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大調整!誰狂飆,誰掉隊了?

最大的經濟懸念,終於落地。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五次經濟普查結果。2023年全國GDP修訂後為129.4萬億元,較初核數增加3.4萬億元,上修幅度為2.7%。

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從48.2萬億修訂為47.6萬億,調降0.67萬億;第三產業增加值從68.8萬億修訂為72.9萬億,大增4.1萬億。

總盤子仍在擴容,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分到蛋糕。誰增加,誰下降了?

01

全國GDP再次上修,釋放了什麽信號?

經濟普查人口普查農業普查,並稱為關乎國情國力的三大周期性普查,意義極其重大。

經濟普查以5年為周期,一般在逢3、逢8之年開展。

我國先後於2004年(因非典順延)、2008年、2013年、2018年、2023年開展五次經濟普查。

每一次經濟普查,全國及省市GDP都會跟隨調整。2018年四經普調增1.9萬億,這一次五經普調增3.4萬億。

GDP調整屬於正常的統計修正,既為消除統計誤差,也是順應經濟形勢變化。

其實,在非普查年份,年度GDP也要進行兩次核算,第一次為年初的初步核算,第二次為年末或次年的最終核算。

需要注意的是,全國蛋糕總盤子變大,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嚐到一杯羹,有地方調增,自然就有地方被擠水分

上一輪經濟普查(2018年),內地31個省份,17個省份GDP數據調增,14個省份調降,最多的調增數千億,最大的縮水近萬億。

這一次經濟普查,第二產業GDP調降,而第三產業GDP大增,勢必影響區域經濟格局。

這對工業大省和服務業大省,都會帶來直接影響。此前,部分省份主動修訂GDP和工業數據,已經預示了這一點。

02

GDP大增3.4萬億,到底增加了什麽?

除了統計誤差修訂之外,五經普增加的GDP,一部分來自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核算改革,另一部分來自新產業、新業態的全麵普查。

先看第一個,自己的住宅為何要納入GDP核算?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僅此一項,就帶來1.34萬億的GDP新增量,大約是1.1%左右的增幅。

其實,這是國際慣例使然。

無論是自有住房還是租房,都會產生居住服務。租房有租金,而自有住房相當於自己“消費”居住服務,可用“虛擬租金”看待。

過去幾年,我國已將自有住房服務納入GDP核算,不過采取的是成本法,在房價房租上漲之際,存在一定低估。

市場租金一直都在變動之中,因此本次采用國際通用的市場租金法,更為準確,也帶動GDP總量增加。

“虛擬租金”的到來,讓經濟發達、就業人員眾多、房地產市場相對發達的大城市,或將從中受益。

再看第二個問題,新產業新業態,會對GDP核算帶來什麽影響?

這一次普查,首次對數字經濟、平台經濟進行全麵“摸底”,反映我國經濟結構重大的變化。

這幾年,直播經濟橫空出世,一場直播動輒產生數千萬乃至上億的營業收入,未必都能全部納入統計。

這種因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而調整統計的做法,並非第一次。

早在2016年,我國將研發投入計入GDP,科創優勢突出的北京、深圳從中受益,深圳GDP首次趕超廣州正是得益於此。

這一次,虛擬租金納入GDP核算,第三產業GDP大增,勢必再次影響區域經濟格局。

一些第三產業發達、新興產業崛起、人口眾多的地方將會從中受益。

03

四經普到五經普,哪些地方增長最快?

各省市的GDP修訂數據,大概要等到2025年初才對外公布,但從法人單位就業人員的變化,可以管窺各地的增長態勢。

所謂法人單位,主要包括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含個體戶,可視為廣義上的就業人員。

2018年-2023年,哪些地方從業人員增長最快?

 

根據五經普公報,我國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最多的5個省份:廣東(5285.7萬人)、江蘇(3881.6萬)、山東(3250.9萬)、浙江(3208.9)、河南(2642.8萬)。

可以看到,從業人員最多的省份,恰是我國經濟總量最高的5個經濟大省。

與總量相比,從業人員數量的變動無疑更為重要,更能反應各地的增長態勢。

從增量來看,廣東、山東、安徽、四川、湖北位居前五,其中廣東大增674.8萬人,在各大省份中遙遙領先。

從增幅來看,安徽、雲南、海南、湖南、寧夏、四川、西藏7省份增幅超過20%,反映出中西部經濟產業崛起的大勢所趨。

安徽、四川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安徽借助躋身長三角、布局新興產業而異軍突起,四川則借助產業西移、大基建大投資、國家戰略腹地等政策而脫穎而出。

令人困惑的是,作為發達地區的江蘇、北京,成了僅有的兩個從業人員減少的地方。

北京很好理解。早在10年前,北京就主動疏解非首都功能,成為全國首個以減量發展為目標的城市,大量一般製造業、批發企業乃至央企總部主動向外遷移,從業人員調整並不令人意外。

反觀江蘇。近年來,江蘇發展勢頭極其迅猛,不斷拉近與廣東之間的經濟差距,“江蘇取代廣東GDP第一大省”的說法不絕於耳,但從業人員數據卻與之相背離,具體原因有待官方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產業結構不同,就業人員變化與GDP走勢不能簡單畫等號。

總之,城市競爭是一場持久戰,隻要能不斷自我轉型升級,就不必在意一時的得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