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不敢花錢,中國如何刺激消費?

千方百計促進居民增收,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同時,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解決地方政府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的問題,央企國企要帶頭發揮清欠作用,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應付快付、應付盡付”

近日,《財經》調研的電器家居、紡織服裝、機械設備製造、水泥鋼筋等諸多企業都反映,由於居民消費不振,經營收入也下降了不少。

張光輝是深圳一家主營銷售電子元器件公司的負責人。他向《財經》表示,由於居民消費信心不足,減少了對大額電子產品的消費,這也導致上遊電子元器件廠商的經營受到較大衝擊。

劉剛啟所在的消費類芯片公司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劉剛啟向《財經》表示,對於年輕人而言,以往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很快,但在當前就業和收入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更換這些產品的頻率降低了。“廠商生產手機數量減少,直接衝擊到我們這樣提供消費芯片的企業。”

需求不足使得很多企業的生產經營麵臨較大困難。2025年,擴內需成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擴大內需”由去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三位上升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十大重點任務之首。

事實上,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出現需求不足問題。回顧曆史,中國曾經曆過三次重大的擴內需政策調整,每一次都挺過了當時的經濟困境。

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向《財經》介紹,第一次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外部衝擊疊加國內國企改革、大量員工下崗,出現了一段較長時期的總需求不足。第二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需求大幅下降,出口出現萎縮,當時采取4萬億元擴內需、刺激經濟。第三次需求不足則是2012年歐債危機爆發,外需受到較大衝擊。當時的擴內需舉措是大力發展房地產,從2016年開始,房地產價格一路大幅上漲。

當前中國再一次麵臨需求不足的問題,同時伴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以及2025年特朗普上台後揮舞關稅大棒。“外需麵臨嚴峻挑戰,擴內需更加緊迫。”

2025年,如何全方位擴內需?今年財政如何加碼刺激消費?

消費重占“C位”:

打好提振消費“組合拳”

內需不足,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居民消費不振。

俞俊康是一家主營裝備製造產品公司的負責人。他向《財經》表示,製造業更新的動力最終要靠市場的消費力。近兩年來,由於消費需求不足,導致很多製造企業的經營比較慘淡,擴大投資或者進行設備更新速度減慢。

從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將“擴消費”列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3月6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消費仍然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2025年大力提振消費將是擴內需的核心抓手之一。

2024年,消費整體表現低迷,背後主因是什麽?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大中華區經濟研究主管朱海斌等多位專家認為,一是當前的就業環境差,居民收入偏低;二是大家對未來的就業和收入預期較差,居民不確定未來是否可以一直能賺錢,盡管現在有儲蓄,但是不敢花;三是社會保障體係有待完善,居民留存未來醫療、養老的保障用錢、不敢花。四是近兩年房地產深度調整,房子占中國居民財富約60%,房價下跌,負財富效應影響了消費理念。

明確了居民不敢消費的主要原因,2025年擴消費將“對症下藥”。

首先,讓居民有能力消費的關鍵是“兜裏有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韓保江建議,要千方百計促進居民增收,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提升工資性收入就要突出解決好充分就業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

多位代表委員和專家建議,擴大服務消費,對擴大就業的效果將會很明顯。朱海斌認為,2024年中國服務業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56.7%,比製造業的占比(25%)更大,僅僅依靠製造業創新升級達到整體收入增長、就業增長難度很大,過去1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就業崗位是下降的,而服務業的就業崗位是一直上升的。第三產業的就業崗位更多。

趙建向《財經》表示,提高就業還應借鑒美國大蕭條時期政府、事業單位擴招助力解決就業危機的措施。趙建建議,比如,擴招養老、教育、醫療等一些當前中國存在短板的行業崗位。

除了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也是影響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財產性收入能形成財富效應,提振居民消費信心。”趙建表示,2025年解決財產性收入問題穩住樓市與股市十分關鍵。“這是兩個心理賬戶,如果居民辛辛苦苦賺10萬,可能隻花3萬,但如果股票賬戶賺了10萬,可能會花掉6萬。”

