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港口生意對中國有何影響?
在特朗普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的當口,李嘉誠的和記實業清倉了海外港口業務,成為了上周資本圈最大的新聞。這個時間點宣布出售包括兩個巴拿馬運河港口在內的海外業務,不免引發各方麵的遐想,各種指責也紛至遝來。
2025年3月4日,長江和記實業宣布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包括巴拿馬港口公司(PPC)90%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將徹底退出巴拿馬及美洲港口業務。當然,長和保留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港口資產(如鹽田港、葵青貨櫃碼頭),但剝離其他海外核心港口的經營權。
香港首富李嘉誠
港口業務出手的消息剛一放出,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集團(以下簡稱長和)的股票就開始了連續的暴漲,3月5日收漲21.86%,3月6日也漲了9.45%,兩天的累計漲幅讓長和的股價創下2023年5月以來新高,市值一度接近2000億港元。
就在李嘉誠大規模套現的3月10日,美股遭遇了一波“黑色星期一”,道指大跌近900點,納指重挫4%,創下了29個月最大跌幅。
麵對“李超人”的高位套現,有人評論李嘉誠屬於典型的高位拋售資產,隻是商業行為,郎鹹平提到,李嘉誠的出售港口經營權是“最漂亮的資產置換”,畢竟在商言商,利潤極大化才是商人應該追求的目標。郎鹹平斷言,這次出售行為沒有受到壓力,隻是一家企業家單純追求利潤的行為。
不過這也是他的個人猜測,我們認為,雖然從商業上來說無可厚非,但要說沒有受到一點壓力是不可能的。從全球經濟貿易的角度來說,這次交易無異於將中國在海外的一帶一路主動權拱手讓人。
那麽此次李嘉誠旗下公司出售海外港口業務是否真的是一樁高位套現的買賣?買下港口經營權的貝萊德又是一家什麽樣的美國公司?出售港口權益的背後會有什麽長遠影響?
大賺一筆還是賤賣資產?
不到3個月就達成交易,高位套現離場。長和集團在3月5日的公告中表示,最終用228億美元賣掉了23個國家和地區43個港口的經營權,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巴爾博亞和克裏斯托瓦爾。這兩個港口,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正好卡住了巴拿馬運河的兩個入海口。任何一艘船要進入巴拿馬運河,都繞不過這兩個港口。
李嘉誠旗下的和記港口集團(Hutchison Ports)於1997年通過國際競標,以最高報價獲得巴拿馬運河兩端巴爾博亞港(太平洋側)和克裏斯托瓦爾港(大西洋側)的25年特許經營權。該經營權在2021年續簽至2047年,成為巴拿馬最大的港口運營商之一。怎麽看李嘉誠都是提前出售了手裏的聚寶盆,但現實真的如此嗎?
郎鹹平在評論裏透露,2024年上半年,李嘉誠控製的這兩個巴拿馬港口在長和總利潤不到1%,收入卻占了3.9%的收入。與此同時,根據財報顯示,長和在中國大陸有10個港口,外加上香港1個港口,這11個港口占到了60%利潤,收益遠遠好於這兩個巴拿馬港口。長和此次出售的資產,也明確不包括和記港口信托股權在香港、深圳和中國內地的港口。所以單從財報上看,兩個巴拿馬港口並非什麽優質資產,本身業績就不佳。似乎李嘉誠套現的不僅是風險資產,還是不良資產。
還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長和集團2024年的財報顯示,港口業務隻占了營收的9%,利潤的20%。根據長和一年大約有350億美元的營收估算,這43個港口大概一年給長和集團貢獻8億美元的利潤。
此次整體出售總企業價值為228億美元,經調整少數股東權益以及和記港口集團償還長和股東貸款後,預計該交易將為長和帶來超過190億美元現金收入。8億的利潤賣出了將近24倍的價格。這筆交易是短期套現還是賠大了呢?
這裏需要涉及一個市盈率的問題,如果是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比,市盈率普遍都在30倍以上,那這190億美元顯然不算一個好價格。
但由於港口業務屬於傳統業務,業務的想象空間並不大,無論是中國的大A還是美國標普500,24倍的市盈率都符合20~30的平均水平。根據港交所的最新數據,長和集團的整體市盈率在8倍左右,所以這個價格算是真的不錯了。那麽接盤的美國公司是做了接盤俠嗎?
