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打破世界紀錄。
2024年12月22日上午,在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現場,經由橋吊遠程操作,一隻身披紅衣的集裝箱從AGV(全自動無人導引車)上被穩穩抓起,精準吊裝搬運到遠洋班輪的甲板上。
至此,2024年上海港第5000萬標準箱(TEU)裝卸成功完成,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將在上海誕生:上海港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5000萬標箱的港口。這將創下全球港口發展史的最高紀錄,並有望連續第15年居全球首位。
回顧上海港集裝箱的發展曆程,往昔外高橋阡陌縱橫的田野荒郊,浩浩滄海深處的洋山幽隱小島,如今已成為世界航運版圖上的耀眼坐標。
從1978年拉開集裝箱運輸大幕至今,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加速邁進,不斷躍升。1978年“平鄉城”輪在上海港鳴笛起航,當年僅實現集裝箱吞吐量7951標準箱。
1994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準箱;1995年首次躍居全球集裝箱港口前20強;2003年集裝箱吞吐量一舉突破1000萬標準箱,實現曆史性跨越。
隨後,在2006年、2011年、2017年,集裝箱吞吐量連番跨越2000萬、3000萬、4000萬曆史雄關。而今,上海港躍上5000萬標準箱曆史新峰,並有望自2010年起連續第15年居世界首位。
倘若將5000萬個標準箱依次層層疊放,其高度相當於14600餘座珠穆朗瑪峰。
第5000萬標準箱。圖片來源:上海港集團
集裝箱箱量的不斷增長,彰顯上海港世界一流航運樞紐的地位。如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已連續5年穩居全球前三。目前,上海港擁有近350條國際航線,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港口連通度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不僅如此,上海港洋山港區已連續兩年位列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指數(CPPI)榜首。
橋吊林立、舟車穿梭。上海港洋山四期首席橋吊遠程操作員黃華看著眼前繁忙的情景說:“洋山四期開港的第一箱是我起吊的,它對我而言就像自己的孩子,看著它出生、長大,如今羽翼豐滿。今年,洋山四期有望衝破700萬標準箱曆史關口。”
以最小的空間、最少的人員,發揮更大的效能,背後的關鍵詞正是“智能化”。提及“智能化”,業內人士第一反應就是洋山四期的智能管控係統(ITOS),2017年一經問世就轟動業界,這也是我國首次打破國外港口軟件技術壟斷,推動我國自動化碼頭成功內嵌“中國芯”。曆年來,這顆“中國芯”不斷升級迭代,超越自我,助力洋山四期的裝卸物流能力與效率均居全球自動化碼頭之首。目前,“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成果,已在國內外14個碼頭中得以複刻應用。
秘魯錢凱港正是其中之一。上港集團哪吒科技黨總支書記、總經理黃桁表示:“我們在洋山四期項目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並運用到錢凱港,相信我們的智慧大腦ITOS通過優化升級提效,錢凱港一期項目的能級一定會超過原定遠期150萬標準箱的規劃目標。”
幾天前,上海口岸首批由“錢凱—上海”直航航線運輸的水果順利抵達上海洋山港碼頭。
錢凱港開港後中秘間單程海運時間縮短至23天,此前的航線時間普遍在33-43天,物流成本明顯降低。首批錢凱港直航貨物包括藍莓、牛油果、葡萄、芒果等秘魯特色水果,海運時間的縮短明顯利好於此類生鮮貨物。
2024年8月,上海港羅涇集裝箱港區一期工程正式開港,這是上海港繼洋山四期後向自動化碼頭領域的又一次全新探索。黃桁告訴記者:“我們這次裝上的是一顆基於國產數據庫、國產操作係統和服務器,性能更好的‘中國芯’(NEO-TOS),而且可直接複製到傳統碼頭上。”
據悉,上海港的第三座自動化碼頭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中。未來,小洋山北作業區將新建7個7萬噸級和15個2萬噸級集裝箱泊位,總設計能力1160萬標準箱,預計2026年可形成初期產能150萬標準箱。
此外,近年來,搶占清潔燃料加注新賽道,在LNG和綠色甲醇業務上實現競跑突圍。目前,上海港已位列保稅液化天然氣(LNG)加注港全球前三位。
上港集團能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羅文斌介紹說,截至目前,上海港已完成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125艘次,加注量73萬立方米。同時,LNG加注服務呈常態化趨勢,預計2024年上海港全年加注量將達45萬立方米,增長超70%。在服務範圍方麵,近期有望實現從洋山港區向外高橋港區延伸拓展,實現上海港的全覆蓋。
在LNG取得常態化發展的同時,上海港綠色甲醇加注業務也邁出了曆史性一步。今年4月,上海港成功完成對大型集裝箱船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這是我國曆史性“第一單”。
