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鐵十強城市,又變了

這一輪地鐵建設,正在迎來大規模收官。

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有54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其中開通地鐵、輕軌的城市43個,幾乎都是一二線城市。

從廣義的地鐵(含地鐵、輕軌、市域快軌、磁懸浮、有軌電車)來看,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裏程已破1萬公裏大關,其中7城突破500公裏,15城超過300公裏。

與去年相比,上海反超北京,重返第一,鄭州連超多城躍居前十,廣州成為第三個運營裏程超700公裏的城市。

北京、上海地鐵運營裏程雙雙超過800公裏,廣州、成都、深圳、武漢、重慶緊隨其後,均有望向著1000公裏俱樂部晉級。

地鐵步入1000公裏時代,意味著什麽?

01

2024年,堪稱地鐵空前井噴之年。

早在1970年代納入規劃的北京地鐵3號線正式開通,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都市傳說”終於成為現實。

上海市域機場線開通,虹橋、浦東兩大機場40分鍾內可達,不僅將打破浦東機場相對偏遠的尷尬,更將鞏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虹吸優勢。

大灣區第一條地鐵“大環線”,廣州11號線開通運營,一線串起中心五區,31座車站換乘站26座,環線地鐵將會帶動人流、物流高頻流動。

深圳在年底五線齊發,地鐵運營裏程逼近600公裏,線網密度達到0.30公裏/平方公裏,“1公裏地鐵率”達97%,雙雙位居全國第一

成都地鐵S3線(資陽線)正式開通,成都與資陽市步入半小時交通圈,這是四川首條跨市軌交線路,也是都市圈時代跨城地鐵批量湧現的縮影。

過去一年,西安四線齊發,蘇州三線齊發,兩城新增運營裏程雙雙超過100公裏,躍居主要城市前列。

……

地鐵建設突然加快的背後,是因為始於2018年-2019年的上一輪地鐵規劃,2024年-2025年將是集中開通運營的重要節點。

與此同時,新一輪地鐵規劃也到了審批時刻。根據規定,上一期地鐵規劃投資進度超過70%,方能申請新一期地鐵規劃。

如今,廣州、蘇州、西安、合肥等地的四期規劃,深圳、蘇州、杭州的五期規劃,南京、廈門、沈陽的三期規劃,都處於審前公示或待審批狀態。

然而,地鐵規劃審批全麵從嚴,市政工程禁止違規舉債,新一輪地鐵擴張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02

誰是第一個1000公裏地鐵俱樂部城市?

從已開通地鐵裏程來看,北京、上海雙雙超過800公裏,廣州站上700公裏大關,成都超過600公裏,深圳逼近600公裏,武漢、重慶都在500公裏以上,未來均有挑戰1000公裏的可能。

從當前地鐵建設進度來看,第一個1000公裏地鐵城市,或在京滬之間產生,而北京或將先行一步。

作為我國首個開通地鐵的城市,北京地鐵1號線早在1969年就已正式通車,跨越近60年,北京地鐵正在迫近1000公裏的重要關口。

過去幾年,北京地鐵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2023和2024年連續兩年多線齊發,連暌違了60年左右的3號線都最終得以亮相。

目前,北京在建地鐵裏程約200公裏,均已處於全麵開工狀態。根據此前規劃,2025年北京地鐵運營裏程就將突破1000公裏大關。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鐵網絡不再局限於市內,而開始跨城跨省,首次向著河北的北三縣延伸,地鐵22號線(平穀線)的突破,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一步。

與北京相比,上海地鐵起步不是最早,不及北京也不及天津,但建設速度卻是最快的城市之一。

1993年,上海才開通第一條地鐵,10年之後的2004年仍不足100公裏,但到了2010年就躍居到400公裏以上,世博會等盛會帶來的助力不容忽視,而彼時全國有地鐵的城市隻有10多個。

