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經濟後的青年人狀況,對我們有何啟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逆洋流的顧白鯨,作者:顧白鯨,原文標題:《越看日本泡沫經濟後的青年史,越感覺像一麵中國青年的鏡子》,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當很多90後和00後的青年,在即將告別青春的某個節點,深夜複盤自己的人生,感覺就像在瀝青裏邊遊泳,或者與火車賽跑。使盡全力,依然掀不起一個波紋。

回頭看去,一直背負著自以為是的執念,出生環境帶來的人格缺陷,青年時代不可避免但當時無法勘破的幼稚,以及昧於時代大勢的錯位。

每一樣都帶來失去,遺憾、掙紮、錯位、疲倦、無奈、麻木,以及帶著一腔熱血橫衝直撞之後的頭破血流。

以為世界會聽到自己的聲音,後知後覺才嚐到,原來理想主義可能是一種血氣方剛帶來的生理現象。

隻能茫然看著時代的列車擦身而過,嘯叫的汽笛尖銳而遙遠。

甚至沒有一聲告別。

在麻木和不甘中嚐試適應,進入徹底孤獨的中年人生活,接受下一個人生階段。人不能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悟。

至此,集體情緒被生產出來了。這種類似的情緒在四百年前也有相似的回應:

少時總覺為人易,年華方知立業難。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

社會法則的冷酷和荒誕性就在於,明明看似很簡單的規則,想要寸進都難如登天,更遑論突圍。

白鯨很喜歡韓國導演李滄東描述青年的的電影《燃燒》中的一句台詞,主角迷茫無助地說道:

“這個世界,對我來說就像一個謎語”。

即便如此,不論是躺平、擺爛、低欲望、草食族還是雞血、內卷、精英化、找搭子,玩亞文化,都不是青年群體呈現出來的真實群像。

不論是學術,文藝,還是媒體,多數對青年的表述總是會陷入到一種意淫式的標簽化敘事。不是激進不穩定的變革狂,要不就是迷惘的、垮掉的、嬉皮士的、廢掉的......一代。

老年人最喜歡的,就是用權力和對規則的掌控來對抗已經近在咫尺死亡的恐懼感。來緩解他們青春已經消逝的事實。來證明自己荒廢的一生也許存在些許的意義。

直到一代代的青年又成為一代代的老人。

標簽化青年的思維的根源可能來自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對青年運動和青年的過度美學化,晚清以來將社會變革和革命過度地與青年綁定,以及流行文化對青年形象的多次重複建構。

傑克·凱魯亞克描述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刻板地成為青年群體被建構出的典型社會形象。

青年的不穩定和多變性是由於缺乏資源產生自我探索的被動結果,而非徹底的是由於其年齡和生理決定的。

青年是一個複雜的結合體,他們一方麵在積極地探索生命和人生的可能性,一方麵在用對這個世界剛剛形成的不完善認知支撐自己走下去。

既可以是“安能追逐人間事,萬裏身同不係舟”。

又可以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還可以是“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青年的心是一顆新鮮的心,他們能夠在不同的狀態中快速轉換。

但是一顆新鮮的心變得沉悶腐爛,可能隻需要一天。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裏對青年的困境感受有一段精妙的表述。

一九六九年這一年,總是讓我想起進退兩難的泥沼——每邁一步都幾乎把整隻鞋陷掉那般滯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這片泥沼中氣喘籲籲地挪動腳步,前方一無所見,後麵渺無來者,隻有昏暗的泥沼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甚至時光都隨著我的步調而流淌得十分吃力。身邊的人早已經遙遙領先,惟獨我和我的時間在泥沼中艱難地往來爬行。——《挪威的森林》第十章

隻有困境才是青年人永恒的主題,而在所有的生命曆程中,青年擁有最少的資源和支持的階段。

有時候越看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社會變遷史和青年史,越來越覺得像是一麵鏡子。

一、公務員否

公務員熱,不僅在中國出現過。在曾經的日本就業公務員也是個香餑餑。

而且當時的日本青年親眼見證了日本青年公務員報考熱的崛起和退潮。

日本青年的公務員熱起源於泡沫經濟破裂後1993~2004年的就業冰河期。隨著泡沫經濟期間的就業難。而且參與公務員考試有從政空間。

到了1996年左右60%左右的大學生,參加過日本的公務員考試。

其中不乏東大、早稻田之類知名大學的優秀學生。

日本內閣《日本經濟2019-2020報告-在人口減少的時代實現可持續增長》內閣府政策總幹事(經濟和財政分析)

但從2012年之後,日本青年迅速拋棄了公務員。2022年度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綜合崗位報名人數為18295人,比2012年度減少約7000人,降幅達30%。

