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為何不出9.9元咖啡?

前段時間傳出星巴克中國出售的消息,雖然隻是小道消息,但星巴克在中國無疑受到了很大挑戰。

2024年11月,星巴克和瑞幸都公布了最新的季報,瑞幸營收達到了10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高達41.4%,單季度營收首次破百億大關,創曆史新高;歸母淨利潤為13.03億元,同比增長31.8%。反觀星巴克,單季度在中國市場錄得營收7.84億美元,同比下滑7%;同店銷售額下滑14%,同店交易量、客單價分別下滑6%、8%。

 

簡單說,星巴克即便打折了,還是拚不過瑞幸的價格戰和擴張速度。而且中國市場上還有其他的低價競爭對手,譬如庫迪,蜜雪冰城等。

那星巴克要不要拚價格拚到底?瑞幸庫迪都有9.9咖啡,星巴克能不能也出?

目前聽說在外賣平台開通學生卡後使用補貼能達到9.9元的情況,而支付寶上普通學生卡新開通可以有一次19.9元買中杯風味拿鐵的機會,但對於大眾市場,疊加優惠後的極致優惠價格也在20元左右,那為何星巴克不能直接出9.9元基礎價的咖啡?

因為星巴克自身定位就是中高端咖啡品牌,主打“第三空間”優勢,如果被迫參與價格戰,不但自降品牌定位,降低利潤,而且也未必打得過,畢竟第三空間打造需要更高的成本,哪裏有瑞幸、庫迪這樣的小店鋪成本低,覆蓋高。這和很多外資品牌在中國碰到的問題類似。

這就好比飛機大炮去打巷戰,不如步槍地雷地道戰來得實在。星巴克自己打造的優勢,就不是為了打極致的價格戰的。

麵對中國市場琳琅滿目的9.9元咖啡,星巴克新晉中國首席執行官劉文娟也表示,“避打價格戰”,持續創新高端產品和體驗,不通過犧牲經營利潤率換取銷售額;拓店上“保證門店一流的回報和盈利能力”,流露出保持戰略定力、品牌定位的思路。

這話說起來是沒錯,但真的能做到嗎?

星巴克或許沒做什麽大錯,但市場變了

星巴克有做錯什麽嗎?一如當年的諾基亞,其實也沒做錯什麽,但市場變了。

原來的咖啡市場,星巴克定位的是輕奢,環境,音樂,咖啡產品,服務,都是在服務那些為這些價值買單的時尚或商務用戶,而其背後的會員體係,也不是為移動時代而生的。

如今:

第一,喝咖啡這件事已經常態化,不再是10多年前把喝咖啡想成高端時尚或者商務的場景了;創業者們發現,一杯普通咖啡的原料成本沒那麽高,如果把價格降下來,很容易就獲得競爭優勢,於是,很多創業者進入這個市場,環境好的小眾咖啡館,價格便宜的連鎖咖啡館,都成了替代品,自然就分流了用戶;

第二,當大量的連鎖和小眾咖啡館開設後,他們將原來咖啡的溢價讓利給了用戶,不僅靠低價搶奪了流量,也讓大家對一杯咖啡的心理價位鬆動了,這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WTP(Willingness to Pay),原來很多用戶認為一杯咖啡就是應該30多元,現在看其他店咖啡就從9.9到20多元都有,品質也未必差。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信息太透明,用戶隨時可以搜索附近店鋪和價格,對比,再走進店消費,加速了這種認知。

第三,當然,肯定還是有一批忠誠用戶的,他們欣賞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滿意星巴克提供的各種服務(譬如低因,鮮奶,奶泡等細微要求);但這些價值隨時代變化,差異化程度越來越小,星巴克如今的服務人員也不像以前那樣親切了,一些細微服務別人也可以學,於是用戶又開始審視價格,當發現忠誠會員的價格還是比別家類似服務的店更高時,忠誠度自然就消散了。

第四,外賣的普及,讓用戶對第三空間的依賴越來越少,既然都是買回來喝,為何不少花錢喝一杯差不多包裝的咖啡呢,除了個別情況。

總結一下,中國市場移動互聯網和外賣的普及,以及創業人群的不斷努力,把星巴克的優勢磨得差不多了,星巴克到底是一家輕奢咖啡店,還是一家普通連鎖咖啡店,有點模糊了。

這就導致很多動作執行得不夠徹底,你要說服務很特別?似乎也沒,價格很低?那肯定不是。你說氛圍很獨特?以前是的,但現在一個咖啡館裏,我經常看到同時有辦公的中年人,還有二次元的年輕人,以及大聲侃侃而談的老年人,這氛圍能好到哪裏去?

然後,迫於競爭壓力,就開始提供一些折扣,但又不想損失利潤和得罪一些花原價的客群,很多優惠就很別扭。這裏吐槽一下優惠券,條件限製特別多,乍看起來很多,實際上要麽隻限專星送,要麽是多杯的指定飲品,要麽就是限製在16點後才有優惠,這個時間段,有多少人非要喝一杯咖啡?

於是,星巴克成為了某一個選項,而不是某個領域的唯一。

相信很多80後和90後會有感觸,20年前或10多年前去喝一杯星巴克真的覺得體驗很好,如今,隻有附近沒其他咖啡選擇而又必須找個地方坐的時候,會考慮星巴克。

而對於星巴克的管理層,隻看財報,有的時候都還不錯。一家企業在取得巨大成功後,即便下滑,也是先慢慢下滑,溫水煮青蛙,等到斷崖式下滑時才發現偏離目標太久了。這就是常說的創新者的窘境,已經在躺著賺錢了,搞價格戰和第三空間定位是有本質矛盾的,幹嘛非要自降身價去冒險?

因此,要麽價格戰打到底,要麽就不打直接的價格戰,而是打價值戰,但如果還是按照老一套去做,那就越來越難。

星巴克中國能怎麽辦?

星巴克中國既然不想打價格戰,那就需要明確輕奢的定位,並在實際店麵和產品上體現出來,讓用戶感知到,才能重新獲得市場的認可。

星巴克還不能被替代的是什麽?我認為主要就是第三空間和原先的一批忠誠用戶。

第三空間的打造是需要成本和地段的,對於其他打價格戰的咖啡店來說,很難學,也不太想學,因為和自身的發展邏輯是有矛盾的。

對手不能學,學不會,就要把這塊優勢重新激發,怎麽利用好這塊資源呢?

既然輕奢定位,那就不能麵向所有人。

有個不成熟的建議,其實可以學學山姆,搞會員平價製度,部分門店隻接受付費會員進店消費,但會員購買咖啡的價格可以比較便宜,甚至可以搞9.9,其他非會員隻接受外賣或者自取外帶。

這樣,一下子把自己的空間優勢聚焦服務那些願意支付溢價的忠誠用戶,那些真正需要第三空間的人群。服務人員也可以提高服務標準,而不是為了單量忙碌。

用戶心理也很清楚,支付高價是為了空間,為了服務,而不僅是咖啡,這就和其他咖啡店的產品和服務差異化開了。

當然,實際執行肯定還需要琢磨一下細節。

譬如,到底是星巴克甄選隻對付費會員開放,還是根據地段門店來差異化服務?會員付費多少合適?咖啡的會員價到底多少?會員有什麽其他福利?

此外,是否需要把輕奢定位的門店品牌獨立出來?這些都是管理層可以討論的執行策略。

總之,發揮自己原先的長處,服務精準的人群,才是星巴克中國的長遠之路。

PS:本篇寫於星巴克門店,小哥問我開了門通風會不會冷,這樣的服務就是值得點讚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