貝萊德來勢洶洶
這次買下長和港口股權的貝萊德集團,旗下管理資產高達11萬億美元,體量位居世界第一。它不僅是美國重要的資本財團,還是穀歌、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巨頭的股東,同時還持有比亞迪、寧德時代、百度等多家國內龍頭企業的股份。
貝萊德在國內網上最出名的事情,是在2023年網上傳出了這樣一則新聞,貝萊德基金高調在宣布退出了中國的A股市場後,它的總裁曾經麵對記者怒噴中國的A股市場就是個狗屎。這一消息雖然未經任何權威媒體的證實,但卻是股民圈裏廣為流傳的“笑談”。
另一件貝萊德在中國的另一個新聞是,今年2月,有多家媒體報道,貝萊德在上海買入的兩棟甲級寫字樓居然遭遇了“斷供”危機,最後為了還上貸款隻能7折變賣資產,裏外裏虧掉了4億多。
讓非常熟悉中國市場的貝萊德來接手,顯然美國有關部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巴拿馬運河的國際航運價值是遠小於蘇伊士運河的,但是對於美國來說,航運價值非常大。美國有40%的集裝箱運輸要經過巴拿馬運河,內貿的集裝箱運輸占比更高(美國沒有貫通東西的運河)。
貝萊德CEO勞倫斯·芬克
有西方媒體指出,貝萊德的收購行為顯然是在配合美國收回戰略樞紐控製權。貝萊德的CEO勞倫斯·芬克本身就和特朗普關係不錯,之前還參與過部分特朗普下屬基金的運作。有消息稱,在特朗普就職典禮上發表要武裝奪取巴拿馬運河的言論後,就是芬克主動聯係白宮,表示如果讓貝萊德來收購,可以讓美國不需要動用武力。
由於貝萊德曆史上和民主黨有長期合作,有美國媒體分析認為,這次貝萊德主動跳出來幫特朗普收購運河港口,有迅速拉近與特朗普新政府的關係,同時開拓另類投資領域的多重考慮。
在這次收購上,貝萊德的準備也非常充分。貝萊德聯合其2024年收購的全球基礎設施合作夥伴(GIP)以及MSC旗下的碼頭投資公司Terminal Investment Limited(TiL),共同組成“貝萊德-TiL財團”,主導此次收購;貝萊德提供資金支持和全球資產管理經驗,而TiL(由MSC控股70%)作為港口運營商,負責業務整合與運營協同。這種合作結合了貝萊德的資本實力與MSC的航運及碼頭管理專長。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貝萊德出價太高了,僅從商業角度而言,長和集團可能很難拒絕。畢竟在投資圈都傳言,李嘉誠從來不是一個拖而不決的人。也有公開信息表明,這次決策權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钜主導,畢竟他是長江和記實業的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名義上已經退休。
對中國的“一帶一路”產生影響
有人深扒李嘉誠過往的投資史,發現這位香港首富最擅長的就是在危機到來時提前避險。當年中國房地產最高峰時,李嘉誠幾乎打包甩賣國內眾多商業地產項目,高位離場。後來在2022年, “買下了半個英國”的李嘉誠又開始陸續拋售各類歐洲資產,憑借著超高的避險能力,李嘉誠的身家在近幾年裏依舊保持上升趨勢。
巴拿馬運河
但對中國整體國際貿易而言,美國財團控製運河兩端港口後,未來可能會通過提高中國船隻通行費、優先處理美國船舶或施加政治壓力等手段,從而增加中國企業的物流成本。以特朗普的個性說不定還會在極端情況下,限製中國商船甚至軍事艦艇的過境通行。
此外,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每年有大量貨物通過運河運輸,兩端的港口經營權易主可能影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多少會打亂中國與拉美地區的貿易節奏,對相關產業的穩定發展帶來潛在的風險。所以李嘉誠的高位套現,短期內看是一樁不錯的買賣,長遠看確實讓中國失去了海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節點,也限製了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發展。
當然,李嘉誠想不想賣估計也由不得他了,和記隻是簽約了經營權,港口的最終所有權還是歸屬於巴拿馬政府,在美洲的小國要想和美國長期對抗恐怕很難。
白宮經濟智囊團首席,斯蒂芬·米蘭認為,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的終極目的就是美國的重新工業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特朗普和美國資本同時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關稅。在特朗普2.0時代,想要重構美元霸權和提高貿易壁壘,控製重要的海外基礎設施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對美國政府而言,花一筆交易規避潛在的大風險顯然是必須的。
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可以通過加大在非洲、東南亞、中東等地投資替代性港口建設,來降低對巴拿馬運河港口的依賴。對中國企業而言,除了要注重海外投資時的風險評估,更需要時刻關注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