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嬰兒車
最近,韓國新生兒人數9年來首次正增長的新聞引發關注。
根據韓國行政安全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新生兒人數為24.2萬,比前一年增長3.1%。韓國去年總人口為5121.7萬,連續5年呈減少趨勢。
本來鄰國去年多生了點人,不應該成為新聞,但特定背景下,這樣一則新聞卻有了討論的價值。
我們先聊聊大家為什麽關注韓國人口的變化情況。
韓國現在的人口問題是真的成了大問題。
人口問題簡單地可以分為兩個重要子問題,一個是老齡化快速加重,另一個是出生率快速下降。
這兩個問題但凡有一個,對國家來說就是沉重的負擔,而“亞洲怪物房”裏,中日韓都是兩個全占的,區別僅在於程度略有不同而已,而韓國則很不幸,屬於兩個問題都非常嚴重的那種。
先說老齡化問題。去年12月24日,韓國內政部表示,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根據聯合國分類,65歲以上人口超過7%的國家即列為“高齡化社會”,超過14%為“高齡社會”,超過20%則是“超高齡社會”。
更大的問題是,韓國這些年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太快,1990年,老年人口比例為5.1%,2008年為10%,2019年突破15%,並在2024年12月達到20.0%。
韓國僅用7年零4個月的時間,就從高齡化社會轉變為超高齡化社會,超過了日本11年的紀錄。
根據韓國統計局的數據,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預計到2030年,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25.3%,到2050年將達到40.1%。
與人口老齡化同樣嚴重的是出生率的大幅下降。韓國自1970年開始,人口總和生育率逐年下降,到2018年為0.98,首次破1,嚴重低於人口世代更替所需的2.1。
2022年,韓國總和生育率0.78,依然是全世界倒數第一。2023年,韓國新生兒人數為22.997萬人,總和生育率0.72,雙雙創下有相關記錄以來的最低值,其中首都首爾的總和生育率僅為0.55。
在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年度統計中,自2021年起,韓國的總和生育率已連續多年在主要國家排名中倒數第一。
這樣的數據讓韓國上下都緊張,2024年6月19日,韓國時任總統尹錫悅宣布進入“人口國家緊急狀態” ,全力應對韓國人口出生率低下問題。
這也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其中就包括中國,因為我們當前的人口出生率和老齡化進程,如果不加有效幹預的話,很可能會步韓國後塵。
再來看我國當前的生育情況。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當代社會服務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銀發經濟藍皮書: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於200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7%,其後老齡化水平持續快速增長,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翻倍,超14%,老齡化程度加快;到了2022年和2023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別為14.9%、15.4%,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隨著1962~1975年第二輪嬰兒潮出生人口逐漸衰老並進入生命終點,未來30多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快速深化。報告預計,中國將在2030年前後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達到2.6億;到2060年,占比將增至37.4%。
也就是說,到2030年,我國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相當於每10個人裏,至少有2個是65歲以上的老人。
報告認為,相比全球其他國家,我國老齡化速度顯著加快,從7%的老齡化率增長到14%的深度老齡化,隻用了21年。而法國從7%的老齡化率增長到14%的深度老齡化用了126年,英國用了46年,德國用了40年。
另一方麵,中國的出生率也持續下行。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1.3,並在之後進一步降低。2023年我國總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數,甚至低於美歐日,上海這樣的大城市2023年全市總和生育率甚至降到了0.6,年輕人生育意願低,全麵二孩政策不及預期,三孩政策效果未顯現,出生人口已經連續7年下降。
數據顯示,在1992~2023年期間,我國人口出生率從18.24‰降低到6.39‰;在同一時期,當年出生人口數從2119萬降低到902萬,0~14歲兒童人口從3.23億減少為2.31億。
到了2024年,情況也並未好轉,近期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4版》的預測,中國2024年出生人口預計為882萬人。雖然官方的統計數據還沒有發布,但這個數字已經低於2023年官方公布的當年新生兒數量902萬了。
這也是自202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轉為負數以來,連續第4年負增長了。
最後回到韓國2024年新生兒人數正增長這個事。韓國人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對中國來說,有沒有借鑒作用呢?