與往年相比,來自東京大學等一流高校的報考人數明顯減少,許多報考公務員的大學生都就讀於偏遠地區的國立大學和私立學校。

從離職率來看,在2013年至2017年,僅有不到100人在入職後不到10年就離職。

然而,2018年,這一數字上升至116人,2019年進一步攀升至139人。

日本公務員離職率https://www.nippon.com/en/japan-data/h01347/

日本朝日新聞在2023年發布了一篇題為《頂尖大學生放棄公務員,因為作為一種職業已經失去了社會聲望(Top students avoid bureaucrat careers as posts lose prestige)》的報道。

日本青年迅速的放棄公務員,一方麵是由於公務員的工作過於辛苦,根據日本內閣的一項調查,超過 30% 的 20 多歲公務員每月加班時間至少為 80 小時,這是公認的“過勞死”標準。他們中的許多人還無償加班。

另一方麵則是日本經濟回暖,私營企業的待遇和工作時間都要優於日本公務員,這一點從失業率的變動情況就可以看出來。如圖所示: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24年6月的勞動力調查(完全失業率)

這個數據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日本失業率從1991年開始一直持續上升,自2009年最高失業率5.5%以來,日本的失業率迅速下降。

第二,日本當前女性參與就業人數為3108萬人,是1953年以來的曆史最高。

最後導致日本青年放棄公務員的一個原因,是人口下降和安倍經濟學刺激經濟導致的企業用人需求開始增加,這一點我們會在下一節詳述。

二、買房否

購房是嵌入在東亞文化中對人生規劃的一種基本需求。

擁有自己的一套房子,不僅是婚姻的一個前置條件,在中國的房地產經濟從2008年版開始騰飛之後,是否擁有房子也是對男性個人和家庭財力的一項檢驗。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以全國人口為樣本實施的調查,在令和4年度(2022年)新購房戶主的平均年齡為41.1歲。

三十歲之前買房的比例從2022年到2018年,分別是14.1%,12.7%,13.1%,12.2%和11.5%。總體來看比例並不高。

國土交通省 住宅局「令和4年度 住宅市場動向調査報告書」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人口統計數據,18-30歲的人口僅有1504萬人。

按照2022年的比例18-30歲人口每年新購買的大約在一百五十萬套的房子。

如果看看日本的人口金字塔。排除掉78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基本快成一個倒金字塔了。

但是這樣的人口結構也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個好處,根據日本內閣的《日本經濟2019-2020白皮書》數據顯示,目前日本企業雇傭應屆畢業生已經處於一種不足狀況。

從購房來說,人口的萎縮像是一種釜底抽薪,讓房地產市場成為被看空的市場。

如果人口必然萎縮,那麽房屋空置率必然會提高。統計數據顯示,最高的空置率達到5%,而且空置率還有逐漸提升的趨勢。

三、結婚否

當前,談論日本和中國的青年,似乎會用不婚不育、草食族、低欲望來描述。

但婚戀是人的一種本體性需求,交配是生命存在和延續的一個根本性機製。如果一種社會環境能夠讓人放棄這種本能,那說明出問題的不是人。

似乎青年群體已經成了被打垮的一代,已經在社會的重壓之下放棄了欲望和發展。

然而從婚姻數據來看,根據勞動省“人口動態統計”的數據,日本青年的結婚率,從1972年的12下降到了2023年的3.9。

這項調查對25 ~ 34歲的未婚者詢問單身的理由時,男女都回答“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的最多(男性43.3%、女性48.1%)。其次是“不想失去自由和輕鬆”“還沒有覺得有必要”。

“無法和異性順利交往”的選擇率從2005年的調查開始一直在持續上升。

國稅庁 長官官房 企畫課「令和3年分 民間給與実態統計調査」

從日本各年齡段的平均工資來看,工資從20-24歲的12萬8千人民幣,25-29歲的年收入17萬6千,30-34歲的19萬6千人民幣,35-39歲的21萬人民幣,40-44歲的22萬8千人民幣,45歲-49歲的24萬1千多人民幣。50到54歲的24萬8千多,55-59歲的25萬1千多人民幣。

從企業規模來看,全年工作工資收入者的人均平均工資,從業人員不足10人的企業為358萬日元(男性444萬日元,女性258萬日元)。與此相對,從業人員5000人以上的企業則為515萬日元(男性669萬日元,女性295萬日元)。

日本青年收入的增長隻有在三十歲之後,才能出現首次大規模的增長。

收入增長遵循一條嚴格的線性增長模式。考慮到日本當前超高的女性就業率,普通收入的男性對女性的確可能沒有任何吸引力。

分年齡段的日本平均收入(以人民幣計)

在我們默認已經大致上了解當前中國青年狀況的情況下,根據以上日本青年數據分析,我們或許可以對未來中國青年進行四項預測。

首先是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在一定時期會出現青年就業的寬鬆期。

其次是隨著國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某些地區以及部門的公務員,可能失去對青年的吸引力。

再次,青年的購房行為,隨著婚姻率的下降,也會出現大幅的下降。

最後,隨著女性的教育水平提升,以及就業率與男性逐漸持平,未來中國青年的婚姻率將會持續走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