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中藥,就錯過了2萬億茅台?

真正的勝利者將是那些既能守住“辨證施治”的哲學根基,又能擁抱“基因編輯”的技術革命的企業。更要記住的是,中醫藥的未來不在博物館,而在實驗室和全球市場。

文/每日資本論

曾被冷嘲熱諷的中醫藥市場這幾天大呼過癮。

重磅消息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製,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單列。證監會同步表態支持中藥企業上市融資。這一裏程碑事件標誌著中醫藥產業正式進入國家戰略發展的快車道。

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國內中藥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更為激進的觀點則認為,今年中醫藥市場規模將達到2.2萬億元,其中中藥行業(包括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加工和中成藥生產)預計貢獻1.23萬億元,中醫醫療服務行業也將達到9250億元複合增長4%。難怪有部分人士調侃,“錯過了中藥,就等於錯過了萬億茅台。”

無論哪種觀點,或是數據多少,不能否認的是,一場關乎14億人健康與財富的產業革命已拉開帷幕。

但在這片看似繁榮的市場背後,中醫藥產業正麵臨著從原材料質量、國際標準化以及對中醫藥的信任等多重挑戰。要真正打開萬億市場,中醫藥需要邁過幾道坎?

首當其衝的是,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如何從源頭把控?

中藥材是中醫藥產業鏈的“第一車間”,其質量直接關係到終端產品的療效和安全性。但當前中藥材市場卻麵臨著質量參差不齊的嚴峻問題。一方麵,部分種植戶為追求短期利益,濫用農藥、化肥,導致中藥材有效成分下降;另一方麵,市場上以次充好、摻雜使假的現象屢見不鮮。

以川附子為例,雖然其提取的新藥GD-N1702在修複心肌細胞方麵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原料質量的波動卻嚴重製約了其產業化進程。毫無疑問,中藥材種植涉及農業、林業等多個部門,協調難度大,亟需建立全產業鏈的數字化監控體係,從種植到采收、加工、儲存實現精準管理。

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首先,應加大對道地藥材的保護力度,推動中藥材種植標準化。其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區塊鏈技術,實現中藥材全鏈條溯源,確保每一批藥材的質量可追溯。此外,政府還應加強對中藥材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為優質中藥材開辟綠色通道。

中醫人才參差不齊,如何重塑信任也是困擾產業界的核心話題。

中醫藥的療效不僅依賴於藥材質量,更取決於中醫師的診療水平。然而,當前中醫行業卻麵臨著人才斷層、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一些所謂“中醫大師”打著傳統醫學的旗號,行騙術之實,嚴重損害了中醫藥的聲譽。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2023年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達12.8億人次。問題是,中醫師的整體素質卻亟待提升。而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麵臨慣性發展、線性思維等問題,都是阻礙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老問題。

顯而易見,要重塑公眾對中醫的信任,必須加強、加快中醫人才培養,培養一批既懂傳統中醫理論又掌握現代醫學知識的高水平中醫師。推動中醫師執業規範化,建立嚴格的考核和評價體係,確保每一位中醫師都具備紮實的專業能力。此外,還應加強中醫藥科普宣傳,讓公眾了解中醫藥的科學性和獨特優勢,消除誤解和偏見。

容易忽視的是,對假冒中醫以及中醫亂收費等市場亂象,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嚴厲打擊擾亂中醫藥市場的行為,對中醫藥市場的角落要徹底進行大掃除,同時讓優秀的中醫能夠更為廣泛地聯動起來,形成正規醫院的聯動。避免患者沒辦法才找中醫,要做到,有病找中醫,找到好中醫。如此種種,逐漸恢複中醫的中華文化瑰寶的地位。

接下來是中醫藥標準化以及如何與國際接軌的問題。

中醫藥要走向國際市場,標準化是繞不開的坎。當前,中醫藥在科研、生產和臨床應用等環節存在斷層,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導致其在國際市場上難以獲得廣泛認可。

以中藥出口為例,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中藥外貿總額41.7億美元,同比下降4%。其中,出口額26.57億美元,同比下降7%。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產品一致性和標準化問題未能解決,顯然,實現中藥高質量的係統工程需要“政、產、學、研、用”各界共同努力,推動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每日資本論”曾接觸過部分澳大利亞以及新加坡的華人醫療界的代表性人物,他們正努力用西方醫學所熟悉的方式,比如某某成分淨含量多少克的這種方式,來重新對中成藥進行研發、生產、銷售。國內也有部分廠家也在這一領域努力,但絕大多數中醫藥領域尚停留在傳統範疇當中。

要破解這一難題,首先需要加強中醫藥基礎研究,利用現代生物信息學技術解析中醫藥的分子機製,為其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據。其次,推動中醫藥標準化體係建設,製定從藥材種植到製劑生產的全流程標準,確保產品質量的一致性。最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製定,推動中醫藥與國際醫學體係的融合,為中醫藥國際化鋪平道路。

最後要解決的是,中醫藥產業鏈割裂,如何實現全鏈條聯動難題。

眾所周知,中醫藥產業鏈涵蓋種植、研發、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但目前各環節之間卻存在明顯的割裂現象。這種割裂不僅導致資源浪費,還嚴重製約了中醫藥產業的整體發展。

很多業內有識之士早就表示,中醫藥產業鏈需要從藥材種植到製劑生產,從研發到臨床應用實現全鏈條的縱向聯動,打破“孤島效應”。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了中藥材種植、采收、加工、儲存等全過程的精準監控,為產業鏈聯動提供了成功範例。

要實現全鏈條聯動,首先需要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其次,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構建中醫藥產業數字化平台,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再次,鼓勵企業加強合作,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提升整體競爭力。

如今,中醫藥萬億市場的打開,但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係統工程,需要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雙輪”驅動。而且中醫藥市場的萬億藍圖,既是中華文明的複興之路,也是現代商業的試金石。

當政策、技術與資本的三重合力逐漸顯效,這個古老行業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真正的勝利者將是那些既能守住“辨證施治”的哲學根基,又能擁抱“基因編輯”的技術革命的企業。更要記住的是,中醫藥的未來不在博物館,而在實驗室和全球市場。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