根據韓國多個部門的預測,2024年的總和生育率將達到0.74,比2023年的0.72有所回升,這也是韓國總和生育率將實現9年來的首次增長。
韓國行政部門和觀察人士的分析認為,這次韓國新生兒出生增加,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是特殊事件的影響,據韓國媒體報道,此次生育率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出生人口和結婚登記人數的同步增長。
在新冠疫情初期推遲結婚後,更多情侶選擇在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舉行婚禮。
據韓國統計廳數據,今年7月和8月的出生人口連續兩個月均超過2萬人,而8月的結婚登記總數達到1.7527萬對,同比增加20.0%。
這一點在中國的一些城市也有印證,據媒體報道,青島上半年的戶籍人口出生數為22669人,同比增長5.93%,扭轉了連續兩年同比下降的趨勢;《湖北日報》報道稱,截至8月14日,天門市今年出生人數達4232人,比去年同期多出431人,八年來首次“由降轉增”;漲幅最誇張的是貴州畢節市層台鎮,上半年出生人口竟然同比增加了23%……
這個數據的反轉,和韓國情況類似,很可能是生育的延後積壓所致。
其次是生育期人口的增加。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研究員李相林(音譯)分析,韓國新生兒人數出現反彈,可能與韓國“回聲嬰兒潮”一代進入婚育年齡有關。
“回聲嬰兒潮”指“嬰兒潮”一代所生子女,大多出生於1991年至1996年。
中國此前也有類似的情況,中國的三次嬰兒潮對應的生育期,都出現了較大的出生人口波動。簡單地說,就是整體適婚適育人口基數的增加導致的新出生人口增加,因此,這種增長也是不可持續的。
李相林預計,隨著1991年以後出生人口進入適婚年齡,韓國出生率回暖的趨勢將維持兩年左右。言下之意是,過了這個回暖期,在沒有其他的因素幹預下,韓國新出生人口數量很大概率繼續下行。
最後的因素是經濟刺激。據新華社,韓國保健福祉部2024年1月11日宣布,將大幅提高對兩歲以下嬰幼兒父母的補貼,希望能借此進一步鼓勵生育。
按照新政策,家中有1歲以下嬰兒的父母每月可以獲得100萬韓元補貼(約合人民幣4990元);撫育1至2歲幼兒的父母,每月可得到50萬韓元補貼。
每月數千元的補貼,在中國互聯網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認為,中國隻要有這麽多的補貼,可能會提高很多人的生育意願。
在筆者看來,這話隻能信一半。純補貼來看,確實能給那些本來願意生或者正在猶豫的夫妻下定決心,但當前生育率下降的因素太多,這也就注定了要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需要更加係統地解決。
韓媒也分析認為,從長期來看,經濟援助會對出生率提高有幫助。但對高收入群體來說,經濟援助帶來的“刺激”,似乎還不足夠。
更高標準的子女教育費用和機會費用(為了獲得某種好處而付出的代價)是該群體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國家的經濟補貼無法滿足高收入群體的養育需求。因此政府在製定緩解低出生率政策時,應考慮不同群體的生活現狀,而不是“一刀切”。
同樣在我們這裏,孩子的養育費用雖然增加了,但是負擔更重的其實是子女教育成本和其他機會費用。甚至這種機會費用產生的焦慮會更加集中,比如為了讓孩子更加平等地上好幼兒園、好學校,平等地獲得職業機會而不得不從小上各種藝術班等,這些費用怎麽在生育成本中列支呢?政府和社會怎麽來分擔呢?
單一的經濟補助肯定是有效的,但具體的效果仍需要看數字。
據第一財經報道,韓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陸續出台各種措施,特別是近十年來,無論是韓國中央政府抑或地方政府,除了直接的現金補貼外,還出台過各種福利政策,比如延長帶薪產假、允許父母雙方同時休產假、向育兒家庭發放新生兒“禮品券”,甚至出招鼓勵公務員。
韓國保健福祉部在發布的《第四次中長期保育基本規劃(2023-2027)》中還明確五年間韓國的保育服務發展方向,著眼於低生育率背景下提供嬰幼兒綜合支援和高質量保育服務。
統計顯示,從2006年開始,韓國政府累計投入了360萬億韓元(約1.8萬億人民幣)提供各類補貼以鼓勵生育。
反觀我們,真正投入的補貼數量確實還太少。韓國如此巨額的補貼效果還不甚理想,我們這麽少,肯定杯水車薪。
我同意網上一些人的觀點,不願生孩子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肯定是錢沒補貼到位,一旦數額上去了,錢能解決絕大多數生育難題。
隻是我們這個社會,人口問題隻是很多問題中的一個,甚至在優先級上還排不上號,這也是我們看到,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雖然一直在喊補貼,但生育率卻上不去的原因。
所以也別羨慕韓國了,各家有各家的難處,補貼我們也會慢慢有,真的隻是慢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