“2025年,上海港將實現綠色甲醇常態化加注。我們正抓緊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儲罐設施的改造和擴建等。目前上海港擁有兩艘LNG加注船和一艘甲醇加注船,未來兩種加注船都將各增加一艘。到2030年,我們希望實現LNG加注能力100萬立方米,綠色甲醇加注能力100萬噸的‘雙百’目標。”羅文斌說。
下階段,上港集團將加快提升高端航運服務能級、配置全球航運資源,打造上海港清潔能源加注中心,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功能集聚、能級放大。
上海港。圖片來源:上海港集團
麵對當前全球複雜的國際經貿形勢,上海港如何承壓前行,持續增長?
港口集疏運體係的不斷完善也是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點之一。如今,上海港已同包括長三角16個港口在內的22個長江沿線省市港口進行深度合作,強化母港與腹地港航物流資源的協同效應。
“今年,上海港水水中轉比例預計達60%,創曆史新高。2019年推出的海鐵聯運服務已實現常態化。目前,10餘條海鐵聯運天天班穩定開行,今年運量預計突破9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約40%,輻射腹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副總經理楊焱濱告訴記者。
此外,2024年,上海港國際中轉業務同比增長超2成,有望全年超700萬標準箱。同時,在海關、海事、邊檢等口岸單位的支持下,沿海捎帶、國際集拚和上海港“9610”跨境電商等全新業務的試點推廣,也成為了集裝箱增量的新引擎。
上海港口在吞吐量不斷攀升的同時,也麵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技術變革的加速等因素,都可能對港口的未來發展帶來影響。
因此,上海港口需要在保證吞吐量增長的同時,注重可持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和綠色港口建設,以確保港口未來的競爭力。
在前不久召開的2024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上,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劉偉就明確提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航運設施體量最大、海上運輸貨物最多、船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具有市場規模巨大、技術應用場景豐富、產業鏈完整等顯著優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航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劉偉表示,我國還應強化港口、航道、海事等領域改革攻堅,開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行動,推進航運金融、保險、海事仲裁等現代航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航運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構建新生態的必由之路。”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決策谘詢首席專家徐祖遠此前在接受界麵新聞采訪時表示,這意味著我們要打破傳統的界限,促進航運與貿易、物流、金融等行業的深度融合。他認為,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新機遇要從航運貿易數字化平台應用、數據信息融合、國際航運治理三方麵尋求突破。
徐祖遠解釋說,上海加強航運貿易數字化平台應用,推動航運服務業轉型升級,應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提升船舶經紀、客貨運代理和助導航服務的效率和準確性,加強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航運貿易便利性,改善產品供給結構,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
同時,上海還應促進港、航、產、城、船、貿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跨方式數據信息融合、一體化發展。通過科技手段和開發理念,構建智能融合管理平台,整合數據,運用算法和模型,實現風險的精準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確保安全高效運營。
此外,在推進綠色智能船舶和綠色航運走廊建設,參與國際航運治理方麵,應加快綠色船舶、產品和係統的研發設計,推廣數字化係統應用,加強理論研究,製定建設規劃和政策法規,集聚航運要素,參與綠色航運走廊建設和國際航運標準規則製定,提升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