同時,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對於解決居民“敢消費”的問題十分關鍵。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政策,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實施好個人養老金製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製。

朱海斌認為,當前針對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基本醫療保險提升的力度是不足的。“去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20元,今年政策放在比較醒目的地位,最後提高了20元,還可以考慮高於預期的標準。”朱海斌認為,財政方麵有空間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居民消費結構中服務性消費比重明顯偏低,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表示,服務消費將成消費市場下一個新增長點,小到和日常生活相關的餐飲、養老、托育等生活服務,大到旅遊、音樂、文化、體育、會展等行業服務,再到生產性服務,接下來都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在我看來,銀發經濟是全方位擴大內需的著力點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魯曉明表示,發展銀發經濟涉及醫療、養老、文化娛樂、旅遊等多個領域,不僅為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有助於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冰雪旅遊持續推動“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成為擴內需、促消費的重點領域。因而,今年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建議,擴消費要“盤活”旅遊經濟、激發冰雪經濟活力。

趙建認為,還可以把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閑錢盤活,讓政府帶頭消費,釋放消費潛力。此外,不要隻盯著中國人自己的錢包,還要想辦法吸引外國人來消費,這就需要提高外國人的消費便利程度,例如在政策友好、簽證便利、支付便利上多出支持政策。

此外,消費券作為刺激消費的“政策利器”,是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焦點。全國人大代表、合力超市集團董事長李德祥表示,目前中國手機上網用戶約11.05億人,加上14歲以下未成年人約2.3億,合計13.35億人,也就意味著還有約1億人沒有領用過電子消費券,沒有享受到國家福利。

“各地消費券的發放既要有線上的,也要有線下的,要考慮到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需求。”對此,李德祥建議,除了持續原有的發放方式,可以實施分層精準發放,對低收入人群和特定群體發放,適配更多消費人群共享消費券。

投資強調效益:

發力公共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近日,多地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大力實施城市更新”。會議還指出,“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提高投資效益”“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和民生需求,發揮好各類政府投資工具作用,加強財政與金融配合,強化項目儲備和要素保障,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推動‘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順利收官,切實選準選好項目,管好用好資金,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堅決防止低效無效投資”。

“有效益的投資”成為今年經濟領域的熱點話題。在業內看來,所謂“有效益的投資”,其內涵就是有質量、有效率、有回報的投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綦魯明認為,在資本邊際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以往“鋪攤子、上項目”的投資方式已不可持續。隻有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才能提升投資的回報率和可持續性,恢複企業投資意願。“今天的投資是明天消費的基礎。從長遠看,隻有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才能通過高質量供給的形成及其向未來消費的轉化。”

趙建也認為,有效益的投資要滿足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投資的領域最終是否形成了消費,是否形成了投資與消費的良性循環。

2025年,哪些有效益的投資領域可以挖掘?

綦魯明認為,有效益的投資,典型的如城市更新投資,重大科技、新型能源、信息基礎設施投資,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建設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等。

趙建表示,“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指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依舊是2025年促投資的重點抓手,中央在財政支持方麵要多發力。設備更新涉及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投資的空間依舊很大。以舊換新在2024年也發揮了重要的促消費作用。此外,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強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也有較大的投資空間。

因此,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提出了“增加公共投資”讓中國經濟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建議。張斌表示,中國在電力和燃氣、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方麵有大量投資和長足進步。但是在教育、文化、體育、地下管網、城市道路、老舊房屋改造等公共領域的投資還有較大差距。比如中國百萬人平均擁有的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地、城市人均道路長度等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水平。截至目前,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城區有1.1億流動人口難以在常住地安居,當地政府在配套相應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各種教育和醫療配套服務等方麵,都還存在大量的公共投資缺口。

張斌分析,保守估計,未來五年,中國至少還有30萬億元的增量公共投資空間。張斌認為,增加公共投資可謂“一舉多得”,不僅可以擴大內需,還可以提升公共利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還可以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多投資和經營的機會。

綦魯明認為,擴大有效益的投資,中國在城市更新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還有巨大潛力待挖掘。以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為例,有關方麵預計在未來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各類管網總量將近60萬公裏,投資總需求約4萬億元。

