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陪伴我們走過無數歲月的“百年”老字號——屈臣氏,又被爆出了質量問題。從美妝霸主到望而卻步,屈臣氏逐漸被年輕人遺忘的同時,也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2025年3月15日,知名女演員郭曉婷通過微博發文,稱自己購買的屈臣氏“舒適免洗棉內褲一次性內褲”包裝內存在“疑似黴斑或汙漬的異物”,並附上商品圖片。其貼文強調,此類貼身用品的安全問題可能影響大量消費者,呼籲品牌方重視。
該事件迅速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廣泛討論。消費者在評論區指出,曾購買同款產品發現蟲子或汙漬,甚至有人質疑其宣傳的“EO滅菌工藝”和“100%棉”材質真實性。次日(3月16日),屈臣氏官方宣布暫時停售該產品,並啟動生產環節的全麵複查與追溯。
在商品評價區,網友曬出的“屈臣氏舒適免洗棉內褲一次性內褲”包裝顯示,該產品的生產企業為東莞市芬樂製衣有限公司。而東莞市芬樂製衣有限公司同為名創優品的代工廠。
屈臣氏雖迅速采取停售措施,但其回應仍引發質疑:首先,3月16日上午,電商平台客服稱產品“售罄”而下架,但同日品牌方改稱“暫時停售”,前後矛盾;其次,生產溯源待查:涉事產品由東莞市芬樂製衣有限公司生產,但屈臣氏未公布具體問題環節,僅表示“全麵複查”。最後,消費者關注賠償方案及質量管控改進措施,但品牌聲明中未提及。
在80後乃至90後的回憶中,屈臣氏曾是逛街時的熱門去處。作為傳統零售美妝巨頭,屈臣氏在全球有12000多家門店,稱霸業界數十年,是很多80後、90後心目中美妝零售集合店的鼻祖。鮮有人知的是,其母公司正是香港超人李嘉誠的長江和記。長江和記旗下擁有港口、零售、基建和電訊四大基礎業務,其中零售業務主要由屈臣氏集團構成。
隨著線上購物平台的崛起和直播電商的迅猛發展,零售巨頭麵臨轉型陣痛。近年來中國美妝市場規模逐年擴大,但屈臣氏的業績卻逐年下滑。
2022年屈臣氏營收為175.79億港元,同比下滑23%,創2015年以來最低水平;2023年營收進一步降至164.53億港元,同比下降6%。截止至2024年6月,屈臣氏中國實現營收約68.8億港元,毛利潤2.5億港元。同比2023年上半年,屈臣氏總營收下滑23%,毛利潤驟降67%。
盡管屈臣氏全球總營收在2023年達到1833.44億港元(同比增長8%),但主要依賴歐洲市場貢獻(占總收入60%),中國市場則成為拖累。
屈臣氏在中國的門店數量也在不斷銳減。2022年屈臣氏中國關閉343家門店,平均每天關店一家,總門店數縮減至3836家。截至2024年6月30日,屈臣氏在中國區的門店數量降至3775家,反映出線下渠道再度萎縮。去年,屈臣氏誘導開卡而遭到消費者的大量投訴,同時屈臣氏也被曝出銷售不合格美容儀。
(圖片來源:聚美麗-2024)
屈臣氏曾多次醞釀IPO,早2014年屈臣氏便曾傳出IPO(首次公開募股)計劃——擬在中國香港、英國倫敦兩地上市。李嘉誠給長江和記實業畫下零售藍圖,長江和記實業旗下屈臣氏將以超3000億港元估值在香港、倫敦兩地上市。淡馬錫也看中了這塊肥肉,直接買下了屈臣氏約25%的股權,等著上市那天大賺一筆。
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李嘉誠突然調轉投資風向,使屈臣氏IPO擱置,一等10年。2024年,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淡馬錫副首席執行長謝鬆輝大佬親口承認:“屈臣氏上市計劃有戲,目標沒變!”但近年來投資者對屈臣氏增長空間存疑。屈臣氏當前估值受限於營收下滑、利潤縮水及線下資產貶值。
此外,套現440億後,李嘉誠旗下全球最大的健康美容零售商屈臣氏迎來首位女舵手,倪文玲。麵對屈臣氏在全球的業績實現雙增,但在中國大陸市場卻呈連連敗退的態勢,其經營壓力不言而喻。
有分析師指出,其“老牌零售商”標簽難以吸引資本市場的增長預期。若能成功整合供應鏈(如三水基地)並優化O+O模式,或通過分拆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屈臣氏仍可能重獲市場信心。此外,歐洲市場的穩定表現或為全球業務提供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