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變“一城”
都市圈時代,城市抱團發展是大勢所趨。
最近,更是有地方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三城變一城”目標:
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將長株潭作為一座特大城市一體打造。
盡管長株潭作為都市圈的概念已經比較成熟了,但將三座城市作為一座特大城市一體打造的官方提法,還是相當罕見。
這種不同尋常的目標背後,不僅僅有長株潭都市圈的進階決心,更顯示了湖南這座中部經濟大省長期以來實際省會“旁落”的焦慮。
這一次,湖南,能“搶”回省會嗎?
01
放眼目前全國已獲批的十多個國家級都市圈,長株潭的整體體量和存在感——經濟、人口、麵積、城市數量等,都並不算很突出。
但是,論都市圈概念認可程度和實際的一體化基礎,長株潭至少在內陸地區的都市圈中算得上是非常靠前。
比如,長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兩兩相距不足50公裏。這在全國都是非常緊密的關係了。
此外,長株潭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差不多已有40年的曆史。
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還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被媒體評價為“中國第一個自覺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的案例”。
長株潭三地在市民文化、方言、風俗習慣等方麵本身也非常接近。並且,在十多年前就統一了區號,長株潭城際鐵路也已開啟公交化運營。
或也正因為一體化基礎較好,長株潭也成了全國第四個、中部首個拿到批複的國家級都市圈。
2021年,《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鎮化規劃》還明確提出,要發揮長株潭整體優勢,推動長株潭三市整體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綜合這些現實基礎,三城一體打造特大城市,確實不算誇張。
嚴格說,三城組成的“聯合體”,其實早就是特大城市了。更準確的說法,其實是三城一起朝著超大城市的目標邁進。
2023年,長株潭三市經濟總量接近2.1萬億元,占湖南全省的42.1%,已經超前實現上述規劃提到的“到十四五末突破2萬億”的目標。
人口方麵,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長株潭三市的城區常住人口將達到920萬。可以說,長株潭一體距離超大城市,僅一步之遙。
02
對湖南來講,推動長株潭通過一體發展變得更強,不止是關乎都市圈時代的競爭,更意味著打響一場省會“保衛戰”。
很多人應該知道,關於湖南,被討論最多的梗之一,就是“湖南真正的省會在深圳”,或者是“湖南的第二省會是深圳”。
這方麵,的確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數據支撐。
比如,深圳的外地人中,湖南人占比在30%以上;深圳的湘菜館數量更是超過了粵菜館。
其實,不止是深圳,長期以來整個珠三角對於湖南都有著巨大的虹吸效應。
“七普”數據顯示,廣東的省外流入人口達到2962.21萬人。其中,湖南人僅次於廣西,位居第二,總量超過500萬。
甚至,在不少湖南人從小的生活環境中,對珠三角(廣深莞佛)的認可和熟悉程度,可能也要遠高於省會長沙。
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
一方麵,湖南是人口大省,又與改革開放較早的廣東相鄰,珠三角自然成為湖南人口外流的首選方向。
另一方麵,長沙作為省會,無論在產業結構還是經濟、人口的承載力上,都遠沒法和深圳等一批珠三角大城相比。
盡管近年來,長沙由於低房價及新消費等方麵的優勢,成為人口流入大市,“網紅城市”、“工程機械之都”的名號也一炮打響,但總體上,這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大灣區對湖南的虹吸格局。
如數據顯示,2023年湖南常住人口減少36萬,僅次於河南、山東、黑龍江。
2023年,湖南14個地市州中,僅長沙維持了人口正增長。
這些流出的人口,依然不出意外地主要是流向了大灣區。
以2023年高校畢業生為例,湖南本地留存率為57%,而流向廣東的接近20%。
且值得注意的是,湖南高校畢業生的本地留存率與同處中部、並受到長三角虹吸的安徽相比,也低了一個檔次。
可對比的是,2023年安徽高校畢業生的本省留存率達到了71%。