據悉,住建部曾經摸排數據顯示,全國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約22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老舊小區改造可拉動萬億元級投資。另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十四五”時期,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預計帶動投資超10萬億元。

在業內專家看來,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還要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

近年來,民間投資低迷。2024年,民間投資增速下降0.1%,增速依舊為負。“現在很多民營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都困難,要債難,更別提擴大投資了。”趙建認為,要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第一要解決民營企業的資金問題,當前地方政府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的問題突出,這部分的欠款金額巨大,政府要先把這個錢還上。第二,要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去年底召開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誌第一時間接受采訪時表示,2025年地方政府要盡最大能力加快償還拖欠企業賬款,央企國企要繼續帶頭發揮清欠作用,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應付快付、應付盡付”。今年2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接下來,將與有關方麵一道繼續下大力氣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

除了資金問題,趙建表示,地方政府的治理體係要完善,營商環境要持續優化,打造法治化的社會環境,禁止“遠洋捕撈”等侵犯民營企業權益的行為,給民營企業足夠的安全感,企業才敢投資。

宏觀政策加碼:

財政大手筆,投資聚焦於“人”

回顧中外曆史,每一次經濟寒冬來臨,政府的手在什麽臨界點介入市場、以何種規模力度施加影響,關乎一個國家滯留冬天的時間長短。

中金證券研究報告回顧,20世紀20年代末,“大蕭條”初期,美國胡佛政府仍試圖維持財政平衡,甚至采取緊縮性財政舉措,隨之而來的是經濟衰退的加速。

主流經濟史觀認為,正是羅斯福新政扭轉了這一局麵。“羅斯福新政”首度踐行了凱恩斯主義。這種政府救市模式主張,市場失靈時,政府應當擴大財政開支,以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刺激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恢複經濟的正向循環。

類似思路也顯現在新一輪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中。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後,中國宏觀政策出現了明顯的風向標式變化,中央政府下大決心出手救市的態度更加分明。2024年9月過後,中國貨幣政策推出新“三支箭”,降準降息、降低房貸利率、創設穩定股市工具;財政的增量舉措則包括10萬億元支持地方化債、支持商業銀行補充核心資本,支持房地產市場、加大民生保障等。

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宏觀政策的取向徹底顯現——“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2025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打破了長期以來3%的赤字率水平約束,具有罕見的突破意味。

2025年,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2025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財政支出強度明顯加大。

在3月5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解釋,中國首次提出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連續實施了14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的宏觀政策組合就是要向全社會傳遞清晰有力的宏觀政策信號。

陳昌盛介紹,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打破了“消費是慢變量”的常規,把提振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強調促消費和擴投資之間要形成互動。同時,強調將政策資源更多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

2025年,財政對投資的支持力度繼續加碼。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介紹,比如在資金力度上,要拓展資金來源和加大資金規模並舉,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府性投資規模明顯加大。在管理機製上,要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製,投向領域要實行負麵清單管理,下放項目審核權限,強化超長期貸款等配套融資。投資導向上,要支持加大服務業投資,注重以政府性投資帶動民間投資。

不僅要加碼財政支持力度,還要優化財政資源分配。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誌恒提醒,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一個重要概念,“投資於人”。“投資於人”相對“投資於物”而言,“投資於物”仍很重要,但財政資源的分配導向要更多地與人相關,人是發展的目的。其中的應有之義包括,更多投資於醫療、教育、養老,相應減少傳統基建。此外,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降低人口下降的速度。實施免費學前托育,持續加大義務教育階段優質資源供給、優化教育資源區域分布,對二孩以上家庭給予生活和住房補貼等等。

此外,中國擴內需效果如何,能否打破經濟負向循環,將直接反映在消費價格的變化上。近兩年,中國物價水平總體偏低。2025年CPI漲幅預期目標定在2%左右。多位專家表示,2025年通過各種舉措穩定物價對擴內需的意義也十分重大。

全方位擴大內需,這是2025年中國經濟提振的關鍵。誠如經濟學家所言,“這一條幹好,其他問題迎刃而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