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賣港口一事,更高層級出麵喊話了。
1
3月17日,香港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平台上不點名批評李嘉誠,稱有些香港商人誤信商人無祖國,以為一切在商言商。
“商人有沒有祖國?也許香港被外國管治太久了,有些香港商人誤信‘商人無祖國’,以為一切‘在商言商’。”梁振英說。
梁振英指出,沒有祖國的商人隻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淩的孩子,舉世皆然。
除了梁振英,香港特首李家超3月18日也就“李嘉誠賣港口”一事發表了三點看法。
李家超指出:第一、社會就事件有很多議論,反映社會對事件的關切,“這些關切是值得重視”;第二,港府要求外國政府為企業包括香港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反對在國際經貿關係中使用脅迫或施壓的手段;第三,任何交易必須符合法律和規則要求,“特區會依法依規處理”。
和梁振英的直接“喊話”不同,李家超的看法更加中性。
盡管如此,從之前《大公報》連續發表評論告誡,到最近相關政府官員針對此事發表看法,說明“李嘉誠賣港口”事件已經明顯升級,重視的層級也明顯提高。
2
層級越高,影響力也就越大。
3月18日,長和集團股價午後突然跳水,跌幅一度超過4.4%。截至午間休盤,長和集團報收44.75港元/股,市值一度蒸發超過78億港元。
此前的3月13日和3月15日,隸屬於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愛國愛港的主流媒體《大公報》,連續發文批評李嘉誠。
有輿論分析人士對一見財經表示,媒體發表評論,目的是為了引導輿論,尤其是具有官方背景的媒體,發評論背後都有明顯的信號。
不過,媒體發表評論的分量稍輕,而政府官員直接下場喊話,分量會明顯增加,體現的政府意圖也更加明顯。
一見財經注意到,梁振英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有兩個細節值得關注。
其一、其觀點同樣被國務院港澳辦官網轉載,並置於首頁位置。
其二、梁振英的觀點核心來自於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論述。
會議當時明確指出:企業營銷無國界,企業家有祖國。優秀企業家必須對國家、對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正所謂“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3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梁振英的觀點針對性十足。
其一、長和本月初宣布以228億美元,向貝萊德等美資組成的財團悉數出售在23個國家營運的43個港口權益時特別強調“交易純粹是商業考量,無關政治”。
在很多人看來,“李嘉誠賣港口”就是“在商言商”,並無不妥。
實際上,在高層看來,這筆交易遠沒有“在商言商”那麽簡單。
其二、李嘉誠在很多時候,都是把“在商言商”作為自己的商業信條的。
2015年9月12日,新華社旗下智庫機構“瞭望智庫”發布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批評長和係撤走中國資產,是“失守道義”的行為。
後來,李嘉誠在一篇文章中說:
“我隻是一個商人,在每一個關鍵節點的選擇上,我認為風險與利益同在。”
“在職業上,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職業是失敗的,人生也是殘缺的。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沒有資本利潤去做善事。”
“我最後反複強調一點,我是一個商人,也是一個慈善人士,但絕不是政治家、教育家等。”
可見,李嘉誠和很多民營企業家並不相同,但他這種“在商言商”的信條,在目前中美激烈博弈的大背景下,多少有些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