財政承擔,地方不用償還。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告訴第一財經,目前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分配主要轉移給地方使用,也反映了中國在調整央地財政關係。與多數國家中央債務明顯高於地方不同,目前,中國地方債務規模明顯高於中央債務。近些年地方財政壓力較大,中央通過連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將資金轉移給地方使用,可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優化央地債務結構。

根據財政部數據,截至2024年末,中國政府債務餘額合計約82.11萬億元,其中國債餘額約34.57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47.54萬億元。2024年末全國政府債務餘額控製在限額之內,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政府負債率)約60.9%。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