如今,上海地鐵運營裏程逼近900公裏,離1000公裏俱樂部隻有一步之遙。

根據規劃,上海要打造的不隻是簡單的1000公裏地鐵網絡,而是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三個1000公裏”的龐大軌道交通網絡。

與地鐵網絡齊頭並進的,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高鐵及城際網絡。

目前,長三角已有3條高鐵超級環線,將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連成一個“環”,而所有環的中心都是上海。

可以說,借助高鐵、城際、地鐵構築的立體交通網絡,上海正在構建一個以上海為中心、遍及上海大都市圈、輻射整個長三角城市群的超級大“圈”。

這個圈一成,長三角就越來越像一個省,而作為事實“省會”的上海,中心地位隻會愈發鞏固。

而京滬之外,廣州、成都、深圳、武漢、重慶均有競逐1000公裏地鐵俱樂部的可能,唯一的懸念在於新一輪地鐵規劃獲批的順利與否。

畢竟,大環境不同於以往,人口高增長時代一去不複返,許多城市的財力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充裕,地鐵是否還要繼續大擴張,顯然是存疑的。

不過,客流強度一直霸榜全國前二的廣州、深圳,無論是地鐵還是城際乃至高鐵,與其說是過剩不如說是嚴重不足,未來仍有繼續擴張的可能。

即使一切順利,這些城市地鐵向著1000公裏突破,也要等到2030年乃至2035年前後。

03

哪些萬億城市,仍然沒有地鐵?

作為最強地級市的蘇州沒有機場,始終是揮之不去的尷尬,每一次關於機場的討論中,都是難以避開的對象。

建不建機場或有區域布局、空域資源競爭的考慮,但地鐵由城市自主決定,理應成為所有經濟強市的標配。

然而,在內地26個萬億GDP城市中,還有2個城市被排除在地鐵俱樂部之外:福建泉州、山東煙台。

令人困惑的是,連洛陽、蕪湖等三線城市都已開通地鐵,經濟總量更勝一籌、人口規模絲毫不弱的萬億城市,何以掉隊?

事實上,這與地鐵建設的三大硬核門檻不無關係:GDP3000億元以上、市區人口300萬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00億以上。

作為經濟強市,泉州、煙台無論GDP還是財政收入,完全不成問題,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市區人口。

從全市常住人口來看,煙台超過800萬人,泉州超過700萬人,市區人口因何不足?

究其原因,泉州、煙台都是“強縣弱市”,縣域經濟極為發達,而市區過於孱弱,人口規模不足。

先看泉州,下設12個行政區劃,但市轄區隻有4個,而縣級市有3個,縣有5個,晉江、石獅等縣級市可謂大名鼎鼎。

煙台也是如此,下轄 5 區、6 個縣級市,其中包括龍口、萊州兩個全國百強縣,龍口又是全國十強縣之一。

所以,近年來,多地都在推進“撤縣設區”,目的不隻在於擴大市級層麵的支配力和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擴大城區體量、人口規模,從而抬升城市能級,在地鐵等重大工程審批上搶得先機。

然而,過去幾年,無論是城市合並,還是撤縣設區、撤縣設市都已戛然而止,部分是基於對“攤大餅”式擴張的反思,部分是因為疫情期間超大城市暴露出的治理短板。

即使這幾步都能完成,在地鐵建設全麵從嚴的當下,國家層麵不再受理新增城市的首輪地鐵規劃,能否順利推進同樣存在懸念。

當然,“曲線”之道在於都市圈同城化,正是借助都市圈跨城地鐵模式,沒有地鐵建設資格的湖北鄂州、湖南株洲、四川資陽都搭上了東風。

青島都市圈、廈漳泉都市圈規劃的獲批,或將為煙台、泉州帶來新的可能。目前廈漳泉城市鐵路R1線即將開工建設,可視為大號地鐵。

當然,地鐵投入巨大,維護運營更是無底洞,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人口、強勁的客流、充沛的財力,過度追求地鐵了,反而適得其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