這種現實下,打造一個整體實力更強的長株潭,全麵提升經濟、人口的承載力,以及各種發展資源要素的向心力,對緩解湖南的人口流失,可能是並不多的選擇之一。
對此,湖南也是非常重視。如就在今年8月,湖南發文明確,賦予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部分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03
不過,就實際情況看,一個更強的長株潭,是否能抵擋來自大灣區對湖南的虹吸效應,可能不容過於樂觀。
一方麵,目前長株潭地區以湖南省13.2%的國土麵積、26%的常住人口,集聚了全省60%以上的創業平台、高新技術企業,80%以上的高校科研機構和85%以上的科研成果,創造了全省41.5%的經濟總量,本身就已經成了“巨無霸”式存在,未來的提升空間,可能並沒有想象中的大。
或者說,繼續走規模式擴張之路的邊際效益,其實不可避免地要下降。
另一方麵,在“強省會”戰略的推動下,近些年長沙對包括株洲、湘潭在內的省內城市的虹吸作用已經顯著強化。
也就是說,在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的過程中,至少目前可能還主要是株洲、湘潭的各項資源、產業更多向長沙集中,而長沙對兩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相對有限。並且,這一點目前已經引發了一些爭議。
那麽,三城一體打造一座特大城市,若隻是延續既有的主要由長沙虹吸株洲、湘潭的模式,勢必麵臨一些阻力,且實際帶來的發展增益,未必有那麽明顯。
更重要的是,長株潭,或者說整個湖南,在沒有其他新的外部政策和要素資源投入的情況下,要實現整體能級的躍升,真正成為全國重要增長極,本身的挑戰不小。
要知道,長沙與武漢、成都、西安等大區中心型省會城市比起來,在高端要素資源的聚集度和實際政策傾斜度上,有著明顯的差距。
並且,近年來湖南在這方麵的補課,進展也並不明顯。
一個細節是,過去幾年,湖南的鄰省湖北、江西都收獲了央企總部,但湖南目前仍處於掛零的狀態。
因此,繼續做大長株潭,或者說真正讓長株潭發揮對全省的更大托底支撐,以實現相對弱化珠三角的虹吸,湖南需要通過優化營商環境,爭取更多外部資源的導入、擴大產業增量空間,而不能僅依賴於內部資源的再整合。
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先進製造業集群競賽勝出名單中,湖南新增一家,總數上升至五家,數量在中西部有優勢,且基本上全部位於長株潭地區。
但在新興產業的培育上,還是明顯缺乏足夠的代表性集群。同時,像工程機械產業的發展有著很強的周期性。
如2021年,長沙工程機械集群總產值達2800億元,但2023年,這一數字僅2200億元。
近年來,湖南提出,長沙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然而,就研發投入情況看,進展也不明顯。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長沙近5年來的研發經費投入增幅和2023年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均處於相對靠後的狀態。
可以說,在集聚高端發展要素,增強產業整體實力上,長株潭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僅靠三城一體發展,很難有根本性突破。
04
除了押寶長株潭,近年湖南整體提出了“一核兩副三帶四區”的區域發展規劃。
其中,兩副就是嶽陽和衡陽兩大副中心城市。不過,目前兩大副中心的GDP仍僅有9000億左右。與湖北、河南的副中心城市,有明顯差距。
且在人口上,這兩大副中心同樣處於持續流出狀態。如果副中心城市自身的產業實力沒有實質性提升,很難指望靠長株潭來實現省內循環。
特別是像衡陽這樣的人口大市,本身屬於湘南地區,距離大灣區近,可謂處於被珠三角虹吸的最前沿。隻有通過自身的產業升級,才能真正留住人。
但矛盾的地方在於,在湖南整體產業實力和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在推動長株潭一體化的同時壯大副中心,這顯然是一種不小的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的經濟增速在近兩年明顯放緩。
2023年,湖南GDP增速為4.6%,低於全國0.6個百分點。
今年前三季度,GDP規模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僅有廣東和湖南兩省的GDP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這些狀況表明,一手推動“三城一體”打造一個更強的長株潭,一手扶持兩大副中心城市發展,湖南兩手都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